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策奖得主珍妮弗·伊根的全新力作,讲述大萧条和二战时期两个美国家庭由破碎到重组的过程,描写在大时代背景下不同阶层的爱恨情仇,命运走向,以及一个少女的倔强成长。
★《时代周刊》年度小说,打败《使女的故事》,成为纽约公共图书馆借阅率No.1。卡耐基文学奖获奖作品,美国国家图书奖、英国柑橘文学奖入围小说,横扫欧美权威媒体年度好书选,索尼影业大手笔买下电影版权,即将改编同名电影。
★作者珍妮弗·伊根是当今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和弗兰岑、华莱士、品钦等人齐名,她对城市生活和个体生命的体察敏锐而深刻,而她高超的故事技巧以及充满诗意的文学表达更是令人着迷。
安娜·克里根快12岁那年,父亲带着她去曼哈顿海滩见了一个叫德克斯特·斯泰尔斯的男人,一个对她父亲至关重要的人物。但那时的她并不知道,眼前这个身着黑色大衣的男子会给她和她家带来多大的影响……
几年后,她的父亲神秘失踪,美国也陷入了战争。年轻男子被送往战场,女性开始走进属于男性的职业领域。安娜离开大学后,在布鲁克林的海军造船厂做测量零件的工作,但她不想止步于此。后来,因机缘巧合,热爱大海的安娜自愿报名成为一名潜水员,修理军用船只。这份工作极具危险性,此前从未有过女性参与。一天,结束了白天的工作后,她在夜总会遇到了久违的德克斯特·斯泰尔斯,她一心想通过他了解父亲的下落,解开在内心折磨她多年的父亲失踪之谜……
小说透过克里根和斯泰尔斯两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全景式地展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社会和普通人的真实生活。这部充满黑色电影气质的小说,以细腻诗意的讲述,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由黑帮老大、银行家、工会领袖、蓝领工人、潜水员、未婚先孕的单身母亲以及战争疯子所组成的繁复而癫狂的战时世界。
一路驱车到了斯泰尔斯先生家,安娜才发现,父亲很紧张。起先, 汽车在海洋大道上翩然奔驰,她忙着看风景,没留意到父亲的心情。 她把这一趟出行当作是去科尼岛游乐场,虽然,圣诞节已经是四天前的事了,而且今天冷到极点,海边根本不好玩。后来,眼前出现了一栋豪宅:三层楼高的金砖宫殿,四面全是窗户,黄绿条纹的遮雨棚被风刮得啪啪作响。这条路的尽头是海,金楼是最后一栋。
父亲把杜森堡J型车停靠到路边,熄火。“甜心,”他说,“别眯着眼看斯泰尔斯先生家。”
“我才没有眯眼看他家。”
“你现在就是。”
“哪儿有?”她说,“我只是让眼睛变窄。”
“照你这种说法,”他说,“就是在眯眼睛。”
“才不是。”
他倏然转身面向女儿。“叫你不要眯就别眯。”
她这才发现父亲在紧张。她听见父亲吞咽了一下,自己也隐隐担忧起来。她不习惯看到父亲紧张——一副心烦意乱、心事重重的样子。
“斯泰尔斯先生为什么不喜欢眯眼睛?”她问。
“没人喜欢。”
“你之前从来没叫我别眯眼。”
“你想回家了,是吗?”
“并不想。”
“我可以带你回家。”
“如果我再眯眼睛?”
“如果你让我的头更疼的话。”
“如果你带我回家,”安娜说,“你会严重迟到哟。”
她以为即将挨父亲一耳光。以前有过一次,她飙了一长串她在码头听来的脏话,父亲一巴掌甩到了她脸上,如同一根皮鞭,至今仍是安娜心中盘桓不去的阴影,同时还产生了一种奇怪的效应,让她更有胆量去反抗它。
父亲揉揉额头中间,然后抬头。他的紧张被女儿治好了。
“安娜,”他说,“你知道我要你怎么做吧?”
“当然。”
“乖乖陪斯泰尔斯先生的小孩玩一会儿,让我好好跟斯泰尔斯先生
商量事情。”
“不说我也懂啦,爸爸。”
“你当然懂。”
她走出J型车,圆睁的眼睛被太阳照得水汪汪的。这辆车本来是她家的,股市崩盘后,车归工会所有,成了工会的公务车,让父亲借来开。上学以外的闲暇时间,安娜喜欢当父亲的跟屁虫,走遍赛马场、圣餐礼早餐、教会活动,有时进办公大楼搭电梯直通高层,有几次甚至去下了馆子。但是,到私人住处拜访,这还是头一遭。
应门的是斯泰尔斯夫人,眉毛修整得如影星般秀丽,大红唇光彩夺目。安娜总认为她遇见的女人没有一个比母亲美,可这位夫人艳丽夺目的姿色让她认输了。
“我本来想认识认识克里根夫人呢。”斯泰尔斯夫人嗓音沙哑、性感地说道,用双手包住安娜父亲的手。他回应夫人说,小女儿今早不巧病了,妻子只得留在家里照顾她。
斯泰尔斯先生没有出现。
第一章 海 滩 / 001
第二章 黑 道 / 041
第三章 看 海 / 095
第四章 黑 暗 / 153
第五章 旅 程 / 223
第六章 潜 水 / 251
第七章 大海啊,大海 / 311
第八章 迷 雾 / 359
致谢 / 388
穿梭于迷人的魅力、冒险和暴力中,伊根让这个挣扎于时代困局的女性故事,拥有了电影画面般的质感。
──《时代周刊》
《曼哈顿海滩》精妙地融合了各色韵味,既有《欲望号街车》中独守公寓的绝望心绪,也有《白鲸记》里怒海历险的惊心动魄。
──《华盛顿邮报》
安娜不仅是她所处时代的英雄,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
──《时尚先生》
这是一个从想象世界蹦出来的故事,但却浑然天成,虽疑云弥漫,亦光影并陈,有渴望亦有满足,感觉尤其真切深刻。
──《芝加哥论坛报》
糅合了黑帮暴力与动人情感的故事,再次展现珍妮弗·伊根卓绝的文采。
──《出版人周刊》
伊根讲故事的功力无人能出其右……她透过历史资料探寻时代的真相,创造出各色人物,并走进这些角色的内心世界。
──《纽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