六、文化杂糅的夹生感与不适应症
摄影师出身的张艺谋在原创编剧的两部武侠电影中不仅暴露出了他在叙事方面的不足,更有在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杂糅过程中的夹生感与不适应症。高预算大片的跨国商业特征决定了其文化构成的混杂合成与非纯粹,它们有别于“本土性”或民族电影的概念。事实上,张艺谋的华语武侠大片在政策层面仍有其意义。
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童刚认为:“《十面埋伏》在与进口大片的竞争中,捍卫了国产电影的应有地位,同时还显示出中国电影向全球电影市场迈进的信心和实力。为营造良好的影院市场环境,制片方主动将音像制品延期两个月上市,并提出了防范盗版的多种举措,为积极维护电影版权,坚决打击电影盗版做出了实际行动。媒体应该用平和一点的心态来看待这部电影,在中国电影产业化过程中有多争论是可以理解的,目前中国电影已经非常艰难,应该多些善意的批评,为中国电影创造好一点的艺术创作环境。”。
王斌(文学策划):“张艺谋在中国他是有第一号召力的导演,他率先高扬起商业主义的大旗。他(张艺谋)是一个有雄心的人,希望把民族的很多东西不仅在国内闹点事,而且在国际上也能闹点事。我觉得这是好事呀!在国内有很多批评,但在国外它的的确确给你打了一个品牌。有很多批评我认为是有道理的,但我们先不谈道理,我们先要在国外蹚出一条血路!”。
张艺谋在保护和宣扬本国经济和文化形式的防御策略方面功勋卓越。在全世界范围内,全球化时代的官方政府这样的政策制定仍然在传统的意义上假定,强大的民族电影可以为民族提供一个统一的形象,在意识形态的层面上维护民族的利益,在探索中颂扬人们所理解的本土文化。然而,一个同样不容忽视的现象是,重磅炸弹综合征的一个副作用——在跨文化的文化杂交和相互渗透的过程中,往往会迷失已成形的本土身份认同一——这一点已经在张艺谋的两部武侠作品中显现。不少中外媒体评论都指出,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中存在明显的日本风格,特别类似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的武士战争史诗电影如《乱》、《影子武士》等片的美学特征。至此我们有必要谈谈黑泽明的电影事业。
黑泽明最为人赞誉的艺术成就来自于他的武士电影,武士电影是日本的国粹,黑泽明在这一极富民族性的类型中工作时,却深受美国西部片的影响。黑泽明把西部片大师约翰·福特奉为偶像,甚至他著名的形象——猎豹帽搭配黑色墨镜一都是对约翰·福特装扮的模仿。他的《白痴》(1951年)被誉为“是一部令人难忘的杰出作品,在忠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原作上要胜过俄国之外任何一部根据该小说改编的影片”,改编自高尔基戏剧的《底层》(1957年),《蛛网宫堡》(1957年)和《乱》(1985年)分别改编自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麦克白》和《李尔王》。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黑泽明开始寻求国际合作,但《电车狂》、((虎!虎!虎!》(1970年)都没能成功与美国合作,后来他受邀执导苏联影片《德尔苏·乌扎拉》(1975年),该片在西伯利亚取景,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影子武士》(1980年)的巨额预算主要受惠于被美国新好莱坞时期崛起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