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诊:药后每日大便一次,部分成形,原方加吴茱萸、五味子,10剂。
2年后患者又出现腹泻,症状基本同治疗前。我曾用原法,服之无效,改用温阳止泻汤合四神丸,加仙鹤草、桔梗,腹泻即止。《闽东草药》记载仙鹤草别名为“泻痢草”,对久泻颇有效验。脾气虚者合参苓白术散,肾虚者合四神丸,肝木犯脾合痛泻要方。
4.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官桂、赤芍、蒲黄、五灵脂。
少腹逐瘀汤是清代王清任用于少腹痛、胀、积块、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之方,认为“此方去疾、种子、安胎,尽善尽美,真良善方也”。对冲任虚寒,瘀血内阻的妇科疾病有较好的疗效。我在临床用于慢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属虚寒瘀滞的腹泻,疗效颇佳。多年前我阅读《名中医治病囊秘》颜德馨卷得到启示,颜老用膈下逐瘀汤治疗慢性结肠炎,书中日:“近年来施之于临床,多应手而效。总结经验,用此方需具备以下三个条件:①病程较久;②痛有定处而拒按;③大便黏液。”我按颜氏的三个条件再加肠鸣一症,选少腹逐瘀汤治之,效果更好。许多患者常感左下腹胀痛,部分患者可扪及条块状物,该部位为乙状结肠区。少数患者痛胀在右下腹,为升结肠处。左右两处皆称少腹,又往往自感怕冷,以方测症,样样相符。方中小茴香、干姜、官桂三味乃温热之品,温里止痛,温肾止泻,助火化湿。患者往往肠鸣阵阵,《金匮要略》日“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肠鸣必须用温药,三味温热之药恰到好处。久病必瘀,方中其他药物皆属于活血化瘀、养血理气之品。
临床用此方时可加葛根升清止泻,加防风祛风胜湿,亦可加藿香芳香化湿以利止泻,泻下频仍可加收敛之品,如乌梅、诃子、石榴皮之类,气虚加黄芪,阴液亏损可加扁豆、怀山药以甘温复其阴。
验案5蒋某,女,43岁。
腹痛腹泻4年余。病起于子宫内膜癌放疗1月后,大便每日3~5次,呈水样,夹黏液,时呈血性或脓性黏液便,里急后重,消瘦,多次大便培养皆正常,经常口腔溃疡、疼痛,舌质红夹瘀滞,脉弦。浙一医院诊断为放射性肠炎,证属脾虚湿困,肠道气滞血瘀,方选少腹逐瘀汤合封髓丹加减治之。当归12g,小茴香10g,干姜10g,肉桂6g,延胡索12g,五灵脂12g,没药6g,川芎10g,蒲黄12g,黄柏10g,砂仁10g,甘草10g,细辛6g,白蒺藜12g,大豆卷10g,炒枳壳12g,黄连6g。7剂。
复诊:大便已减至每天一次,黏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消失,口腔溃疡十去八九。原方出入治之。
服汤药后症状逐渐消失,正如前人刘河间所述:“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封髓丹由黄柏、砂仁、甘草组成,我常用于口腔溃疡。清代医家郑钦安谓此病乃“阳气不得潜藏,虚火上浮”。黄柏坚肾清火,为君;砂仁温健脾运,引五脏六腑之精归属于肾,为臣;佐以甘草益脾气,并调和黄柏、砂仁之寒温。三药合之,补土伏火,水火相济,相火安宁,口腔溃疡可愈。黄连、细辛为口疮止痛对药,白蒺藜平肝,豆卷化湿。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