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变革时代开启!晏殊、范仲淹、欧阳修、包拯、司马光、王安石等千古名臣纷纷登场!
★畅销十年的白话宋史口碑之作,全新修订精华版,潜心打磨,去芜存菁
★对一个官宦时代的全景式展示,写尽宋朝三百年的兴衰变革与历史谜团
★人人都是刀斧手,个个都是权谋家,解读历史政治运作与权力之道,记录无数无情的谋略与无比的忍耐
★天涯论坛、新浪博客百万网友狂热点击,掀起读史新一轮热浪
★用大历史的观点读懂宋史,才能读懂当下的形势
★大宋三百年盛极世界,备受中外名家推崇
我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林语堂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陈寅恪
在这三百多年(宋朝)里,中国有了一定的国家之目标,朝廷成为一个带竞争性的机构。——黄仁宇
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阿诺德·汤因比
宋朝是中国的“黄金时代”。——美国学者 罗兹·墨菲
宋代汉民族的发达,其健全的程度超出一般人想象以上。——日本近代史学泰斗 和田清
宋朝的时候中国很富裕,比世界平均水平富裕一倍。——诺贝尔奖获得者 爱德华·普雷斯科特
在这一卷《如果这是宋史》中,北宋开启了大变革时代!
北宋中期,虽涌现出晏殊、范仲淹、欧阳修、包拯、司马光、王安石等众多名臣,却面临内忧外患,社会危机日益加重。在如此大环境下,北宋开启寻求变革。
仁宗任用范仲淹等人施行新政,但因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反对势力庞大,改革旋即中止。
英宗重新起用改革派重臣,试图裁救积弊,但因过早病逝,作为较少。
神宗继位不久即召王安石赴京,推行变法。在守旧势力的攻击下,神宗左右摇摆,勉力维持新政。但此后,宋军两次败给西夏,神宗郁郁而终。高太后垂帘听政,新法被废止。
高太后死后,哲宗亲政,罢黜旧党,起用新党,恢复新法。但此时,新法已沦为党争的屠刀,改革的本质丧失殆尽。
赵家四代皇帝苦苦支撑的变革时代就此终结,北宋的历史也将步入尾声。
第一章 西线铁幕
三国并立,两国征战,剩下的一个肯定要从中余利。公元1042年,宋庆历二年,辽重熙十一年,时年26岁的耶律宗真就决定这么办。
时机选得刚刚好。
这时宋、夏战争己经打了快3年,早了宋朝没疼,根本不怕。再晚些就要打出结果了,时机一去不复返。
他要求宋朝归还后周世宗皇帝柴荣北征时得到的3关16县。还有就是李元昊,他是我辽国的女婿,是我的家臣,就算犯了再大的罪,要杀要剐得我说了算,你连告诉一声都没有就大打出手,当我是主人还是狗?!
综上所述,委曲加愤怒,亏吃得太大了,我要求亲兄弟明算帐,瓦桥关以南10县土地必须还给我。还了是好兄弟,不还……你自己看着办吧。
和印象里的宋辽关系不大一样。
一般的史书里都会说,宋辽两国自澶渊之盟后百年好合,直到一起灭亡都没有红过脸。这不对,国与国之间永远没有信义二字,只要稍有机会,就惦记着从对方身上撕下一块肉。
辽国如此,宋朝亦如此。
几十年之后,宋朝就搞出了海上之盟。
要钱的过程是艰巨的,9个月的时间里,不仅宋朝如临大敌,派出了顶级大臣富弼作谈判代表,辽国也被折腾得血压上升,连耶律宗真本人都赤膊上阵,谈判的价码从土地到金钱到公主到两个敏感字,两国像小商贩一样锱铢必较。
最后确定下来的盟约里写着的是“……宋别纳金帛之仪,用代赋税之物,每年增绢10万匹,银10万两。”也就是说,在澶渊之盟的基础上,每年加价20万两白银,实际交出的钱,是50万两白银!
宋朝保住了土地、公主,以及两个字。
“献”、“纳”。
誓书中宋朝不必使用下属国的专用名词。
历代史书中都强调,辽国从此以后,再没给宋朝添什么麻烦,宋朝的北方边境真的一劳永逸,从此平安了。言外之意,这个钱花得值。但有个细节一直都忽略了过去。
加了20万,辽国要尽的义务呢?是要约束李元昊投降的!但是这一条,在实际操作中,只写进了宋、辽两国的国书里,那一式三份的誓书,也就是宋、辽、西夏三方面共同遵守的和平条约里,根本就没有这回事。
谈判的9个月里富弼是主角,最重的戏份却不在他身上。远在西北边疆上的几个人才真正左右了帝国的命运。他们是范仲淹、狄青、种世衡。他们分别做了些事,效果嘛……很难说。一方面让李元昊剧烈头痛,在西夏境内不敢动弹,连带着富弼也能在耶律宗真面前挺直了腰说话。
另一方面,他们惹祸了,把李元昊逼到了墙角。没有退路,就只好狗急跳墙,拼个你死我活。
从范仲淹开始。提到他人们会很迷惑,宋朝300年间最了不起的人,在西北工作了四五年的时间,没见他打过什么胜仗啊,甚至也没打过仗啊,他那么大的名声是怎么来的?
一个欺世盗名的骗子?!
这涉及到了一个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问题。一个个体的人,要为当时的社会做出有益处的贡献,要有怎样的约束?
注意,是约束,而不是努力。
范仲淹是宋朝的臣子,不是唐朝的,针对己经成熟定型的宋朝国防方针,不能要求他像唐朝的顶尖级将军那样,去千里奔袭,境外作战,把异族敌人绑回长安。
如果一定要强求,那很好,就会变成韩琦。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主战本身没有错,可在赵匡胤定下的国防政策里,任何人别想以军功冒升。哪怕是后来的岳飞、韩世忠等人,也只能在北宋与南宋的历史衔接的过渡夹缝里,短暂地闪亮过。
相信韩琦本身也明白了,好水川之战后,他性格仍然强硬好胜,但在军事上,再没有之前的“斗志”了。
范仲淹的高明,就在于他从开始就理解到了宋朝军政事务的神髓。所谓“攻中有防,防中带攻。”具体起来就是修砦。这个方式,以前基本是用在国内,是纯防御的,只要推广向前,就变成了移动的长城。
一步步向西夏的境内扩建,每建一处,就形成了攻防一体的战斗体系,一点点地蚕食掉了西夏的国土。在这9个月时间里,他修建了大顺城。这是宋朝庆历年间最大胆的一次修砦行动。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的位置。
它的前身是庆州西北方的马铺寨,再向西北方前进一点点,就是个历史名胜地——后桥川。宋、西夏战争最开始的三川口之战前,保安军、承平砦之战的尾声,李元昊之所以紧急退兵,就是因为他的后路,后桥寨被宋军洗劫了。
这就是大顺城之所以险要的原因,它深深地侵入了西夏国境之内,说是建了个寨子,其实是越过国境,抢了一大片领土。并且时刻把刀子顶在了党项人的脖子上,哪天高兴,就直接捅出去。
早春二月时,范仲淹召集庆州府众将,跟着他悄悄出城,15天之内,一座新城建起。争分夺秒,盖成之后立即就迎来了敌人。
党项人急火攻心,集结了3万骑兵来攻城,一阵混战之后,骑兵们在新城墙面前撞得满头大包往回跑,这个场面真是激动人心,宋朝的军人们马上就要去追。范仲淹却拦住了他们。
筑城的目的达到,额外的好处半点都不要。
看着多小心,甚至是懦弱。但稍微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宋朝从赵光义的幽燕之役开始,直到在李元昊手下吃大亏,军事上的白痴行为简直一以贯之,从来没有例外。就是开始得利,然后猛追,突然中伏,大败而回。就这么简单,百试百灵!
所以范仲淹才高明,你有千条妙计,我有一定之规。城盖好了,就等着我步步为营,稳步前进吧,终有一天,把你们的生存空间压扁。到那时,你们想反攻的话,都会超级艰难,得把这一路上无数个城堡都拔掉!
历史在以后的长河证明了这种战略的正确性,在这时,更证明了范仲淹眼光的锐利。这3万名党项骑兵果然在半路上给宋朝人设下了一个大陷阱,只是在早春的寒风里傻等了很久、很久、很久,仍然半个人影也没有……
范仲淹己经回庆州了。
大顺城建起,打破了西北边疆的格局,西夏方面的白豹城、金汤城等据点变得芨芨可危,尤其重要的是范仲淹的不上当理念,让党项人无处发力,根本就找不出砍人的办法。历史的解读是要在很复杂的层面上进行的,在这种局面下,才有的那句流传千古,但又被耻笑千年的歌谣:
——“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第一章 西线铁幕
第二章 庆历守望者
第三章 独立贺兰山
第四章 掀开名臣的袍襟
第五章 鬼面昆仑关
第六章 百年经营铸高文
第七章 千年显赫大梁城
第八章 45年无太子
第九章 不识贱人真面目
第十章 唯此一仁宗
第十一章 宋朝病人
第十二章 惊天动地的……龌龊
第十三章 流云方寸间
第十四章 法儒不同炉
第十五章 指点江山,激扬人物
第十六章 千年疑云说青苗
第十七章 士大夫阶层
第十八章 北宋第一策论
第十九章 千夫所指复熙河
第二十章 王安石罢相全景回放
第二十一章 陌上花落怨阿谁
第二十二章 生锈的镔铁
第二十三章 飞扬的梦
第二十四章 最伟大西征OR最沉痛西征
第二十五章 永乐城之殇
第二十六章 我好孤寒!
第二十七章 西京耆英十五年
第二十八章 司马光的X光片
第二十九章 高滔滔摆乌龙
第三十章 何以清算,唯有凶残
第三十一章 西线百年第一人
第三十二章 杀死北宋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