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战略无执行,胜利遥遥无期;
有执行无战略,失败近在眼前。
战略着眼于未来,执行则关注现在,只有推动执行落地,才能实现未来的战略。“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是每一位企业家必须具备的个人能力特质,尤其今天VUCA(易变性,volatility;不确定性,uncertainty;复杂性,complexity;模糊性,ambiguity)的战略环境更加要求企业家重视对战略的思考,以求在不确定性中发现战略机会点。因此今天我们需要更加敏捷的战略规划流程,帮助企业家将战略洞察能力发挥到极致,规划未来的企业战略愿景。然而就在战略规划的实践兴起时,越来越多的人更加青睐另外一个观点:战略固然重要,执行更为关键!因为他们开始意识到:一个糟糕的战略给公司带来的痛苦与灾难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好的战略如果遭遇糟糕的执行最后的结果也必然是失败。
在现实中,很多企业的战略规划文件写得头头是道,却没有在执行中得到正确实践,战略在执行中扭曲走样有种种表现:战略规划缺乏可视化的工具,长篇大论、晦涩难懂;战略文件锁在文件柜中束之高阁,没有发挥对执行层面的指导作用;战略规划与年度业务计划、财务预算、绩效评价分离割裂;战略监控与评价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绩效评价因为与战略脱节而流于形式,饱受诟病……最后的结局必然是:由于企业执行层面的走样导致战略实施遭遇种种困难,公司那些伟大的战略愿景变成了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正因为如此,企业中的很多人误认为战略是务虚的口号,无法理解战略与自己的日常工作有何关联。
事实上,战略既包括务虚的部分,也需要解码为务实的内容。例如,可以通过战略规划澄清使命、愿景,设定5~10年的战略目标,确定关键战略举措与里程碑的任务;可以将战略目标、举措与任务继续转化为年度业务计划,并将其与财务预算链接,通过预算平衡活动支持年度业务计划乃至战略的实现;还可以把战略转化为各部门、各单位的KPI,落实责任机制;甚至可以与员工的目标与关键成果(OKR)相链接,不断鼓励员工创新并自我挑战来反向刷新公司的
战略。
近年来,战略解码的概念在企业管理理论界与实务界得到了广泛重视,很多中国企业期望通过可视化的呈现方式,以及有效的分解与创意过程,将公司战略转化为全体员工“可操作的语言”,借此推动战略在运营执行中的真正落地,实现企业战略规划、年度业务计划、财务预算、绩效评价、战略监控与评估审计的无缝隙链接。例如,华为公司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在进行战略解码的积极探索,早在2006年华为就引入了业务领先模型(business leadership model,BLM),这是IBM 2003年研发的一套完整的战略方法论;华为持续实践了4年时间才最终成功地将自身的战略规划、年度业务计划、财务预算、组织KPI相互挂钩,直至2011年提出了自己的DSTE(develop strategy to execution),即从战略到执行的管理流程,DSTE是华为公司一级流程之一,它包括三个二级流程,即战略规划(strategy plan,SP)、年度业务计划(business plan,BP)和战略执行与监控,其中年度业务计划又称战略解码。为持续推动战略解码,2013年华为向三星学习引入了业务战略执行力模型(business strategy execution model,BEM),该模型强调通过关键成功要素将战略转化为KPI与重点工作,最终转化为公司各级经理的个人业绩承诺书(personal business commitment,PBC),形成一个管理者的PDCA循环。2018年华为在公司年报中宣布引入平衡计分卡,将战略地图作为战略解码的主要载体工具,以求更精准地将华为战略目标转化为各层组织的绩效目标,并开展战略执行审视,确保公司战略有效执行与落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