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哲宗时期。当时,哲宗年纪尚幼,朝中大权把持在高太后手里。哲宗赵煦,原名赵佣,元丰五年(1082年)被他的老子宋神宗封为延安郡王。元丰八年,神宗弥留之际,赵煦只有八岁,而神宗的两个弟弟雍王赵颢和曹王赵颓都已过而立之年,在朝廷中颇有声望。当时,朝中大臣有不少意图策立雍王赵颢或曹王赵颓,赵颢与赵预也时常去皇宫探视神宗,对皇位充满了奢望。高太后乃宋初名将高琼之后,姨母是仁宗曹皇后,她前后经历仁、英、神三朝,政治经验颇丰。高太后见二王居心叵测,便命人关闭官门,禁止他们出入。
一日,高太后当着朝中大臣的面大夸赵煦温和孝顺,还将其每日所抄佛经给大臣们传阅。大臣们无不赞誉,高太后趁机宣读神宗诏书,拥立赵煦为太子。几天后,神宗驾崩,赵煦即位。
新帝登基,大赦天下,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皇后为皇太后,德妃朱氏为皇太妃;雍王赵颢进封扬王,曹王赵□进封荆王,并加太保,宁国公赵佶(即后来的宋徽宗)进封遂宁郡王,仪国公赵□进封太宁郡王,成国公赵俣进封咸宁郡王,和国公赵似进封普宁郡王;安康郡王宗隐、高密郡王宗晟、华原郡王宗愈、建安郡王宗绰、汉东郡王宗瑗皆加开府仪同三司;封太师、潞国公文彦博为司徒,济阳郡王曹佾为太保,王安石特进为司空,王□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蔡确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李乾德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董毡进封检校太尉、章悖为知枢密院事。
哲宗封完后宫、亲王、朝廷官员,在紫宸殿颁诏日:“先帝临御十有九年,建政事以泽天下,而有司奉行失当,几于烦扰,希列卿协心奉令,以告慰先帝之灵。”不久,由于尚书左仆射王□去世,蔡确接任尚书左仆射,韩缜升任尚书右仆射。
在东京沉默多年的司马光受高太后提携,进封资政殿学士,被调回京,另一位大文人苏轼的弟弟苏辙,也由监筠州盐酒税被调回京,任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颍州通判吕公著升为御史中丞,三司使曾布升为户部尚书。
宋朝历朝的机关虽然时有新设,但职位交替循规蹈矩,在职者升降、离任或去世后,其空缺便有他人补上。官职分三师、三公、三省、六部、六监、九寺等。三师,即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即太尉、司徒、司空。
三省,即尚书令、侍中、中书令。
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六监,即国子、少府、将作、军器、都木、司天。
九寺,即太希、宗正、光禄、卫尉、太仆、大理、鸿卢、司农、大府。中书省和枢密院分持文武,另外有翰林学士和知制诏,是负责给皇帝起草诏书的,翰林管内制,知制诏管外制。
神宗时期,王安石为相,司马光颇受压制,先是被罢翰林学士,出永兴军,一年左右,司马光请辞地方官,改判西京(洛阳)留司御史台。从此,司马光在洛阳一呆十五年,主编了《资治通鉴》一书。
司马光在洛阳编书的十几年中,颇得民心。据说他人朝时,一路有数以万计的百姓欢送,即便是皇帝垂幸,恐怕也未必有此声势。
司马光一进京便言及神宗新法的弊端,开始闷头为朝廷书写奏表。当时,蔡确、韩缜、章悖等重臣皆知司马光之才,担心他进京得势,故向高太后和哲宗提出三年不可更新法度的建议。司马光闻之大怒,上奏道:“先帝时的法度,多是王安石一千人所设,祸国累民,今国家如病侵身体,不可缓医,否则病入膏肓,悔之晚矣。”高太后沉吟不语,几天没有决断。
司马光见高太犹豫不决,便加快速度,将一篇万言书写完,历数王安石新法之弊。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今江西省东乡县人。
其出生于仕宦之家,父亲王益乃宋真宗祥符八年1015)进士,曾任地方官多年。王安石聪颖过人,有过目不忘之才,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官拜淮南节度判官。嘉韦占三年,其向宋仁宗上万言书,对官制、科举以及奢靡无节的颓败风气作了深刻的揭露,请求改革政治,加强边防,提出“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治国之道。熙宁元年(1068),大宋王朝面临政治、经济、军事等多重危机,王安石“越次人对”,上书主张变法,第二年官拜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历史上,对王安石的变法褒贬不一。明人杨慎做《铅丹录》,文中极力地抨击了王安石的新法,认为其为了推广新法,不尽手段,打击了大批的忠臣,将北宋送上了灭亡的道路。
梁启超在《中国六大政治家——王荆公》一书中,则为王安石及其新法翻了案,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应是一位“不世出之杰”。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