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中国传统村落”谈文化,首先我们应该知道中国传统村落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和意义是什么;其次在面对“文化兴盛之路”时,我们应该去探索近代以来传统村落文化衰落的原因,找到它重返兴盛的途径,以及传统与现代乡村文化兴盛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由农耕文明传承而来的国家,中华民族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一个古代文明没有中断的民族。但随着现代化社会建设进程的推进,许多中国古老的乡村已经或者正在消失,许多传统乡村进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录中,成为了历史的标本,不再具有现实的活力。我们不禁要问,难道几千年的中华农耕文明会就此中断吗?中华农耕文明将何去何从?乡村文化还有兴盛的机会吗?面对现代化的浪潮,乡村文化的出路在哪里?
现在物质财富和以前比起来确实雄厚多了,我们可以把许多传统村落的房屋保护起来,可以挖掘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对传承人的扶持和资助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将传统的音乐、舞蹈、书画、生产工艺、饮食、服装、风俗、礼仪,甚至房屋、区域等一切传统文化作为遗产保护起来,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它们在现代社会已经失去了发展的生命力,它们已经没有了在现代社会生存的能力,它们正在离我们而去。形式的保存甚至翻新,都无法阻挡传统文化的衰落,因为它们是传统文化的“果”而不是“根”。简单地把它们收集罗列和展示,甚至推荐推广,利用它们作为文化教育和旅游观光的素材,都不能让传统村落文化走上兴盛之路,而只有传统乡村文化的重生才能让它们真正走上兴盛之路。
这是本书试图解答的问题,也是希望能紧紧扣住的“中国传统村落与文化兴盛之路”的主题。
毋庸置疑,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的核心就是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农耕文明,但这个文明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究竟有着怎样的作用?它是如何影响中国传统村落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形态的?具体的事例恐怕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先在哲学领域进行一些初步的探索。
第一节天时、地利、人和是中国农耕哲学的关键
哲学是关于解释世界的方法,它从西方传过来,是进行现代科学研究,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手段。它采用逻辑推理和辩证分析的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实现科学理论的建立。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却有许多思想,包括农耕、中医、儒家、道家、佛教等都不能被西方哲学和科学所解释,被摒弃在科学的大门外,究其原因就是中国哲学采用的是另外一套方法体系。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一批中国学者就开始用西方哲学的方法研究中国的思想,《中国哲学简史》的作者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哲学是用“负的方法”解释世界。虽然后来对中国哲学的研究依然在进行,但对中国文化的哲学解读一直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依然只能归类于文化,而不是理论。即使对其中部分进行了科学解释和理论分析,也让人感觉失去了本来的面目。
中国是一个几千年的农耕社会,农耕文明是中国文化的本质,农耕文化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和基础,因此中国哲学应该从农耕文明中寻找。
中国农耕文明认为,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配合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其中天时的概念在西方哲学中是没有的。时间是宇宙的基本要素,“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淮南子》),宇是指空间,宙就是时间。西方哲学中时间是和其他要素相同的一个线性变量,是可以人为控制的,在数学公式中是可以用参数表达的。而中国农耕哲学中采用天时的表述,有着完全不同于西方哲学的时间概念。时间概念的不同定义,可以建立一个完全不同的哲学体系,也可以解决冯友兰先生所说的中国哲学“负的方法”的问题。
对自然环境的认同是中华文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生生不息”思想最根本的基础和原则。当我们的祖先接受了农耕作为他们的生存手段时,他们就会对农耕的对象和生长所需的资源和环境进行调查和学习,就会从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所具备的自然规律进行总结和效仿,这就是“道法自然”的开端,在总结植物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过程中,获得“天人合一”的启示,“天”即自然环境,“人”即是将自己代入植物的位置所达到的生命状态。
落地生根的是植物,而中华民族的祖先选择以开垦荒地、耕种植物、饲养牲畜为生,而不是游牧民族的逐草而居到处流动的生活,也就和植物一样成为落地生根的部落(村落),就有了与其他民族不同的对世界的认识和思维模式。落地生根首先要做到的是对自然环境的认可而不是选择,而游牧民族则在不断地为生存而选择环境,落地生根的农耕生活造就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特性和哲学视角。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