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信仰铸丰碑
0.00     定价 ¥ 45.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4560013
  • 作      者:
    周靖程
  • 出 版 社 :
    河北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9-01
收藏
内容介绍
  《信仰铸丰碑》一书,以中共中央宣传部等十一个部门联合组织评选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为依据,选取其中五十位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家喻户晓、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充分褒奖的中共党员英模。作者以信仰为魂,重点讲述英模的贡献和感人事迹,以及他们所承受的困境和内心的真实活动。
展开
精彩书摘
  《信仰铸丰碑》:
  于化虎——平地起惊雷的爆炸大王
  1962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地雷战》在全国引起轰动,与《地道战》《南征北战》并称“三战”,一起成为几代人的经典记忆。影片生动刻画了抗日战争时期山东省海阳县赵虎、玉兰等民兵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抗日英雄形象,讲述他们不断研制改进造雷技术、巧摆地雷阵,用自制的“铁西瓜”一次次粉碎敌人“扫荡”,英勇抗击日寇的故事,而片中赵虎的原型便是爆炸大王于化虎。
  于化虎(1914—2004),原名于晋生,出生于山东省海阳县文山后村,1940年参加抗日战争,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带领民兵用五花八门的自制地雷多次痛击日伪军,打了很多胜仗,曾创下一雷杀伤七个敌人的纪录,使日寇“闻雷色变”,不敢越“雷池一步”。于化虎也因此威震胶东,被称为“爆炸大王”,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化虎这个名字是开国上将许世友给他取的。有一次,于晋生参加胶东军区英模大会,会后被许世友叫住好一番夸赞:“好你个爆破英雄,听说一只雷吃掉两对半敌人还嫌少,胃口不小哇!”于晋生正难为情时,许世友突然说,“渤海出了一条龙(林化龙),东海要出一只虎,你若同意,就叫于化虎吧!”就这样,化虎就成了于晋生的新名字。
  1938年底,日本侵略者进占海阳县建立哨所,开始频繁“扫荡”、横征暴敛。海阳县位于胶东半岛南端,因地处黄海之阳而得名,为交通要冲,自古民风强悍,很多人都不堪忍受日本人的屠戮和奴役,只要有人振臂一呼,便会群起响应。于化虎属于典型的山东大汉,性格刚烈、机智果敢,平日里在群众中颇有威信。他看到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大地上横行霸道、烧杀抢掠,伪军为虎作伥、残害同胞,怎么也咽不下这口气,便四处动员,带领乡亲们成立民兵组织,立志“打倒小日本,保卫大中国”。之所以采用地雷作武器,实属无奈之举,但也是民兵的最佳选择。可以想象,在抗日战争时期,民兵的武器装备非常落后,一个村儿很难找到几支像样的枪支,如果拼硬实力自然不是敌人的对手,而制造地雷相对容易,且杀伤力大,只要利用地形掩护,引诱敌人上钩,即可瓮中捉鳖。所以,地雷战成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民兵最重要的作战方法之一,“不仅在山东海阳人民的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而且在胶东抗战史上涂上了浓重的一笔”。
  于化虎有一手制地雷、埋地雷的绝活儿,他和战友们在抗日战争期间研制出石雷、绊雷、踏雷、子母连环雷等各式地雷,并不断变换埋雷方式和地点,配合土枪土炮使用游击战术,使敌人防不胜防,在地雷区寸步难行。当时的民谣便传唱着“海阳的铁西瓜,威名传天下。轰隆隆,轰隆隆,炸的鬼子开了花”。
  海阳地区至今还流传着很多于化虎杀敌的传奇故事。1943年5月,于化虎率领爆破组,在村边埋雷七十余颗,炸死日军十七人。几天后,他又带领民兵在村子周围埋下数百颗自制地雷,诱敌进入雷区,炸死炸伤敌人七十多名。日军为了对付于化虎埋的地雷,也是绞尽脑汁,想尽了各种办法。他们用绑着铁钩的长杆拉,却不料踏响了连环雷;他们用铁锹起雷,于化虎便搞个真假姊妹雷,只要起到上面的假雷,就会带响下面的真雷。为了扩大杀伤力,于化虎还发明了定时雷,一次日军挖出四颗地雷,发现没有爆炸,便喜出望外地带回军营准备仔细研究,但没想到刚回到炮楼,定时雷就把七名日军炸开了花。日本人气急败坏,到处悬赏捉拿于化虎,并从青岛调来挖雷工兵和探雷器,但于化虎又发明了胶皮雷、头发丝雷、梅花雷等,用各种办法把日本人搞得晕头转向,又无可奈何。1944年10月,于化虎受胶东军区委派,到烟潍线打击日寇,四个月的时间里传授给一千多名民兵埋雷技术。到抗战胜利为止,他亲手培养起来的爆炸模范仅在三个地区就有二十多名,会使用五种以上地雷的爆炸手达一千四百多人。
  于化虎不仅善于在村围埋雷,巧设伏击区,以逸待劳打击敌人,还勇于智闯狼窝,深入敌营埋雷。日军在民兵独创的地雷战面前讨不到半点儿便宜,屡战屡败,后来便不敢轻举妄动。于化虎等人商议,与其坐等机会,不如“敌退我进,打狼就要进狼窝”。1944年夏天的一个深夜,于化虎和一名侦察员带着四颗二十五斤重的地雷,埋伏在日军炮楼外的田地里,奈何日军戒备森严,根本没有机会靠近敌营。正在二人苦于无计可施时,远处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黑暗中一队日军人马正向炮楼南门赶来。于化虎灵机一动,脱下衣服,顺势在身边的泥塘里滚了一圈,化装成泥人,他命令侦察员在外边等着,自己趁着夜色和污泥的掩护,跟着日军走进炮楼。于化虎躲进厕所,直到日军解散队伍,才悄悄来到操场,拿出随身携带的刺刀和镢头挖土,不到半小时便埋好了一组子母雷。于化虎不敢久留,攀上墙头,用事先准备好的绳子系在墙垛上,抓住绳子轻松滑了下来,安全回到侦察员身边。第二天一早,日军照例出操,他们想不到平时军纪森然的操场,竟然一下子变成了哭声震天的坟场。于化虎的子母雷炸死日军二十六人,伤者无数。
  1945年春,日军向莱海边区的盆子山发动“扫荡”。一天清晨,村头传来密集的枪炮声,村民们对日寇的“扫荡”早有准备,大家互相报信,扶老携幼向北山撤退。刚刚生完孩子的村妇孙言竹也随着大家一起奔向北山,但她走得着急,来到北山才想起自己的孩子落在了家里,民兵于振兴、赵锡匠下山营救,却被日军捉去踏雷。看到孙言竹焦急万分,敌人如此猖狂,于化虎抓起一根木棍一折两截说道:“孙嫂,你放心,只要有我于化虎,孩子就有救。”当天晚上,于化虎下山侦察敌情,摸清了敌人哨兵换岗和流动的规律。第二天夜里,于化虎带领民兵换上伪军军服,摸到伪军岗哨楼下。因为离敌人流动放哨的时间只有四十五分钟,于化虎立即布置:“一排在村头放哨,二、三排进村设雷,四排掩护。我带两个民兵找孙嫂的孩子,听到猫头鹰叫三声立即撤离。”于化虎快速来到孙言竹家,发现四名伪军正搂着孩子呼呼大睡,没有丝毫的戒备,便毫不费力地抢过孩子,押着四名还没有完全清醒的伪军,发出撤离的信号。他们成功地回到北山,上演了一出虎口救婴的英雄故事。
  ……
展开
目录
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于化虎——平地起惊雷的爆炸大王
马本斋——岂容日寇践中华的回民英雄
方志敏——坚定的共产主义殉道者
王尔琢——红军骁将“美髯公”
叶挺——共产党的第一任总司令
左权——舍家为国的党之模范
关向应——忠心耿耿,为党为国
刘伯坚——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
刘志丹——惩奸除恶的天鞭
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向警予——中国共产党唯一的女创始人
江竹筠——革命意志坚如钢的江姐
何叔衡——从教书先生到红色政权首任大法官
张思德——平凡的共产党员典范
杨靖宇——弹尽粮绝誓不降
冼星海——人民的音乐家
罗亦农——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楷模
赵尚志——有名的义勇军领袖
黄公略——中共的“飞将军”
彭湃——率领田仔斗田公的农民运动大王
彭雪枫——共产党人的好榜样
谢子长——陕北人民领袖“谢青天”
瞿秋白——中国共产党的前锋与向导

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马恒昌——中国工人阶级的骄傲
马海德——第一个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
孔繁森——一腔热血洒高原
方永刚——把生命保持在冲锋姿态的政治理论教员
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战士
王瑛——铁骨柔情的巴山红叶
王进喜——铁人精神石油魂
史来贺——刘庄村委好书记
任长霞——老百姓心中的彩霞
吴大观——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
张秉贵——“一团火”温暖千万人
时传祥——宁肯一人脏,换来万家净
李四光——新中国地质工作的主要奠基人
苏宁——献身国防现代化的模范干部
谷文昌——“四有”干部的楷模
邱少云——烈火中永生
孟泰——鞍钢“老英雄”
孟二冬——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
欧阳海——舍身推战马的平凡战士
赵梦桃——新中国纺织战线的巾帼英雄
钱学森——中国导弹之父
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志愿军战士
焦裕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
雷锋——永做革命的螺丝钉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