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认知锥
0.00     定价 ¥ 6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9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9647511
  • 作      者:
    黄伟
  • 出 版 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21-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黄伟,亚洲品牌创意的代表人物之一,荣获多座重量级国际金奖,更开创了中国人在全球历史性突破——首位摘下具权威的英国D&AD黄铅笔大奖的中国创意总监。其作品被《艺术财经》杂志称为“领先时代10年的设计”,其创作理念对全球业界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作为上海奥美培养的第一代4A广告人,黄伟20多年的市场营销、品牌管理工作战绩辉煌,以“爆款智造”为理念成就了众多品牌(统一老坛、崂山啤酒、松下洗衣机、BOSE、玉泽、汉堡王、恒源祥等)的xiaoliang冠军,被誉为爆款梦工厂。


展开
内容介绍

1.“流量困境”下的品牌突围之道,助力企业成功打造超级爆品:后流量时代,品牌如何在“流量困境”下突围而出占领用户心智、打造超级爆品,成为持续困扰众多创业者、管理者、营销人的难题。本作品总结提炼的三位一体“认知锥”,以“秒懂”为核心,能够多方位助力行业从业人员攻克难题,打赢品牌认知战、超级爆品战。

2.有经验、有方法:首位摘下具权威的英国D&AD黄铅笔大奖的中国创意总监黄伟,将其20多年市场营销、品牌创意、爆款打造等实战经验凝练成一套三位一体的“认知锥”,帮助品牌迅速提高用户认知,占领用户心智,成功打造超级爆品。

3.有案例、有数据:本书详细剖析了作者众多实操案例:统一老坛系列(新品类开创,单品从1.5亿到60亿);崂山啤酒(销量从50亿到100亿);松下洗衣机(市场份额从5%到47%);Bose(帮助品牌年轻化,坐稳xiaoliang冠军);汉堡王(打造真火烤的差异化定位,门店从52家扩张至1300家,年增长率15%)……

4.易学习、可落地:通过对“认知锥”的三步骤解构,辅以具体案例解析,能够让读者一眼看透、一听就懂、一用就会。



后流量时代,流量红利消退,企业该如何破解流量困局,实现品牌逆袭?

唯有“认知”才是破解之法。只有让消费者“秒懂”品牌与产品,流量是量,认知是质,有质有量方能迎来超级爆品,“认知满分”是后流量时代最值得修炼的内功。

本书正是作者基于对“后流量时代”的准确认知,以多年实战经验为读者总结提炼了三位一体的“认知锥”,从定位、视觉、听觉、体验全方面入手,通过词汇锥、符号锥、体验锥的打造与重叠,帮助品牌提高用户认知、产品提高有效转化,从而成功打造超级爆品。


展开
精彩书评

吴晓波  知名财经作家

新国货品牌的诞生离不开快速建立用户认知。企业管理者在数字化背景下如何实现认知满分?《认知锥》给出了具体的方法论来帮助中国公司建立自己的品牌,实现Made in China的2.0。


陈忠伟  恒源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认知锥》是一本“锥指管窥”的专家之书,案例之翔实,讲解之精妙,令人释卷良久,仍觉回味无穷。品牌认知领域的理论家很多,可像作者这样既深得品牌传播之精义,又能讲清、讲透的实战家寥寥无几。


刘会平  中饮巴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中国企业家都很了解定位理论,但如何具体落地的方法却不多。《认知锥》在定位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认知锥理论,并融入作者20多年来亲历的实战案例加以解读,在互联网流量步入“瓶颈期”的当下别具意义。


曹炜  威富(中国)战略业务副总裁、VANS中国区总经理

定位理论如何运用实施,甚至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如何升级迭代,永远是一个企业战略层面的难题。《认知锥》在定位基础上提出了认知锥理论,为企业高层提供了新视角;并融入作者20多年来亲历的实战案例加以总结,在互联网流量红利消失的当下别具意义。


李志恒  实力传播集团创始人、前CEO

《认知锥》由浅入深地详解品牌的打造原理和过程,同时附以许多我们身边的案例来印证。作者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创意人,同时也是一位洞察消费者内心世界和市场风向的、谨慎耐心的观察者。本书便是他透过长期观察和深度思考而总结的,打造品牌的新方法论。


吴金君  纽约广告节、伦敦国际奖中国首席代表

黄伟曾担任纽约广告节的两任国际评委。他凭借全球化视野和本土经验,提出新国货爆品的成功需要满足两个维度100分,即产品满分+认知满分,否则就会一切归零。


莫康孙  前麦肯·光明广告(中国)董事长、马马也文化传播创始人

《认知锥》是一本品牌创始人、塑造者与管理者必读的书。思想、技术、平台、生活方式等不断创新迭代的今天,既催生了无限机会,也扼杀了一招打天下的可能。作者倾注20多年不断实践,破解从品牌定位到体验之间的逻辑谜题:透过词汇锥、符号锥、体验锥的三锥合一形象化理论,加上对国内外zhiming品牌及其案例的独到剖析,把品牌认知到体验的闭环变成直观易懂的方论论。绝对是一“锥”见血!


李征  北京电通广告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执行创意总监

作者以创意人身份踏入广告行业,20多年始终站位行业一线头部,为不同品牌创作了大量优秀传播方案。他已不仅是一位创意者,更是积极的行业洞见者和思考者。《认知锥》是完全基于真实品牌实战经验而归纳总结的真知灼见,观点独到地解析了品牌、认知与流量之间的微妙关系,案例生动,深入浅出,对于甲乙双方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品牌实战宝典。


蒋云峰  电视剧鹰眼创始人

在影视产业逐步进入C向时代之关键时期,《认知锥》提供的思维视角与独特方法论,有利于影视IP穿透人群的圈层界限,扩大传播效能,进而推动影视IP产业化的进程,值得影视企业家认真研读。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永远不能放弃的品牌认知

01 认知是企业必争之地

企业的核心资产,就是品牌认知

英法百年战争(Hundred Years' War)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始于1337年两国对佛兰德和阿基坦地区的争夺,止于1453年波尔多英军投降、法国收复加莱除外的全部领土,前后长达116年。

然而,饮料界的“百年大战”也丝毫不逊色于真实的战争,对垒方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在各个战场的“相爱相杀”也缠绵近百年,史称“可乐大战”。进入21世纪,这场战争依旧在继续。2011年,可口可乐公司向澳大利亚墨尔本联邦法院提起诉讼,状告百事公司旗下“百事可乐”“佳得乐”“纯果乐”的玻璃瓶包装仿造了可口可乐的设计,存在侵权和欺诈行为,要求索赔。

两方各有各的理。可口可乐公司说,他们从1916年起就使用这款带有流线型弧度的瓶身了。而百事公司表示,这款玻璃瓶他们已经用了四年,如果确实存在侵权,当年根本无法投入使用,因此根本没有侵权行为。既然流线型弧度的瓶身严格意义上算不得包装侵权,那两大品牌之间的争夺到底是为了什么?

无独有偶,在中国也有一场极为轰动的官司,凉茶行业的两大巨头王老吉和加多宝,争夺“红罐包装”的归属权。随着时间推移,“战场”逐渐扩大到对“全国销量领先的红罐凉茶”等广告语的争夺,旷日持久的官司耗去了双方六年光阴。 

这些规模庞大的企业,为何要耗费大量资源去打一场只涉及字眼和包装的官司?可乐战、凉茶战到底在争什么?这个被争夺的对象,究竟有哪些堪比黄金的价值?

答案很明确,那就是为了争夺用户心中的“可认知资产”,即在公众心中某一品类已形成共识并且是“唯一认知”的那部分内容。可口可乐的飘带和玻璃瓶、凉茶的红罐无疑都是最典型的可认知资产。失去成熟的用户认知,企业就等于“自断一臂”,主动放弃大片市场。例如,当凉茶和红罐之间已经画上坚固的等号,加多宝将红罐调整成金罐,市场份额便迅速下滑了。金罐不等于凉茶,自然很难让消费者埋单。


 

图1-1 看到红罐就想到了凉茶


所以,认知资产必然会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品牌的地方,就有认知资产战争。

那么企业可以选择避世独美,做个安静的“不争品牌”吗?众所周知,凉茶头部阵营是王老吉和加多宝,“不争阵营”是和其正、邓老、黄振龙、深晖、清酷、鸿福堂、徐其修等——很残酷,这一长串中一定有你没听说过的品牌。

“不争”就得从零打造品牌认知,可能消费者至今都未必听过,更别提成为该品类中消费者排序前两位的自然提及品牌了。即便有成为头部品牌的极低概率存在,但相应的成本会高出很多倍。20%的品牌赚取了80%的利润,例如据媒体估算,2019年苹果公司获得了全智能手机行业66%的利润。可以说,苹果公司是靠强大的品牌认知和高品质走到了现在。


 

图1-2 品牌认知决定了企业利润


由此可见,认知资产就是企业核心资产。企业资产之争的主战场,正从技术、生产线、渠道等传统的有形资产,转移到以用户认知为主的无形资产,每个品牌都希望成为用户“认知偏见”所倾斜的一方。“红罐才正宗”“老坛的酸菜才酸爽”,这些广告语都直击用户的体验及认知,并推动形成社群共识,用“一字千金”来形容都不过分。保护企业的“可认知资产”,就像保护你的房产证和银行存款一样。


 

图1-3 看到老坛酸菜你会想到?


从0到1,认知是一切生意的起点

当然,认知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核心资产层面,更重要的是,它是企业一切生意的起点。

对于依云(evian)矿泉水,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昂贵和高端,正如消费者所言:“我不是在喝矿泉水,我是在喝依云。”把一瓶500毫升的矿泉水卖到20元人民币的价格,依云做到了。在某电商的依云旗舰店,我们查到了这样的数据:仅这一个平台,每月就能卖出近17万瓶依云水。

可如果去掉标签,都用玻璃杯装盛,仅靠单纯的饮用行为,大部分人可能都难以分辨20元的依云水与2元的其他品牌矿泉水,因为“水”的原始定义就是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是什么赋予依云水如此崇高的地位?当然是“品牌认知”。

过去我们说“事实大于认知”, 查理·芒格说“认知就是事实”,可在品牌营销层面,认知其实是大于事实的。宝洁和联合利华打了那么多年战役,各自旗下有诸多日用品牌,提到飘柔人们会想到柔顺,清扬则凸显男士,夏士莲重在植物天然,去屑一定就选海飞丝。但实际上这两家厂牌产品的主要成分都大同小异。他们各自庞大品牌网络的背后是完善的认知体系,正是这个认知体系成就了今天的商业帝国。

类似的例子还有“睡眠面膜”。难道这款产品早上就不能用了吗?非也。企业之所以将品类划分得如此之细,主要是为了通过认知做大市场容量。这个故事背后,同样包含一个重要启示,互联网营销时代,认知比事实更重要。

现在,我要给出一组认知公式:


认知×流量=销量转化

10×1000万=1亿

100×100万=1亿


 

图1-4 认知公式


品牌是流量入口,认知又是品牌的入口,“被认知”就是企业的自来水。因此,品牌、认知二者缺一不可,是相互放大的乘法关系,共同决定了生意的成败。在遇到只有小部分流量能产生有效转化为销量的“流量困境”时,品牌认知成为制胜的重要法宝。做高认知,就是以一敌百,以少胜多。红罐的高认知,大大增加了获客流量的效果,同时也降低顾客的“选择—决策—购买”这整个转化链的成本。反之,低认知会增加营销成本,当认知为0时,流量最终转化率也降至最低。

一旦建立了用户认知,企业投入的流量成本会边际递减,甚至归零。流量是量,认知是质,有质有量才是王道,“认知满分”才是最值得修炼的内功。


高认知企业杀死低认知企业

后流量时代,流量红利消退、变得“贵而无用”,使企业逐渐陷入营销困境。在和竞品相同的流量投入面前,认知决定企业的生死。高认知企业杀死低认知企业。流量是千军,认知是张飞,一将难求。

过去的法则是“流量为王”,现在开始失效,新的法则是“用户认知×流量为王”;过去的法则是“品牌为王”,现在开始失效,新的法则是“用户认知×转化为王”。“被认知”就是企业的自来水,势必要将认知红利做到满分。

A站(AcFun)和B站(bilibili)是国内目前最大的两个二次元文化聚集地,前者成立于2007年,后者成立于2009年。当年,B站只是A站偶尔宕机时的“后花园”,是作为后者的补充存在的。可发展到今天,B站从用户量和品牌声量上都远超A站,还成功上市纳斯达克。

曾经的A站非常辉煌,它是国内的首个弹幕网站,曾风行网络的热梗“金坷垃”“滑板鞋”都出自这里,可见其影响力。 2009年,由于管理层内部原因,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里用户都无法使用A站,这时,A站用户9bishi(徐逸)另立门户创立网站Mikufans接收投稿,这就是bilibili的前身。可发展到今天,B站从用户量和品牌声量上都已远超A站,还成功上市纳斯达克。反观A站,在用户大量流失后已经声息渐弱。

其中原因繁多,包括更深层次的商业化、融资等因素,而这些最终被投射在了品牌认知上。人们对A站的印象完全是它暴露最彻底的问题:定位不清、目标用户不明、内容形式单一。但提到B站,人们往往想到追新番、看UP主的视频,尤其这两年吸引了众多品牌的目光。前者的立场是旁观者,后者的立场是用户。在认知上拉开如此大的差距,二者现状大相径庭也在意料之中。

所以,到了今天这个时间节点,品牌得认识到,媒介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相较于权威媒体,必须开始依赖“私域流量”。“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在《营销革命4.0》中提到,在当下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是F-factors——Family、Fans、Follows,即家人、朋友和你关注的人,最能左右你的观点和选择。

同时,社交媒体的日益壮大带动了网络社群的兴盛,人们对自己的定位日益明晰具象,越来越多人热衷待在适宜的“圈层”之中,他们倾向在圈子中获得某种身份认同,也愿意与同一圈层的其他人共享消费偏好。大趋势上看,社群逐渐呈现精细、垂直的趋势。对品牌而言,广撒网,不如做精准。“流量为王”“品牌为王”,现在开始失效,新的法则是“用户认知×流量为王”。

本书的立意正是围绕如何不浪费每一滴流量,有效将越来越昂贵的流量,结合满分的产品认知,转化成销量。看似容易理解,但因为“认知黑暗魔咒”的存在,这条路注定不会太轻松。下一节将对这位“最大敌人”进行重点阐释。


02 认知的黑暗魔咒

何为认知的“魔咒”?通俗地说,就是当一个人知道一件事后,就无法当做自己不知道这件事,感觉就像是被那些已知晓的信息下了“咒术”。企业也容易陷入这样的误区,以为自己面对消费者已经说得足够明白。在商业行为中,企业和消费者是分居两端的,穿透中间这层“魔咒”才是最大挑战,其中又以认知难、认知慢和认知贵为最大阻碍。


认知难:如何从自我认知跨维到用户认知

企业自我认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格力那句“掌握核心科技”。所谓“核心科技”,就是企业自身的独特优势和信任状,从企业能力出发,替用户思考。大多数企业里,目前仍是这种传统思维占主流,但将用户认知和产品研发相整合的模式,将是未来的爆品趋势。

“广告教皇”大卫·奥格威曾提出过在进行品牌定位之前,对企业自身有一个科学、全面、清晰的认识,是必要的一步,但放在今天,绝不能“仅止于此”。西贝莜面村曾经分别邀请特劳特中国公司和里斯伙伴(中国)营销战略咨询公司做定位,得出的结论分别是“西北民间菜”和“西北菜”,市场反应惨淡。后来又定为“烹羊专家”,但也反响平平。更重要的是,这种品牌层面的频繁变动,很容易影响和干扰消费者在餐饮场景下做出的选择。

“西北菜”的问题在哪?在于消费者心中压根就不了解西北菜。提到川菜人们会想到麻辣,提到粤菜想到滋补,提到西北菜,脑海中一片空白。用一个消费者不熟悉的名词来标记品牌是非常危险的,这意味着你在他们心中难以形成具体的认知。

“烹羊专家”的问题也很明显。提到羊肉相关的餐饮品牌,小肥羊、东来顺甚至发展空间局限在北京本地的聚宝源都能榜上有名,但“西贝”后面跟着的是“莜面”,换言之,消费者因“西贝莜面村”这个名字而产生的认知,没法落在“羊肉”这个点上。西北菜好、莜面好、羊肉好、西贝好,这些都是企业对自己优势的认知,于是都想表达出来,但用户认知却模糊了。

互联网营销时代,一种新的、更“功利”的观点出现了,那就是完全以用户认知为中心,以能够被用户认知作为核心价值。认知、引导认知和扩散认知,这就是认知战的全部内容。信息过载的时代,抓住别人的注意力,通过内容体系打一场认知战成为重中之重。

同样举例说明,美国专业户外装备品牌Timberland,官方确定的中文名是“添柏岚”,显然,这是品牌的自我认知,通常外国品牌在中国都会选择直译的方式给产品命名。在中国,因为谐音,也因为他们经典的招牌耐磨大黄靴,粉丝往往爱称其为“踢不烂”。这是纯粹来源于用户的语言,甚至在很多消费者心中已经取代了“添柏岚”。

Timberland官方注意到了这一点,欣然接受了这一称呼,并把它用在了2018年的品牌广告片中。这支名为《踢不烂,用一辈子去完成》的广告片,以人声旁白配音的自述方式,讲述主人公从出走到归来的人生故事,最终引出了那句经典的“我走的时候,叫Timberland;回来时,才叫踢不烂”。

可以说,这支广告完全立足于用户认知,将镜头聚焦在不断行走中的“大黄靴”上,进一步增强观众的代入感。当看着这双靴子踏过城市街道,穿越溪谷河流时,仿佛就在旁观着自己所经历的一切。

广告片一经推出,就引爆社交网络,有网友评价说“好像被有力地安慰到了”,也有人感慨“那双踢不烂和我一起感受着生命的每一个瞬间”,更有人称“购入的不只是名为踢不烂的一双鞋,更是一份信任与坚定”。

类似的还有OPPO“充电5分钟,通话2小时”,针对手机的充电和续航问题,完全站在消费者的立场来普及产品,并不断进行发散和创新。如今,这句话已经成为很多用户评判手机续航能力的标杆。同理,“做女人挺好!”“我要马上就要”“康师傅,就是这个味”都是用户认知,能让用户直接使用的语言。


 

图1-5 “品牌说”是企业自我认知,“消费者说”是用户认知


研发产品如果从用户认知和应用认知开始,成为爆款的可能性更大。微信之父张小龙有一个观点为业界所称道。他提出了小白模式,或者也叫白痴模式,核心的意思就是像小白一样思考如何来做好产品,想要把用户体验这件事情做好,所有的体验就都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这里所说的用户指的就是小白用户。

有着同样功能的路由器,4根天线就是比2根的更畅销,因为用户潜意识认为4根更强大;一款皮鞋防雨喷雾,一直卖不好,后来改成雨天约会神器后,好销售了。再比如,美团外卖早期的广告语是“美团外卖,送啥都快”,而饿了么则是“饿了别叫妈,叫饿了么”。很明显,前者是品牌认知,站在品牌的角度自夸“送啥都快”,所以你要用我这个App(应用程序);后者是非常接地气的用户认知,看似无厘头,甚至还有些不按常理出牌,但当时搭配王祖蓝演绎的魔性广告,效果堪比“洗脑”。

那么,企业应该如何建立用户认知呢? 

比较传统的方法,是品牌给消费者讲一个故事,比如卡地亚(Cartier)讲述的故事是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誉其为“皇帝的珠宝商”,于是消费者对卡地亚建立了“珠宝商的皇帝”的高端奢华认知。卡地亚=皇帝的珠宝商,麦当劳=汉堡薯条,肯德基=烹鸡专家,汉堡王=真火烤汉堡……这个时代品牌们最大的对手,不是竞品,而是国内外新闻、八卦娱乐等各种视线争夺者。关注度是最宝贵、也最难获得的稀缺资源,没有人愿意关注品牌方干巴巴的商业新闻,品牌要做的是借助“搞事情”吸引媒体自动关注,而非“花钱都请不来媒体报道”。

昔日烟草大王褚时健在事业跌入谷底后,年逾八旬凭借种橙子东山再起,再没有比这更传奇的故事能够为跌宕起伏的人生做注脚了,消费者也因此对“褚橙”建立了“励志橙”的认知。这时还需要反复阐述“褚橙”品质胜过别家吗?其中包含的那股不屈服于命运的精神才是真正的“卖点”。

进入社交时代,建立用户认知的最佳路径变成了由100个人来讲各自与品牌的故事,这一招玩得最熟稔的当属网易云音乐,但现在有大量的传统品牌也开始学习。作为经典老字号,北京三元食品历史悠久。2019年9月,他们做了一波品牌年轻化战役。9月初,某微信公众号中向读者提出了两个问题:“你爱过最久的一件事是什么?”“为了这份热爱,你投入了什么?获得了哪些新鲜体验?”吸引了广大网友留言:“热爱京剧五十年,元气不输青少年”“音乐玩了20年,生活也欢快了20年”“在城市不能认识的世界,我在坦桑尼亚的狮子身上认识到了”……

9月26日,以#70个热爱70年新鲜#为传播话题的首都机场线“故事专列”一经开出,就成为了北京热门打卡地,网友们集体贡献的70个与“热爱”有关的故事触动人心。由线上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故事征集无缝过渡到“登陆”机场线车厢,通过制造营销事件、制造热点,让三元存在感更强,与年轻人沟通更顺畅,在受众中引发的情感共鸣最终沉淀为了品牌的认知资产。

上面提到的卡地亚、褚橙、网易云音乐等品牌,都是比较成功、正面建立认知的例子,但能真正做到基于用户需求,建立用户认知,获得用户认可甚至引发用户共鸣的品牌,毕竟还是少数。对大部分品牌而言,树立认知依旧是一个难题,想解决它需要付出长久地探索和努力,最重要的是找对方向。


认知慢:认知路径正在革命

认知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慢在于路径太长,时间太久。不过,认知的三大路径正在改变,用户从认知到认购的路径正在发生变化。

1.记忆法则:看到广告认知—消费前记忆排序—终端购买认购

这是最原始也最经典的认知建构路径。还记得那些年填满电视节目空隙的“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卡通小老头、老太太的广告“魔性”到让人牢牢记住了这个品牌。消费者们并不知道脑白金里有什么成分、能发挥什么功效,只模糊明白这是一款“保健品”,即便如此,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总会下意识地想到它,而在需要看望老人时,脑白金曾经是礼品首选。

传统时代品牌们都争先恐后地占据醒目的广告位,只为获得消费者们的眷顾。但一个残酷的现实是,消费者记住的品牌数量在历经激增之后,开始趋向平稳。在不接受任何外界提示的情况下,消费者能够主动记忆的品牌数量已逐渐稳定在单行业平均5.3个,也就是说,同一个行业,消费者最多记住五个品牌,其他都是模糊的印象,都成了流量轰炸下的“炮灰”。

2.搜索法则:看到广告认知—消费前记忆排序—电商搜索—认购下单

品牌总是希望能把更丰富的信息传递给消费者,短短一支15秒或45秒的广告实在不够用,于是很多品牌开始在自己的广告最后,加上一个填着品牌名字的搜索框。同时在消费者端,购买路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被“种草”后直接在电商平台搜索—了解—下单一气呵成。

3.平台直播法则:看到广告认知—直接认购下单

2019年8月17日是淘宝主播李佳琦一月一度的“粉丝心愿节”,你可以将它想象为由李佳琦操盘的月度“双十一”。当晚,李佳琦一共直播了257分钟,4个小时里他以每分钟超过300字的语速介绍了48样产品,从每包不到10元的零食到3000多元一瓶的面霜不一而足。除去寒暄和抽奖,留给每样商品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而每个5分钟,又被分割成更有节奏感的小段落:演示、上架、几秒售罄、追加、再售罄、再追加……直到彻底卖空。一款爆款面膜是这晚的重头戏之一,他用288秒卖了9万盒,销售额超过435万。

媒介环境在变,购买路径在变,唯一不变的是人的认知模型,唯一不变的是一头一尾,广告认知和下单认购,所以做好产品打磨及认知打磨,非常重要。


认知贵:流量难以高效转化的痛点

都说认知贵,贵到什么地步?

以中小企业的广告投放为例,2012年的行业平均点击价格是3元/次,2019年的行业平均点击价格飙升到30元/次,直接翻10倍。据我了解,现在有的综艺节目冠名费用高达2亿元,而当红顶流演员的单次代言费用基本都突破了千万,抖音、天猫单次传播都不低于100万元,微博粉丝量在300万左右的一位脱口秀KOL(Key Opinion Leader,关键意见领袖),微任务直发报价24万元/条,即便是粉丝量不足百万的“网红”,每条微博的价格也直逼五位数。

之前认识的一位客户,砸了100多万元专门买流量,但是发现转化率奇低,低到难以置信。问了问其他同行发现,从新品牌的站外引流来看这个转化竟然都不算低,还有比他更低的。这说明什么?流量不仅贵,而且如果买进来了却没有以往的沉淀、认知做基础,整个链条运转就更低效。

进入互联网下半场,移动互联网流量增长触顶,竞争加剧。流量红利逐渐消退,成也流量,败也流量,企业们发现流量被超级巨头们BAT、TMD(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TMD:今日头条、美团、滴滴)垄断了。线上流量价格疯涨,获客成本贵到企业已经负担不起,这是当前互联网品牌和初创企业家们最真实的痛点。

同样让初创企业焦虑的是,没有品牌积累,即使买来了流量,由于用户对品牌和产品尚未形成认知和认可,依旧让销量乏力。就好比租下了顶级商区的黄金旺铺,卖的却是无牌货,尽管客流量庞大,但顾客进店后发现这是个陌生品牌,逛了逛又走了。钱花出去没带来转化,赔了夫人又折兵。

这是一个令人无比焦虑和愤怒的现状。请注意,有流量和有效转化流量是两个概念。没有用户认知作为基础,光有流量,也做不成生意。


03 打响认知“闪电战”

通常情况下,因为速度慢而错失机会、给企业带来的风险,要远大于节奏快带来的风险。快速发展带来的风险,可以通过更快的发展和不断的内部优化来弥补,而因为“慢”导致陷入竞争不能自拔的风险则是难以拯救的,甚至可能会将企业拖入泥淖,葬送前程。

科学管理学派之父罗伯特·泰勒在《科学管理的原则》一书中重点研究过怎么样提高速度,尤其是在外部环境变得越来越快,组织能否快速适应被认为是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关键。

HomeFacialPro(以下简称HFP)可以说是中国化妆品行业这两年冲出的最大黑马。2014年成立,2016年才推出产品,2017年销售额即突破3.6亿元,2018年突破10亿元。他们的产品与“前辈们”相比并无突出特色,但在营销上却走了一条新路——在品牌初创期被各种公众号“狂推”,短时间内实现了对新媒体平台的全覆盖。

数据显示,他们在口碑爆发期累计共投放了6万多篇(还在继续投放)各类微信公众号文章,并通过与小红书、微博、手淘及各类第三方平台的大量账号进行合作获得曝光,换言之,从营销到销售的全流程,他们都实现了完全的“互联网化”:借用海量公号、微博的力量,最广泛利用移动互联网新媒体传媒路径塑造品牌认知,极力促成即时转化,并沉淀至其官方公众号与天猫旗舰店,最终形成品牌复购。

后流量时代,快速锥破企业自我认知茧房,打造趋近于满分的认知资产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流量转化。如果面向大众做认知的时间拖得过长,这个环节就会彻底失去意义,反之,如果方法适宜,这个过程能在极短时间内走完,形同“闪电战”。

所谓的适宜方法,就是下一章的主角——认知锥。


展开
目录

推荐序

自  序


第一章 永远不能放弃的品牌认知

01 认知是企业必争之地

企业的核心资产,就是品牌认知

从0到1,认知是一切生意的起点

高认知企业杀死低认知企业

02 认知的黑暗魔咒

认知难:如何从自我认知跨维到用户认知

认知慢:认知路径正在革命

认知贵:流量难以高效转化的痛点

03 打响认知“闪电战”


第二章 认知锥:三锥一点,饱和打击

01 认知锥:以集中兵力原则,打爆认知

集中兵力有多重要?

汇聚词汇锥、符号锥、体验锥三倍兵力,实现三锥合一

认知锥实现倍增级的转化

想做到认知满分,必须实现“秒懂”

02 为什么非得多种感官认知和重叠?

单一的感官营销不管用了

多种感官重叠,让认知从量变到质变

有认知的“护城河”,企业才能稳守巨量无形资产

03 认知锥,品牌创始人的必修课

未来是首席认知官的时代

“被认知”就是企业的自来水

认知变现


第三章 三步打通:从定位到认知

01 定位是基础,“三锥”来检验

02 “定位”有陷阱?想要避开陷阱,请先寻找“愿力”!

被感知的愿力

愿力对品牌有多重要?

品牌实战中的愿力提炼

03 从人类母体价值观出发,找到愿力

04 以三步法则打造认知锥


第四章 法则一:打造“词汇锥”,实现定位词汇化

01 不可或缺的“三板斧”

02 品牌战就是故事战——把定位转化成故事说给消费者听最有效

故事拯救品牌,故事提升购买欲

03 如何打造品牌故事?

思路一:品牌自带故事

思路二:找到品牌可关联的故事

思路三:品牌自造故事

思路四:从产品角度入手

思路五: 从消费者体验切入,内容即是故事

思路六:跨界合作讲故事

04 好的名字改变企业命运

05 用“四象限”给品牌起个好名字

相关品类

拟人和拟物

相重

相熟

06 广告语就是压制战

07 爆款广告语怎么起?

一个出发点

给我一个购买动机

一个最终购买板机

二次传播打通多重感官


第五章 法则二:打造“符号锥”,实现词汇符号化

01 符号是词汇最好的具象表达

02 符号锥构成要素之一:Logo及辅助图形

三杯咖啡的故事

Logo升级,需谋定而后动

公域符号变为私域符号,快速生成自带流量的Logo

巧用辅助图形

03 符号锥构成要素之二:品牌色

04 符号锥构成要素之三:代言人或IP形象


第六章 法则三:打造“体验锥”,实现符号体验化

01 符号最终目的是引发用户去体验

02 三种方式引爆感官体验系统,成功打造“体验锥”

创造可辨识的碎片化符号

利用可种草的跟风

打造可沉浸的感官体验

03 创造店铺品牌资产,不能等


第七章 三锥合一,才是认知的无冕之王!

01 不重叠,就会被黑暗淹没

最可怕的是不为人知

四个挣扎出头的“年轻品牌”

03 用认知锥打造倍增级实效

04 5G时代,倍速占据用户认知

5G时代品牌营销的五大趋势

5G技术对于认知锥的影响


结语:认知锥,你学得会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