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阴白斑似“痒”“疮”,血瘀血虚是关键
中医古籍无外阴白斑、外阴白色病变的病名记载,但根据其阴痒、阴肿、阴痛的特点来看,似属“阴痒”、“阴疮”的某些类型;从其后期枯萎清冷的症状而言,有时又有“阴冷”的某些特点。
外阴白斑,虽生于前阴皮肤黏膜,实为脏腑经络功能失调在局部的表现。本病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及足厥阴肝经密切相关,一般认为是肝脾肾功能失调,生化乏源,精血亏损,外阴失于濡养,血虚化燥生风引起。而正虚邪侵,或湿毒内袭,或肝经郁热,湿热郁蒸,湿毒、湿热下注又使症情加重。
于氏根据中医古籍对皮痹“风湿痹病之状,皮肤顽厚”(《诸病源候论》)、“痹在于皮则寒”(《素问·痹论》)的记载——即说明皮痹是气血闭阻、瘀血为病所致的皮肤干燥、缺乏弹性、冰凉清冷,或是皮肤硬化为特点的病证;并结合西医对本病病理检查有增生、硬化的改变,认为外阴白斑与皮痹,无论在症状上,还是在病机上,都是非常相像的,属血瘀为病,由血瘀导致血虚,血虚组织失养,血虚化燥生风引起。因此,于氏强调在对外阴白斑病因病机的认识方面,要掌握血瘀导致血虚,血虚失养,化燥生风的规律,抓住血瘀血虚这一病机关键。
2.养血润燥祛风,勿忘活血化瘀
外阴白斑,似皮痹而非皮痹,似疮痒而非疮痒,就是说其症状与皮痹、疮痒相像,其病机与痹病、皮痹类同。此外,皮肤、黏膜肥厚增粗,或萎缩硬化又是其基本病理改变。“痹者,闭也……壅闭经络,血气不行”(《杂病源流犀烛》)治当通络活血为主;肥厚增粗,萎缩硬化属“结”、“留”、“坚”证,治宜“散之”、“攻之”、“削之”。本病亦称外阴营养不良,又有瘙痒之症而似阴痒,又当采用补血养血、调补肝肾、祛风止痒为主的治则。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