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回春锦囊:周学文临证经验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7173100
  • 作      者:
    陈民,姜树民主编
  • 出 版 社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辽宁中医”名老中医经验丛书:回春锦囊·周学文临证经验集》系统整理了国家第三批名老中医、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周学文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力求反映在个人擅长病种方面的辨证治疗思路,即突出专科特色,不求大求全,体现临床实际情况。
  《“辽宁中医”名老中医经验丛书:回春锦囊·周学文临证经验集》理论介绍注重创新性,经验整理注重实用性,对中医临床工作者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周学文教授,男,1938年生,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国家名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50年来一直工作在临床、科研、教学一线。先后担任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临床试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是中医内科学博士点、脾胃病重点学科创建人和学术带头人。现仍坚持医疗、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学审查等工作,并三次连任国家师承指导老师。
  周学文教授先后担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审委员会委员、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脾胃病学会、中国中药临床药理学会副主任委员;现仍被聘为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和《世界华人消化杂志》副总编。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部863、973等10多项重大临床研究项目,对溃疡病、萎缩性胃炎、慢性肝损伤等多种疾病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多次获省部科技进步奖项;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60多篇重要论文;主编《实用中医消化病学》等多部临床著作。同时也是国家卫生部和SDA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主要起草人之一;国家卫生部、SDA药审委员、主任委员。多年来,主持数百个中药新药、进口药及中药保护品种的技术审查,至今仍在参与中药新药的发展工作,为中医药的发展呕心沥血。
  从1986年至今已培养中医博士后,博、硕士80余名,并培养了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及临床高徒,其中有的已独立承担国家、省级以上课题的研究工作,有的也已成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虽年逾古稀,现仍担任博士后导师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而传道授业,为中医药的发展及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展开
精彩书摘
  《“辽宁中医”名老中医经验丛书:回春锦囊·周学文临证经验集》:
  无论是萎缩亦或是非萎缩性胃炎伴有胆汁反流者,都是以上腹灼痛,口干苦,胆汁样呕吐,暖气反酸为临床特征的一种慢性胃炎。中医古籍并无此类病名的记载,但根据其临床特征当属中医学“胃脘痛”、“呕苦”、“呕胆”、“痞证”、“胆瘅”等范畴。
  一、脾胃虚弱为发病之基
  周师认为脾胃虚弱为发病基础,肝胆失疏,肝胃不和,胆气上逆为发病之机。脾居中焦,为五脏之至阴,喜燥恶湿,体阴而用阳,以升为健;胃为燥土,喜润恶燥,体阳而用阴,以降为顺。故叶天士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脾胃为仓禀之官,刚柔相济,燥湿相合,阴阳互制,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共司受纳腐熟运化水谷之职。中气健旺,则水谷精微善消能运,气血化源充足,周身得以充养。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脾主运化以升为用,胃主受纳腐熟以降为顺。黄元御《四圣心源》云:“木生于水,长于土,土气冲和,则肝随脾升,胆随胃降。”若脾胃虚弱,健运通降失司,则肝不随脾升,胆不随胃降,肝胆失疏,胆胃不和,胆气上逆,胆汁、胆火灼胃,轻则肿胀,重则枯萎,故见胃脘痛、痞满、嘈杂、呕吐胆汁之症。正如《内经》所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若中气不虚,脾胃升降有序,肝随脾升,胆随胃降,则胆邪无由上犯。由此可见,胆汁反流性胃炎,胆邪逆胃,临床虽然是胃脘胀痛、嘈杂、呕苦、痞满等实证表现,但其发病之根,源于脾胃虚损。
  二、肝失疏泄为发病之因
  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类情志活动所产生的七种不同的情感变化,是机体对精神环境的改变而发生相应变化的一种生理性活动,它和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过度(过激或过久)的七情变化,会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的紊乱。胃肠病的发生与七情过度关系密切。《脾胃论》中云:“皆先由喜、怒、忧、悲、恐,为五贼所伤,而后胃气不行所致。”情怀不舒,忧郁寡欢,或情绪紧张,肝气郁结,疏泄无能,脾胃纳化呆滞,即所谓“木郁土雍”;或愤怒、恼怒太过,肝气旺盛,疏泄太过,横逆乘脾犯胃,脾胃受伤,纳化失常,升降失调,即所谓“木旺乘土”,均可见胃脘疼痛、痞满、呃逆、呕吐、暖气等症。导致胃肠病的情志因素中,以郁怒忧思最常见。郁怒伤肝,忧思伤脾,怒则气上,肝胆气逆,疏泄失职;思则气结,脾胃气结,升降失调,以致肝不随脾升,胆不随胃降,发为本病。可见,郁怒忧思可引起肝脾、胆胃气机失调,同时也可导致脏腑元气的消耗,使抗病能力减弱,并易于在饮食、劳倦、外感、情志等诱因作用下发生胃肠疾患。如李东垣《脾胃论》所云:“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因此,周师提出精神因素是导致胆汁反流的重要因素,同时也为防治该病提出一个重要的举措,即调理情志,疏肝利胆为常用之法。
  三、肝胃失和为病机关键
  肝脏体阴而用阳,在五行属木,主疏泄,调节情绪,喜条达,恶抑郁,有调畅气机的功能。脾为五脏之至阴,在五行属土,主运化、升清,喜燥而恶湿,为后天之本。正常情况下,胃气的通降和脾气的上升必须借助于肝气的疏泄方能实现,肝主疏泄是脾胃运化、升降功能正常与否的关键。《血证论》云:“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而水谷乃化。”另一方面,胆附于肝,有经络互为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脉经》日:“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汁。”肝气的疏泄正常,有利于胆汁的正常排泄,而胆汁的正常排泄亦有利于脾胃的通降及消化。正因为肝胆与脾胃在生理上密切相关,病理上必然会相互影响。
  其一,肝气疏泄太过,横逆乘脾犯胃,则脾胃纳化失职,升降失和,胆随胃逆,胆汁、胆火灼胃,轻则肿胀,重则枯萎。临床可见胃痛、胃痞、恶心、呕苦、腹胀、腹痛、泄泻、胸闷太息等症。如《类证治裁》云:“诸病多来自肝,以其犯中官之土,刚性难驯。”
  其二,肝气郁结,疏泄不及,不能条达全身气机,亦可导致脾胃气郁,纳化升降呆滞,胆胃失和,引发本病。临床同样可见脘痞、腹胀、恶心、呕苦、便秘或泄泻等症。如清代《黄元御医学全书·长沙药解卷一》云:“胆胃逆行,土木壅迫,此痞闷膈噎所由来也。”
  其三,本病病程较长,迁延反复,久病肝病及脾,脾胃虚弱,土壅木郁,更易加重肝胃不和。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专病论治
第一节 消化性溃疡
一、审症求因:毒热病因理论的提出
二、审因论治:以痈论治消化性溃疡
三、愈后防“毒”饮食原则及情志调畅
四、验案举隅
五、临床心悟
第二节 胃炎伴胆汁反流
一、脾胃虚弱为发病之基
二、肝失疏泄为发病之因
三、肝胃失和为病机关键
四、辨证论治
五、验案举隅
六、临床心悟
第三节 血脂异常和动脉粥样硬化
一、病因病机
二、“以脾论治,内清外柔”论治
三、“以脾论治,内清外柔”治疗血脂异常和
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运用
四、验案举隅
五、临床心悟
第四节 功能性消化不良
一、病理基础为脾胃虚弱
二、发生发展的重要病机为气机升降失常
三、处方加减
四、验案举隅
五、临床心悟
第五节 反流性食管炎
一、诊疗思想
二、验案举隅
三、临床心悟
第六节 糜烂性胃炎
一、诊疗思路
二、辨证论治
三、验案举隅
四、临床心悟
第七节 上消化道出血
一、诊疗思路
二、审证求因
三、审因论治
四、饮食原则及情志调畅
五、验案举隅
……

第二章 杂病验案

附:医家小传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