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创新的资本逻辑(第二版)
0.00     定价 ¥ 8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301320792
  • 作      者:
    田轩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7-01
收藏
编辑推荐
企业财务披露是否越频繁越好?
企业地理位置如何影响创新绩效?
中国股权分置改革怎样帮助企业创新?
……
金融与创新研究领域代表著作,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学讲席教授田轩经典之作。
全新理论架构+场景化实证案例分析。
多层次、全视角剖析金融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结论均经过严格、苛刻的反复论证。
第二版全新修订,扩充大量章节,新增文献综述囊括近200篇文章。
专栏介绍:计量经济学方法、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场景迷你案例
对中国崛起、中国模式、中国话语的全新思考,理解中国资本市场与科技创新的基本逻辑,
重构思维方式,成为科技、金融前沿的“局中人”。
展开
作者简介
田轩,现任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金融学讲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北京市卓越青年科学家获得者、博士生导师,兼任深交所创业板第一届上市委员会委员、深交所创业板第一届并购重组委员会委员、中央统战部党外知识分子建言献策专家组成员、国家金融研究院全球并购重组研究中心主任和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MBA教育中心主任。田轩教授加入清华大学前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凯利商学院执教,获聘终身正教授和Mary Jane Geyer Cain讲席教授研究员。田轩于2008年获得波士顿学院金融学博士学位,此前分别获得华盛顿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和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
田轩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课题,其研究成果多次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田轩四次获得印第安纳大学凯利商学院年度杰出研究奖;2016年获得中国管理学青年奖;2020年获得中国青年经济学家奖;其论文两次获得金融学科顶级期刊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詹森最佳论文奖。他的多篇论文蝉联全球前1%高影响力论文。
田轩现担任多家国际学术期刊主编和副主编,田轩执笔的多篇内参报告得到中央领导的批示,并获得2017年北京市无党派人士建言献策优秀成果特等奖。田轩于2018年获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2016年、2018年连续获得由学生投票产生的清华大学“良师益友”奖。其主讲课程《公司金融》获得2019年清华大学精品课程。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田轩的经典著作,也是金融与创新领域的代表作品。作者通过国际比较的视野,从微观企业、中观市场、宏观制度三个层次,剖析了中国场景下企业融资的动机和资金来源,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影响企业科技创新的作用机制、特征和结果。书中主要观点和结论均来自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的论文,经过严苛、反复论证,对当前中国经济、中国企业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第二版中,作者对原书内容做了大幅调整和充实,根据新研究成果增加四章内容,并加入一章金融与企业创新领域十分全面的文献综述,回顾了该领域近200篇文献。次外,新版保留了第一版中计量经济学方法、经济学家的专栏、基于中国场景的迷你案例,兼顾严谨性和可读性。
本书可以作为相关研究者、高校教师、博士、硕士、MBA(EMBA)和有余力的高年级本科生的学术参考书或教材,亦可作为业界人士与党政机关工作者等专业人士的参考读本,也可作为一般读者的专业知识普及读物。
展开
精彩书评
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资本市场,这是中国进入工业化后期,实现经济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使资本市场的发展经脉,精准对接高质量发展的体魄需求?这需要身处经济生活中的每一个个体以更加深远的思考,融入创新发展的动力系统之中。此书正是这样一把打开中国创新发展“黑盒子”的钥匙,值得每一个人阅读、研究和思考。
——肖刚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原主席、全国政协委员

所有对金融与创新这一交叉领域感兴趣的读者,都应该读一读此书。此书的一个重要看点,是将创新与资本统一起来进行理论建构和现实描述。作者田轩教授是中国金融研究领域新一代学术领军人。在书中,作者将学术探索的最新成果加以融会贯通,纳入一种由深思熟虑得来的、致力于解决“so what”问题的框架之中。并且,这个落脚于实践的终极判断,非从折中他人之见而来,而是建立在自己多年诚恳研究的多重论证之上,这也是本书超越同类书籍之所在。
——陈晓红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工商大学党委委员、书记,中南大学商学院名誉院长

这本十年一剑的著作见证了一位学者从知识的消费者到知识的创造者的裂变。在学术风气浮华的今天,这种对学术研究的执着难能可贵,其研究成果——金融对创新的作用,既有方法论的意义,也有服务实践的意义。望同仁一读。
——吴晓灵
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

《创新的资本逻辑》讨论如何用金融的手段激励技术创新,搭建了一个崭新的逻辑框架,在我国大力提倡技术创新的今天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任何对这一领域感兴趣的读者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刘伟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田轩教授是一位高产的学者,关于金融与创新关系方面的研究尤其丰盛与有影响力。在书中,作者依托多年研究心得及对资本市场的观察与思考,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鲜活的案例,厘清了创新活动与金融的逻辑关系。此书对企业家、决策者与研究者都会有很多启示。
——魏尚进
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金融学讲席教授,亚洲开发银行原首席经济学家

田轩教授是经济管理领域年轻有为的学者,他的《创新的资本逻辑》构建了一个崭新的理论框架,多方位、全景式地展示了激励创新的要素和企业创新的融资手段。见解独到、深刻,是认真思考的产物,值得一读。
——柴洪峰
中国工程院院士,银联执行副总裁
展开
精彩书摘
近年来,金融与企业创新已成为学术研究者关注的重要课题。对这个新兴领域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主题:一是如何更好地激励企业管理者投资创新;二是如何有效为创新融资。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中国正在走上以创新驱动和创新发展为主导的创新强国之路,对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明确要求。

如今世界各国创新产业竞争日趋激烈,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技术交叉融合,同时以互联网、云计算、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我国政府充分认识到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反复强调“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致力于培育以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四新经济”,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创新激励:概览

众所周知,创新非常重要。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索洛教授在他经典的“内生增长模型”中提到了创新对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哈佛商学院的波特教授也说过:在战略管理中,创新对一家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地位非常重要,技术创新对一家企业保证优势地位也十分关键。据统计,一个国家平均85%的经济增长源自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同时,激励技术创新却又非常困难。我们日常中的工作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常规工作(routine tasks),相当于我们对已知的方法、已知的模式不断、反复地进行运用;另一类是创新活动,是从0到1、从无到有、无中生有的过程。创新活动需要探索出新的方法、新的模式、新的手段、新的视角,必须是“something new”(新的东西)。所以我们用传统意义上的工作方法去激励企业创新是没有效果的。

以高校工作为例,大学教师的工作主要有两个:一是教学,二是科研。有人说大学教师的工作很轻松,一个礼拜上几小时的课,还有寒暑假,其实事实并非如此。除了教学,科研工作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时间。科研就是进行学术研究(research)。研究者通过科研发现新知,把人类知识的边界向前推进一步,使我们对自然、对社会的了解不断增加。由此,教学就是常规工作(routine tasks)。在我看来,教学其实是体力活,一旦学会如何教,教学就变得非常简单。2008年,我获得金融学博士学位,第一份工作是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凯利商学院做金融学助理教授。通常,教授的职业发展路径是:博士毕业后做助理教授,然后是副教授,接着是正教授。助理教授要在六至九年内在顶级学术期刊发表足够数量的论文后,才能拿到终身教职并且晋升为副教授。然后再用若干年的时间,继续在顶级期刊发表论文,再晋升为终身正教授。印第安纳大学为了保证助理教授们有足够的时间做科研,制订了一个优惠政策:助理教授可以将全年需要教授的课程压缩在一个学期上完。这样加上寒暑假,我每年有八个月不用教书,可以专心做科研。而在唯一需要教书的学期,我只需教三个班级同一门课。更幸运的是,我所教的三个班的课程全部被安排在同一天。于是,我集中时间上完课,剩下的时间就可以专心科研。

我在印第安纳大学第一学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学习怎么教书。这个学习曲线非常陡峭,刚开始我并不知道怎么教书,怎么跟学生互动,怎么调动大家的学习兴趣。大家可以想象,在美国的课堂里坐着各种各样的学生,对我来说英语并不是母语,要用英语给美国学生上课是件多么困难的事情。第一个学期确实很辛苦,但是当我用一个学期学会了如何教书以后,事情就变得非常简单了。我在之后的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每一年的授课基本都在重复,这是因为教学几乎不需要创新(尤其在一个助理教授还没拿到终身教职,需要在科研上下大力气的时候)。所以后来我只需上课前10分钟看看讲义就可以了。第一个班讲完了,休息半个小时,到第二个班基本上就是重复,包括板书,也是重复一下。我在第一堂课的第15分钟讲了一个笑话,大家哈哈大笑;到第二堂课的第15分钟,我把同样的笑话重复一下,大家又开怀大笑,学生们的情绪能够被我精准调动。最后我的教学评估反馈也非常好,还被提名为“年度最佳教授”。

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当我们做常规工作时,一旦知道如何做,工作就会变得非常简单。再举一个例子,我有一个博士学生,本科毕业于沃顿商学院。毕业后第一年,她进入了一家对冲基金。这位学生很聪明,两年后却不想继续在基金公司工作了,她想要读博士、做教授、做科研。我感到有些奇怪,博士生收入很低,她在对冲基金第一年的分红就有100多万美元。我问她为什么继续读博士,她说:我在对冲基金做了两年,发现每天的工作都是重复性的,没有任何智力上的挑战,甚至一只猴子都可以做这些事情。这就是常规工作,没有创新,只有重复,一旦你掌握了怎么去做,工作就变得非常简单。

而创新则类似于科研工作。如何进行科研工作呢?首先,你需要掌握某一个学术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美国犹他州立大学的助理教授马特·迈特(Matt Might)是这样形容学术研究的:比如在一张白纸上,画一个圆圈,这个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外面是未知的。学者要达到圆圈的边界,这相当于人类知识的边缘,我们做的事情就是不断向外推,当有一天在某一个点有了新的变化,我们就把人类的知识在一个非常窄的范围向前突破了一点,我们所知道的更多一点,不知道的更少一点。正是有千千万万的学者在不同领域做着这样的事情,我们所知越来越多,未知越来越少。所以科研是一个非常漫长,常常令人感到疲惫和沮丧的过程。你可能有十个研究想法(research ideas),但不知道它们能不能被实际数据所支持,于是你要搜集数据,做很多严谨的分析。而最后很可能只有一个想法能够被实际数据证实,得以写出一篇论文,而十篇论文可能只有一篇能发表在顶级学术期刊上。所以,科研的过程非常漫长,失败的风险是非常高的。

所以我们在激励创新的时候,就不能用激励传统重复性工作的方法,比如说绩效(pay-for-performance)评估的方法。再举一个例子,类似于“新东方”或“学而思”的培训机构,如果想激励一个老师更好地教学,其实很简单,只需在合约规定根据课程评估结果来付课时费就可以了。这样就可以激励老师花更多的时间备课,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对科研人员我们却没有办法这样做。我们从不与年轻的助理教授签订这样的合约:在Journal of Finance发表一篇文章后你的薪酬是多少,或者在《经济研究》上发表一篇文章后你的薪酬是多少。因为我们知道以绩效为基准的合约是没有办法激励创新的。
展开
目录
再版序

再版前言

导论
第1章 金融与创新学术前沿:一个崭新的框架

上篇 微观企业篇
第2章 拥抱风险,宽容失败:风险投资与创新
第3章 股票流动性的利弊辩
第4章 收购与反收购条款:“宝万之争”的启示
第5章 发挥人的作用:激励还是保护?
第6章 把创新沿着企业供应链进行到底
第7章 金融分析师的罪与罚

中篇 中观市场篇
第8章 企业风险投资:一种新的创投组织形式
第9章 来自机构投资者的干预
第10章 银行竞争谁受益:大企业?小企业?
第11章 财务报告披露频率之争:年报、半年报还是季报?
第12章 近水楼台先得月:专利申请机构的可达性与企业创新

下篇 宏观制度篇
第13章 金融业发展和创新:基于跨国证据
第14章 开放资本市场的祸与福
第15章 国外机构投资者与资本市场的开放
第16章 政策不明朗惹的祸:政策稳定与创新
第17章 制度创新与企业创新:国有企业与股权分置改革

拓展篇
第18 章 金融与企业创新:一个尽量全面的文献综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