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如是别传》是陈寅恪晚年倾注全部学术精力的著作,真正称得上十年磨一剑,从中能看出一代大师不从众、不追热点的学术态度。
★豆瓣评分9.7
《柳如是别传》,原题《钱柳因缘诗释证稿》,是陈寅恪先生留给我们的最后一部著作,是史家陈寅恪晚年的封刀之作,约八十余万言。
《柳如是别传》以明末清初“甲申之变”前后天翻地覆的历史为主轴,以柳如是和钱谦益的姻缘为核心,通过柳如是这位青楼名妓的经历,展现柳氏身边钱谦益等士人在严酷的命运面前如何抉择自己的归宿。
寅恪少时家居江宁头条巷。是时海内尚称乂安,而识者知 其将变,寅恪虽年在童幼,然亦有所感触,因欲纵观所未见之 书,以释幽忧之思。伯舅山阴俞觚斋先生明震同寓头条巷,两 家衡宇相望,往来便近。俞先生藏书不富,而颇有精本,如 四十年前有正书局石印戚蓼生钞八十回《石头记》,其原本即 先生官翰林日,以三十金得之于京师海王村书肆者也。一日寅 恪偶在外家检读藏书,获睹钱遵王曾所注《牧斋诗集》,大好 之,遂匆匆读诵一过,然实未能详绎也。是后钱氏遗著尽出, 虽几悉读之,然游学四方,其研治范围与中国文学无甚关系, 故虽曾读之,亦未深有所赏会也。丁丑岁,芦沟桥变起,随校 南迁昆明,大病几死。稍愈之后,披览报纸广告,见有鬻旧书者。驱车往观,鬻书主人出所藏书,实皆劣陋之本,无一可购 者。当时主人接待殷勤,殊难酬其意,乃询之曰:此诸书外, 尚有他物欲售否?主人踌躇良久,应曰:曩岁旅居常熟白茆港 钱氏旧园,拾得园中红豆树所结子一粒,常以自随。今尚在囊 中,愿以此豆奉赠。寅恪闻之大喜,遂付重值,借塞其望。自 得此豆后,至今岁忽忽二十年,虽藏置箧笥,亦若存若亡,不 复省视。然自此遂重读钱集,不仅借以温旧梦、寄遐思,亦欲 自验所学之深浅也。盖牧斋博通文史,旁涉梵夹道藏,寅恪平 生才识学问固远不逮昔贤,而研治领域,则有约略近之处。岂 意匪独牧翁之高文雅什多不得其解,即河东君之清词丽句,亦 有瞠目结舌、不知所云者,始知禀鲁钝之资,挟鄙陋之学,而 欲尚论女侠名姝文宗国士于三百年之前(可参云间杜九高《登 春尺五楼诗集卷二·下·武静先生席上赠钱牧斋宗伯》,诗云
“帐内如花真侠客”及顾云美苓《河东君传》云“宗伯大喜, 谓天下风流佳丽,独王修微杨宛如与君鼎足而三。何可使许霞 城茅止生专国士名姝之目”),诚太不自量矣。虽然,披寻钱柳 之篇什于残缺毁禁之余,往往窥见其孤怀遗恨,有可以令人感 泣不能自已者焉。夫三户亡秦之志,九章哀郢之辞,即发自当 日之士大夫,犹应珍惜引申,以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 之思想。何况出于婉娈倚门之少女,绸缪鼓瑟之小妇,而又为 当时迂腐者所深诋,后世轻薄者所厚诬之人哉!牧斋事迹具载 明清两朝国史及私家著述,固有缺误,然尚多可考。至于河东 君本末,则不仅散在明清间人著述,以列入乾隆朝违碍书目中 之故,多已亡佚不可得见。
第一章 缘起/001
第二章 河东君最初姓氏名字之推测及其附带问题/010
第三章 河东君与“吴江故相”及“云间孝廉”之关系(附:河东君嘉定之游)/024
第四章 河东君过访半野堂及其前后之关系/223
第五章 复明运动(附钱氏家难)/541
明清两朝历史,本非陈寅恪专门研治的范围,但一部《柳如是别传》,整体的历史把握让人折服。……如此“大师巨子”,在二十世纪可谓百年一遇。——陆建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作者)
寅恪先生用近代史学的方法,研究他所掌握的丰富史料,使中国的历史学远远超过封建时代的水平,他是中国近代历史学的创始人或其中极少数人之一。——冯友兰
朱自清、冯友兰、吴宓等教授慕名前来听课,甘为学生,北大史学系主任郑天挺赞誉陈寅恪是“教授的教授”——季羡林
他研究柳如是,既是个人情怀,更是要彻底呈现明末清初的社会面貌——贾行家(得到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