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临证治法备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7186513
  • 作      者:
    侯树平编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临证治法备要》内容丰富、体例新颖、深入浅出、切合临床实际、立足实用,适用于从事中医医疗、科研、教学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中医学研究生,期望通过临证治法的探讨进一步提高中医辨证论治、临床立法、遣药组方技艺与水平。

展开
作者简介
    侯树平主任医师。1987年7月毕业于黑龙江中医学院中医系,在职硕士。现兼任黑龙江省中医药学会儿科学术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儿科专业委员会理事、专业技术标准审定委员会委员。获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2012年度教学质量优质奖。

    在继承中医理论与历代中医学术经验的基础上,重视基础理论对临床实践指导作用、临证遣药组方思路与规律、临床病证辨证论治规律与临证诊疗技能的研究,提出了诸多疾病病机新说,并丰富了临证治则治法。主编的《儿科临床方剂学》选修课被评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特色教材,参编4部国家级研究生、本科、专科规划教材,参加6部中医儿科教参、教辅,另主编、主审《中医儿科学习指南》《中医儿科临证指导》《小儿疾病家庭中医巧治法》《中医临床实习手册》《中医临床方剂学》《中医儿科临床前能力训练》等著作15部,主持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善于应用中医理论及中医临床思维方法诊治儿科病证,并研制院内协定处方5种,具有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
展开
内容介绍

  《临证治法备要》对中医治法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对汗法、和法、下法、清法、温法、补法、吐法、消导法等八法的概念、外延、应用等进行系统整理与回顾,力求全面系统地介绍历代治法的配伍、应用技巧与规律,展示治法的综合运用思路、技巧及临床应用情况,特别是对病因、病机、症状施洽方法的整理,针对性强,切合临床,拓宽了临床具体治疗方法及措施,开阔了治疗思路,冀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辩证论治水平和遣法组方技艺。
  《临证治法备要》始终贯穿以法为纲,由方见法的编写思路与特点,不但一不人以法,示人以方药,由方见法,而且示人以规矩,与人以技巧,全书内容丰富,体例新颖,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提纲挈领,深入浅出,可供高等中医药院校师生、中医学研究生,以及从事中医医疗、科研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四、汗法的研究思考
  由于汗法在治法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与实用价值,特别在外感疾病的治疗中有其重要的作用与地位,汗法的作用是其他治法所无法代替的,故汗法被古人列为“八法”之首。外感疾病中外邪的侵袭是由表入里,治疗宜表散,勿使内传,所以汗法的“表”与“透”是外感疾病临床治疗的中心环节。仲景在临床实践中亦有明训,他虽以麻黄汤、桂枝汤作为汗法的代表方剂,但对辛温汗法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十分谨慎,详述忌宜、法度森严、以平为期,是仲景运用汗法取效的标准。除阴虚血伤、酒客阳衰诸证忌汗法外,还十分重视服药方法,如用药宜以少量多次服用、汗出中病即止、不必尽剂、服药后宜温覆、啜热稀粥以助药力等,这给我们今后应用与研究汗法的发汗作用带来重要经验与实例,也有一定的启示。
  历代医家对汗法的作用及其方剂的配伍思路、配伍理论的认识较为一致。通过对汗法及其方剂的临床及理论研究表明,汗法对于病证的治疗,既有病因学、病机学的治疗意义,又有对症治疗意义,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又是疾病治疗中的一种技巧。
  1.临证应用汗法时应掌握好发汗的程度运用药物汗法时按其发汗程度的强弱,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取其发汗作用,通过药物或辅以热粥,促使发汗,邪从汗解,旨在透汗自然,以发汗为手段,达到解表、祛邪、透疹之目的;二是取其得汗作用,通过宣散或微微汗出,以调整气机,宣畅三焦,使营卫通畅、玄府开通、营血运行通畅,达到祛邪、散火、散热、泻热、祛湿、宣湿、止痒、退黄、消肿、止咳、平喘之目的与作用。因此,根据不同的病邪、客犯部位不同、不同的证候,要掌握发汗的程度与法度,以利于治疗目的的实现。
  2.汗法广泛应用于外感疾病汗法对于外感病证的治疗,既有病因学、病机学治疗意义,又有对症治疗意义。对于外感疾病的病因学治疗意义,汗法通过开泄腠理、宣发肺气、调畅营卫等作用使邪气随汗而解,因此,汗法既能祛除风邪、风寒、风热、风湿之邪,又是重要的祛邪途径与措施之一,有透、散、越之作用与意义,为主要祛邪形式,不仅能透达表邪、解除外感表证之邪的作用,而且能使深层之邪向浅层转出、导邪从表而出、透邪外出,既引邪外透、消除病因,又畅达气机而流畅气血、和调营卫而达到病机学治疗目的;汗法是透邪的主要方法之一,有发越内外邪气的作用,透邪思想源于《黄帝内经》,随着温病学派地不断发展和温病理论地不断完善,透邪思想日趋丰富、成熟;汗法亦是宣通玄府的主要方法,随着防风通圣散的研制,宣通玄府法的思想日趋成熟与完善。病机学的治疗意义主要在于解表、透疹、透表、发表、通经、祛邪之作用。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八法的临床运用
第一节  汗法的临床应用
一、汗法的内涵及适应证
二、汗法的主要作用及临床应用
三、汗法的用药时机、法度及注意事项
四、汗法的研究思考
第二节  和法的临床应用
一、和法的内涵及适应证
二、和法的主要作用及临床应用
三、和法的用药时机、法度及注意事项
四、和法的研究思考
第三节  下法的临床应用
一、下法的内涵及适应证
二、下法的主要作用及临床应用
三、下法的用药时机、法度及注意事项
四、下法的研究思考
第四节  清法的临床应用
一、清法的内涵及适应证
二、清法的主要作用及临床应用
三、清法的用药时机、法度及注意事项
四、清法的研究思考
第五节  温法的临床应用
一、温法的内涵及适应证
二、温法的主要作用及临床应用
三、温法的用药时机、法度及注意事项
四、温法的研究思考
第六节  补法的临床应用
一、补法的内涵及适应证
二、补法的主要作用及临床应用
三、补法的用药时机、法度及注意事项
四、补法的研究思考
第七节  吐法的临床应用
一、吐法的内涵及适应证
二、吐法的主要作用及临床应用
三、吐法的用药时机、法度及注意事项
四、吐法的研究思考
第八节  消导法的临床应用
一、消导法的内涵及适应证
二、消导法的主要作用及临床应用
三、消导法的用药时机、法度及注意事项
四、消导法的研究思考

第二章  各种治疗方法在临床的综合运用
第一节  针对病因治疗方法的临床具体运用
一、祛邪法的临床具体运用
(一)祛风法的临床应用
(二)祛湿法的临床应用
(三)清热法的临床应用
(四)祛寒法的临床应用
(五)祛暑法的临床运用
(六)祛燥法的临床应用
(七)驱虫法的临床应用
二、消食法的临床具体运用
三、祛内因法的临床具体运用
(一)内因所致肺系病证的病因学治疗
1.补表气法的临床应用
2.调和营卫法的临床应用
3.补益肺气法的临床应用
4.补益肺阳法的临床应用
5.清肺法的临床应用
(二)内因所致脾(胃)病的病因学治疗
1.清泻脾胃法的临床应用
2.健脾法的临床应用
(三)内因所致心系病证的病因学治疗
1.清心法的临床应用
2.补心气法的临床应用
(四)内因所致肝胆病证的病因学治疗
1.疏肝法的临床应用
2.清肝法的临床应用
(五)内因所致肾(膀胱)病证的病因学治疗
1.培元补肾法的临床应用
2.清利膀胱法的临床应用
(六)其他综合性病因学治疗方法
1.补气法的临床应用
2.补血法的临床应用
第二节  针对病机治疗方法的临床具体运用
一、肺系病证的病机学治疗方法与途径
(一)表卫失调证的病机学治疗
1.解表法
2.透疹法
3.固表法
(二)肺气失司的病机学治疗
1.宣肺法
2.肃肺下气法
3.开肺法
二、脾胃肠病证的病机学治疗方法与途径
(一)脾胃病病机
1.理脾助运法
2.和胃降违法
(二)肠道病病机
1.调整泌别清浊法
2.安肠止痢法
三、肝心病证的病机学治疗方法与途径
(一)肝系病证病机
1.疏利肝胆法
2.降泄气机法
(二)心系病证病机
1.疏通心脉法
2.醒脑利窍法
四、肾脏病证的病机学治疗方法与途径
1.助膀胱气化法
2.调理冲任法
第三节  针对主症治疗方法的临床具体运用
一、止血法的临床应用
二、止咳法的临床应用
三、化痰法的临床应用
四、缓哮法的临床应用
五、安神法的临床应用
六、开窍法的临床应用
七、息风法的临床应用
八、退黄法的临床应用
九、消肿法的临床应用
十、止泻法的临床应用
十一、固脬止遗法的临床应用
十二、止带法的临床应用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