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樊登推荐 这就是心理学—能控制情绪,才能控制人生
0.00     定价 ¥ 4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7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45477320
  • 作      者:
    [日]植木理惠
  • 出 版 社 :
    广东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6-01
收藏
作者简介

【日】植木理惠:

1975年出生。日本著名心理学家,毕业于大分县立大分上野丘高等学校,并在东京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肄业。2004 年至2007 年担任文部科学省特别研究员,从事心理学的实证研究。

 

译者:

钟小源:

毕业于福建华侨大学日语系,曾译有《如何有效阅读》《了不起的孩子》等十余部作品。


展开
内容介绍

《这就是心理学》是一部心理学入门的典范之作,在日本连续畅销十余年。作者是日本著名的心理学家植木理惠,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书中的心理学知识,专业性与趣味性并重,侧重从实用性出发,为读者朋友们提供了高效学习能力、增强人际关系、提升工作业绩以及释放心理压力的方法。

本书共分为六章,每一章内容都相对独立,读者可以从第一章节开始渐入佳境,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自由阅读:第一章为全书总括,介绍了“心理学究竟是什么”。其余五个章节分别通过10个现象、8大实验、9个方法、10个理论以及10个观察对心理学全面讲述,帮助读者拉近与心理学的距离,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一个更有趣的思考维度。

你真的了解自己吗?高效学习的方法是什么? 怎样才算客观的思考? 第六感到底准不准?这些疑惑在书中得以解决。这本书通过现象、实验、观察和技法对青少年的心理危机、自我焦虑、情绪管理有很大帮助。高情商不是天赋而是认知升级,“从现在开始”找到喜欢上自己的方法。这本书从“知、情、意、行”中提升自我认知、情绪管理、洞察意识、行为约束的能力。

 


展开
精彩书摘

看不见的东西,实际不存在吗?

 

潜意识与深层心理

如果有人问你“心理学之父是谁”,首先浮现在你脑海中的会是哪个人呢?很多人可能会说是弗洛伊德或荣格。我曾经也是这样认为。

自我、性冲动、情结、梦的解析……这些出自他们口中的概念,无不充满了神秘和魅力。今天还会让我们这些现代人踏上前往“深层心理”的奇妙之旅。

 

不科学的19世纪的“心理学”

但我希望大家再仔细想想,究竟有谁亲眼看到了“自我”,又有谁将“情结”数值化了呢?

在弗洛伊德、荣格和阿德勒等人潜心研究“心理”的19 世纪,还是一个心理学或多或少都要受到哲学和基督教影响的时代。也就是说,才诞生不久的心理学,还不具备完整的“现代科学”体系,还没有从当时的思想、文化和神话中独立出来。

当时大家所重视的是可信度(believability)。因此,对于思想家而言,让潜意识与压抑这样的概念可以用“眼睛”去测量,或是去“证明”这样的概念是否“实际存在”的这类行为,对他们没有那么重要。

一个东西,哪怕用眼睛看不见,用手也无法触碰,但只要它在思想上具有整合性与优美性,那么这个东西无疑就是伟大的。这可以说是当时主流思想的总结归纳方式。也就是说,当时风靡一时的心理学,只不过是某种魔术性的、精神性的思想。

而且,“受压抑的深层心理”是绝对看不见的(因为它在“深层”),潜意识也是无法观测的(因为它是“无”意识的)。因此,从科学层面来说,这些东西的存在与否,至今都还是个谜。并且,今后要想证明弗洛伊德等人所提出的种种概念“是否实际存在”,理论上来说,或许也是不可能的。

尽管如此,150 年间,他们的思考方式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人们的热情支持,不仅研究学者被他们所打动,普通民众也为他们着迷。据我观察,女性更容易醉心于他们的理论概念。

当心理分析师一本正经地告诉你:“你正因潜意识中的自我而饱受痛苦”时,大多数女性会流泪。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实际上,在我所任职的心理咨询室,有不少患者也是如此。第一次来谈话的时候,比起近代的心理治疗和心理辅导,患者对欧式传统的精神分析更感兴趣。

 

被误解的“心理学”

也许是受到了精神分析的影响,“心理学”正在被误解。

“你的潜意识中隐藏着这样的欲望”“有这种举动的人,实际上有这样的愿望”,类似这样的心理学话题,似乎在年轻人中十分流行。综艺节目、杂志和出版社对各类心理学的话题也是青睐不已。而我没法像它们这样,把不确切的东西鼓吹得像真的一样来蒙骗大众,我不想再让心理学的真正意义就这样一直被人误解下去。

即使眼睛看不见,实际也会存在。这样的观点听起来的确既浪漫又充满了幻想。但是,至少在现阶段,“心理学”还无法称为“科学的学问”。

尽管可能会得罪“弗洛伊德派”和“荣格派”的狂热粉丝,但我还是要说,他们的主张,不过是一种系统地复述传诵“古典神话”的行为。应该要和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学研究”进行区分。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省本级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