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社会领域公共服务助力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组织体系建设,医保扶贫不落一人
充分发挥医保扶贫的兜底作用,不断完善医保组织体系,动态精准掌握贫困人口情况,切实做到医保扶贫路上不落一人。一是压紧压实工作责任。成立医保脱贫工作领导小组和挂牌督战专项领导小组,科学制定和细化医疗保障专项脱贫实施方案,实行分管领导挂片包村责任制,组织专门力量逐人逐户排查并落实贫困人口参保工作。二是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加强与卫健、民政、残联、扶贫、税务等部门的沟通协作,构建起“衔接紧密、配合到位”的联动工作机制,相关数据及时共享,工作动态及时互通,实时动态核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与参保人数,确保不漏一人。三是建立动态管理机制。每月与市扶贫移民服务中心进行贫困人口信息比对,定期动态跟踪新增贫困人口,动态管理,同步置标,保障新增贫困人口及时享受医保待遇。
(二)构建多维度保障体系,为群众全方位减负
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推动各类医疗保障措施互补衔接,全方位多角度为群众减轻看病就医负担。一是实施“两提一兜底三取消”倾斜支付政策。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制度,给予倾斜性支付政策,即“提高门诊费用报销比例”“提高简阳市域外住院报销比例”“住院医保目录内费用全兜底”“取消建档立卡贫困户门诊和住院报销封顶”“取消建档立卡贫困户简阳市域内健康扶贫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报销起付线”“取消建档立卡贫困户简阳市域内健康扶贫定点医疗机构就诊住院押金”。二是实行“先诊疗后结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不缴纳住院预付款,诊疗结束后,由医疗机构凭相关证明材料与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各类经费保障机构直接结算,住院医疗个人合规费用自付不超过10%。三是建立分级诊疗机制。执行“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制度,贫困患者首先到乡镇卫生院就诊,基本无条件诊治的,再开具转诊单转往市级医疗机构,待病情好转后再转回基层康复治疗;确需转到市外的医疗机构诊治的,由市三级甲等医院履行转院转诊手续,报医保局备案后转诊。四是积极推动商业健康保险。积极完善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推进生育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推进深化长期照护保险制度试点工作,开展全市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统保工作,鼓励医药企业、保险公司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赠送“惠蓉保”商业健康保。五是大力实施“村医工程”。联合商业保险公司,依托“村医”工程,募集了心电检测仪、监测一体机、制氧机等医疗器械捐赠给贫困村卫生室,有效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真正实现小病不出村。
(三)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增强群众幸福感
着眼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优化服务流程,实现贫困人口无障碍就医。一是全面实行“一站式”结算。全市定点医疗机构实现“就医五有”,有机构和人员、有贫困人口患病情况台账、有贫困人口就医绿色通道、有贫困人口门诊和报账窗口、有贫困人口优惠政策宣传栏和报账费用公示栏,实现贫困人口无障碍就医,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一站式”报销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二是开通村卫生室报销。推进村卫生室医保联网结算工作,开通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门诊医保报销业务,提升全市医疗机构联网结算覆盖率,增加可即时结算村卫生室,确保贫困人口患者小病诊疗不出村,打通贫困人口医疗保障的“最后一公里”。三是精准结对帮扶。建立结对帮扶工作机制,通过派驻人村工作组和结对帮扶责任人,对贫困人口进行动态监测、重点人群跟踪预警,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困难问题,在重点贫困村同合乡秀阳村派驻了入村工作组,37名职工分别与平泉街道太阳村、石钟镇黄连村1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结成对子,同时与全市28个乡镇(街道)建立了动态联系机制,实施跟踪掌握信息,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因病致贫返贫实现动态清零。
(四)加强医保扶贫宣传,提升政策抵达率
把医保政策宣传工作贯穿于医保政策落实全过程,积极创新宣传方式,有声有色讲政策,确保医疗保障扶贫政策宣传到村到人。一是组织专题培训。组织定点医疗机构、乡镇(街道)医保干部、驻村第一书记赴村(社区)开展医保政策知识培训,对医保政策进行全方位宣传解读。二是广泛宣传推广。制作医保参保、报销、异地转诊流程及报销流程情境对话式录音等通俗易懂的宣传产品,依托官方网站、电视、村广播、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直观生动地传递给广大群众。三是走访入户送政策。充分利用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家庭签约医生、乡村医务人员等工作力量进村人户等契机,面对面解读医保政策。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