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为动物普通天性,故愈喜运动之动物,愈有强健之躯干、活泼之性灵,大如虎、豹、狮、象,小至蜂、蝇、蚁、蝶,无不终日运动。猕猴一类,其程度较他种动物为高,其运动亦较他兽为多。如牛如豕,似乎不喜运动,实则其尾两旁摇曳,终日不息,躯干亦时时迁地,不过运动和缓,不似他种动物运动激烈而已。
人亦动物中之一境,故终日在运动之中。运动激烈,则筋肉发达、举动活泼,然往往有因运动太过,致成失血、怔忡等症者;运动和缓,则血脉流通、肤革充实,有百益而无一害,故世之讲求导引者,多享大年也。
惟人亦有不喜运动者,枯坐一室,生趣索然,此非生而如此,盖由自孩提以至成人,误以深居简出为珍卫之术,历时既久,成为第二天性,于是消化不良、神经不安,各种慢性病相继而起,淹缠岁月,以底于亡。即幸而能存,亦必奄奄一息、不能振作。盖既名之日人,即有健行不息之天职;今安坐而不事运动,殆所谓逆天者亡也。
古之运动法甚多,如舞象、舞勺、习射、御车皆是。然皆视为艺术或礼仪之一种,而未知于身体上有何等之利益。以运动养生,始见于《庄子》之“熊经鸟引”及华陀之“五禽戏”。魏晋以后,长生久视之说盛行,而所谓运河车、转辘轳者,大抵是运动法之一种隐语。道书中有日:“此等小术,虽非金丹大道,若行之有常,亦可以多历岁月。”可见所谓祖师真人者,亦认运动合法,可以延年益寿也。
吾人一生运动,约分三期。第一期自初生至二十五岁,此期内喜动而不喜静,跳跃呼啸运动也,嬉笑怒骂亦运动也。第二期自二十五岁至五十岁,此期内秉赋强者,仍有跃跃欲试之精神;秉赋弱者,渐是不欲事事之形状。若能注意运动,以人事补天功,则体力可以迟老、心思仍可灵活。第三期五十以后,喜静之时多、喜动之时少,若系不讲卫生术者,则老态龙钟、日形颓放矣。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