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形象
“什么是形象?”这个问题曾经成为历史上某些时代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在公元8—9世纪的拜占庭,你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很快就会使你成为皇帝与大主教之间斗争的参与者,寻求清除教会中偶像崇拜的激进的偶像破坏者,或竭力保护传统礼拜仪式的保守的亲偶像派。关于图像性质和用法的争论,在表面上是关于宗教仪式和象征物的意义方面的分歧,而实际上如加罗斯拉夫·派里坎所指出的,是“一场伪装的社会运动”,“用教条的词汇合理地解决本质上属于政治的一场冲突。对比之下,在17世纪中叶的英国,社会运动、政治事业与形象的性质之间的关联是毫无伪装的。也许稍稍有点夸张地说,英国内战是由于形象的问题引发的,不仅仅是宗教仪式上雕像和其他物质象征的问题,还有不具物质形体的问题,如君主的“偶像”,以及位于这种偶像之上的“精神偶像”,这是宗教改良运动的思想家们力图在内部和在其他人中所要清除的。
如果今天追问何为形象时所涉及的主要问题略微逊色,那不是因为形象已经失去了对我们的控制力,当然更不是因为我们清楚地理解了形象的本质。现代文化批评普遍认为形象在古代偶像崇拜者所梦想不到的当今世界上拥有权力。似乎同样明显的是,关于形象的本质的问题在现代批评的发展中仅次于语言的问题。如果语言学界有索绪尔和乔姆斯基,那么,图像学界就有潘诺夫斯基和贡布里希。但这些伟大综合者的在场不应该表明语言和形象的谜团最终将得以破译。情况恰恰相反:语言与形象已经不再是启蒙运动时期的批评家和哲学家所认为的东西了——用以再现并理解现实的、完美的、透明的媒介。对现代批评家来说,语言和形象已经成为谜团,是所要解释的问题,是把理解闭锁在世界之外的监狱。实际上,现代对形象的研究的平庸之处在于必须把形象理解为一种语言;形象不但不能提供认识世界的透明窗口,现在反倒被看作一种符号,呈现一种具有欺骗性的自然外表和透明性,而实际却掩盖着一个不透明的、扭曲的和任意的再现机制,意识形态神秘化的一个过程。
本章的目的既不是提出对形象的理论理解,也不是为逐渐增多的关于偶像破坏的论战增添对现代偶像崇拜的另一种批判。我的目的是考察维特根斯坦所说的、我们用来玩弄形象的各种观念的“语言游戏”,并提出与维持这些游戏的历史生活形式有关的一些问题。因此,我不想就形象的本来性质提出新的或更好的定义,甚至不想检验特殊的画或艺术品。相反,我将检验我们在制度化话语中使用“形象”一词的方式,尤其是在文学批评、艺术史、神学和哲学话语中的应用方式,并对每一个学科利用从邻近学科借来的关于形象的观念的使用提出批评意见。我的目的是探讨我们对形象的“理论”理解何以置身于社会和文化实践中,置身于一种历史中,这个历史不仅是理解何为形象、而且是理解何为人性或人性何为的根本。形象不仅仅是一种特殊符号,而颇像是历史舞台上的一个演员,被赋予传奇地位的一个在场或人物,参与我们所讲的进化故事并与之相并行的一种历史,即我们自己的“依造物主的形象”被创造、又依自己的形象创造自己和世界的进化故事。
什么是形象
“什么是形象?”这个问题曾经成为历史上某些时代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在公元8—9世纪的拜占庭,你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很快就会使你成为皇帝与大主教之间斗争的参与者,寻求清除教会中偶像崇拜的激进的偶像破坏者,或竭力保护传统礼拜仪式的保守的亲偶像派。关于图像性质和用法的争论,在表面上是关于宗教仪式和象征物的意义方面的分歧,而实际上如加罗斯拉夫·派里坎所指出的,是“一场伪装的社会运动”,“用教条的词汇合理地解决本质上属于政治的一场冲突。对比之下,在17世纪中叶的英国,社会运动、政治事业与形象的性质之间的关联是毫无伪装的。也许稍稍有点夸张地说,英国内战是由于形象的问题引发的,不仅仅是宗教仪式上雕像和其他物质象征的问题,还有不具物质形体的问题,如君主的“偶像”,以及位于这种偶像之上的“精神偶像”,这是宗教改良运动的思想家们力图在内部和在其他人中所要清除的。
如果今天追问何为形象时所涉及的主要问题略微逊色,那不是因为形象已经失去了对我们的控制力,当然更不是因为我们清楚地理解了形象的本质。现代文化批评普遍认为形象在古代偶像崇拜者所梦想不到的当今世界上拥有权力。似乎同样明显的是,关于形象的本质的问题在现代批评的发展中仅次于语言的问题。如果语言学界有索绪尔和乔姆斯基,那么,图像学界就有潘诺夫斯基和贡布里希。但这些伟大综合者的在场不应该表明语言和形象的谜团最终将得以破译。情况恰恰相反:语言与形象已经不再是启蒙运动时期的批评家和哲学家所认为的东西了——用以再现并理解现实的、完美的、透明的媒介。对现代批评家来说,语言和形象已经成为谜团,是所要解释的问题,是把理解闭锁在世界之外的监狱。实际上,现代对形象的研究的平庸之处在于必须把形象理解为一种语言;形象不但不能提供认识世界的透明窗口,现在反倒被看作一种符号,呈现一种具有欺骗性的自然外表和透明性,而实际却掩盖着一个不透明的、扭曲的和任意的再现机制,意识形态神秘化的一个过程。
本章的目的既不是提出对形象的理论理解,也不是为逐渐增多的关于偶像破坏的论战增添对现代偶像崇拜的另一种批判。我的目的是考察维特根斯坦所说的、我们用来玩弄形象的各种观念的“语言游戏”,并提出与维持这些游戏的历史生活形式有关的一些问题。因此,我不想就形象的本来性质提出新的或更好的定义,甚至不想检验特殊的画或艺术品。相反,我将检验我们在制度化话语中使用“形象”一词的方式,尤其是在文学批评、艺术史、神学和哲学话语中的应用方式,并对每一个学科利用从邻近学科借来的关于形象的观念的使用提出批评意见。我的目的是探讨我们对形象的“理论”理解何以置身于社会和文化实践中,置身于一种历史中,这个历史不仅是理解何为形象、而且是理解何为人性或人性何为的根本。形象不仅仅是一种特殊符号,而颇像是历史舞台上的一个演员,被赋予传奇地位的一个在场或人物,参与我们所讲的进化故事并与之相并行的一种历史,即我们自己的“依造物主的形象”被创造、又依自己的形象创造自己和世界的进化故事。
什么是形象
“什么是形象?”这个问题曾经成为历史上某些时代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在公元8—9世纪的拜占庭,你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很快就会使你成为皇帝与大主教之间斗争的参与者,寻求清除教会中偶像崇拜的激进的偶像破坏者,或竭力保护传统礼拜仪式的保守的亲偶像派。关于图像性质和用法的争论,在表面上是关于宗教仪式和象征物的意义方面的分歧,而实际上如加罗斯拉夫·派里坎所指出的,是“一场伪装的社会运动”,“用教条的词汇合理地解决本质上属于政治的一场冲突。对比之下,在17世纪中叶的英国,社会运动、政治事业与形象的性质之间的关联是毫无伪装的。也许稍稍有点夸张地说,英国内战是由于形象的问题引发的,不仅仅是宗教仪式上雕像和其他物质象征的问题,还有不具物质形体的问题,如君主的“偶像”,以及位于这种偶像之上的“精神偶像”,这是宗教改良运动的思想家们力图在内部和在其他人中所要清除的。
如果今天追问何为形象时所涉及的主要问题略微逊色,那不是因为形象已经失去了对我们的控制力,当然更不是因为我们清楚地理解了形象的本质。现代文化批评普遍认为形象在古代偶像崇拜者所梦想不到的当今世界上拥有权力。似乎同样明显的是,关于形象的本质的问题在现代批评的发展中仅次于语言的问题。如果语言学界有索绪尔和乔姆斯基,那么,图像学界就有潘诺夫斯基和贡布里希。但这些伟大综合者的在场不应该表明语言和形象的谜团最终将得以破译。情况恰恰相反:语言与形象已经不再是启蒙运动时期的批评家和哲学家所认为的东西了——用以再现并理解现实的、完美的、透明的媒介。对现代批评家来说,语言和形象已经成为谜团,是所要解释的问题,是把理解闭锁在世界之外的监狱。实际上,现代对形象的研究的平庸之处在于必须把形象理解为一种语言;形象不但不能提供认识世界的透明窗口,现在反倒被看作一种符号,呈现一种具有欺骗性的自然外表和透明性,而实际却掩盖着一个不透明的、扭曲的和任意的再现机制,意识形态神秘化的一个过程。
本章的目的既不是提出对形象的理论理解,也不是为逐渐增多的关于偶像破坏的论战增添对现代偶像崇拜的另一种批判。我的目的是考察维特根斯坦所说的、我们用来玩弄形象的各种观念的“语言游戏”,并提出与维持这些游戏的历史生活形式有关的一些问题。因此,我不想就形象的本来性质提出新的或更好的定义,甚至不想检验特殊的画或艺术品。相反,我将检验我们在制度化话语中使用“形象”一词的方式,尤其是在文学批评、艺术史、神学和哲学话语中的应用方式,并对每一个学科利用从邻近学科借来的关于形象的观念的使用提出批评意见。我的目的是探讨我们对形象的“理论”理解何以置身于社会和文化实践中,置身于一种历史中,这个历史不仅是理解何为形象、而且是理解何为人性或人性何为的根本。形象不仅仅是一种特殊符号,而颇像是历史舞台上的一个演员,被赋予传奇地位的一个在场或人物,参与我们所讲的进化故事并与之相并行的一种历史,即我们自己的“依造物主的形象”被创造、又依自己的形象创造自己和世界的进化故事。
展开
——卡林·罗曼诺 《费城探索者》
在这个领域内人们经常看到的是堂皇的孔雀尾巴……米歇尔教授提供的是我在这个领域内所读到的很清晰的阐释。
——鲁道夫·阿恩海姆 《时代周刊文学增刊》
一个惊人的成就。……任何论述文学与视觉艺术之间关系的写作,当然,对这种关系进行理论探讨的任何尝试,都不能忽视这本书。
——詹姆斯·A.W.海弗南 达特茅斯学院
一部深邃的和激动人心的著作。
——尼尔森·古德曼 哈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