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布迪卡
她身材高大,目光凶悍,声音刺耳,火红的长发垂至腰间,项上戴着一条粗大的黄金项链。她经常穿着长及膝部的多色袍子,外罩一件厚重的斗篷。其容貌凛然,观之令人胆寒。
——卡西乌斯·狄奥《罗马史》
布迪卡(Boadicea)在英国民间历史上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这位骁勇善战的女王领导着不列颠岛上的起义军,与强大的罗马殖民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战斗,只是最终失败,黯然告别了历史舞台。她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和那些不可思议的故事至今仍没有被搬上好莱坞银幕,这在当今社会也堪称怪事一桩。那个屹立在刀轮战车上的彪悍女人的形象,在英国民众头脑中根深蒂固,所以在前女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赢得大选之后,漫画家们立刻把她描绘成布迪卡,他们相信老百姓都能理解个中含义。
从历史上看,布迪卡首次进入公众视野,是在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而实至名归地被载入民间传奇予以神化,则是在另一位伟大的女君主维多利亚女王的治下。那尊著名的布迪卡青铜组像坐落在伦敦泰晤士河边,毗邻着伦敦地标建筑大本钟和国会大厦。确切地说,这尊雕像就是在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的资助倡议下建造的。它的铸造恰逢大英帝国的巅峰时期,故而被赋予时代性的浪漫色彩。当时的人们普遍醉心于那些体现自由民主精神的传奇故事,比如,古代布立吞人的传奇——他们于罗马殖民势力入侵前,在这片土地上尽享自由。又如,盎格鲁一撒克逊英格兰人的英雄事迹——他们是在诺曼征服下丧失了自由。
对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人来讲,布迪卡是一位彰显爱国主义精神的女王,一位为自由而战的斗士。她为了捍卫自己国家的自由,奋起反抗罗马人侵者,战斗至死,为国尽忠。雕像基座上镌刻着铭文:“Regions Caesar never know,thy posterity shall sway.”这些诗句对于爱德华时期的英国人来说,传达出的信息非常明确,不言而喻。然而,我们不得不说,这座雕像反映的只是一个公元19世纪的传说,而不是公元1世纪的史实。
布迪卡女王名字的拼写现如今是Boadicea,但其实应该是Boudica,含义是“维多利亚”“胜利”,这个拼写错误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有影响力的手抄本。她乘坐的是一辆轻便简捷、弹力很好的柳条编制的车辆,而不是装备精良的双轮马车,车轮轴的尾部很可能也没有长镰刀。至于布迪卡本人,无论其真实容貌如何——本章开篇部分引用的是卡西乌斯·狄奥的描述,记载于公元2世纪——她怎么也不该貌似艾莎道拉·邓肯。并且,考古学家发现的证据表明,布迪卡的传奇故事可能比阿尔伯特亲王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而她组织的那场起义堪称当时不列颠历史上最惨烈的一场战争。在这场铤而走险的殖民地战争中,对阵的两个阵营之间力量对比悬殊:一方是愚昧落后且境遇每况愈下的“第三世界”原住民,另一方是残暴无情、组织严密且“高度现代化”的罗马正规军队。这场战争的酷烈程度令人咋舌,众多新兴的大型罗马市镇遭受灭顶之灾,战争直接导致7万名罗马殖民者和不计其数的布立吞人葬身战场。其实,这场战争和那些损失对罗马征服者来讲并不算什么新鲜事,特别之处在于,与之殊死搏斗的对手是一个女人。
P1-4
展开
些有史以来最好的讲述历
史与考古的电视纪录片。
——《泰晤士报文学副
刊》
伍德是个天生的讲故
事好手。
——《华盛顿邮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