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心理学经典著作译丛:让心理治疗生效的实用原则》:
由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资助的抑郁治疗合作研究项目(Treatment of Depression Collaborative Research Program,简称TDCRP)针对抑郁症患者进行了研究。该研究项目比较了抑郁症的三种治疗方法,包括人际关系疗法、认知行为治疗和丙米嗪辅以临床管理治疗,还设置了一组患者接受双盲安慰剂伴临床管理治疗。抑郁治疗合作研究项目的研究人员对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后发现,“没有证据表明上述心理治疗方法中某一种的疗效更显著,也没有证据表明心理治疗方法取得的疗效不如丙米嗪辅以临床管理治疗”(Elkin,1994,p.971)。但是,对于有较严重抑郁和功能损伤的患者,人际关系疗法和双盲安慰剂伴临床管理治疗比认知行为治疗取得的治疗效果更好。
抑郁治疗合作研究项目的进一步分析结果说明了内投射型和情感依附型两个维度差异的重要性。研究者用功能失调态度量表(Dysfunctional Attitude Scale,简称DAS;Weissman & Beck,1978)中的两个子量表——对他人认可的需要程度(need for approval,简称NFA)和完美主义程度(perfectionism.简称PFT)——来对患者在治疗前的状态进行测量。前人的研究表明,这两个子量表分别与情感依附型(情感依赖型)人格和内投射型(自我批判型)人格存在一定的联系(如Blaney & Kutcher,1991)。
对他人认可的需要程度可能对治疗效果具有促进作用,但研究结果未达到统计显著性的标准。而完美主义程度对疗效的显著影响得到了研究的一致肯定。患者越完美主义,治疗结束时(为期16周)疗效越差。同时,患者越完美主义,在治疗结束18个月后的随访中疗效也越差(Blatteta1.,1995;Blatteta1.,1998)。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完美主义不但破坏了心理治疗中患者与治疗师的关系,还破坏了患者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Shahareta1.,2001;Zuroffeta1.,2000)。有2/3的患者由于完美主义而导致心理治疗的进程受到阻碍,尤其是治疗后半段的进程(Blatteta1.,1998)。此外,如果患者在治疗开始前就比较完美主义,那么他们在治疗结束后,面对生活应激事件时将会显得更加脆弱。由于这类患者在治疗结束时并没有发展出处理生活应激事件的能力,所以其抑郁程度也容易加重(Zuroffeta1.,2001)。
关于自我批判型完美主义,相关研究表明,具有完美主义倾向(内投射型)的个体往往把恶意、严厉且苛责的性格特征赋予其重要他人(significantothers),从而破坏患者与其重要他人之间的关系(如Blatteta1.,1979;Mongrain,1998;Zuroff & Duncan,1999)。在治疗过程中,内投射型抑郁症患者很容易把这些负面的内在特征投射到治疗师身上,从而导致治疗关系遭到破坏。因此,治疗师需要在治疗早期就有意识地了解这类患者是如何对治疗师进行感知的,以及负面特征以什么方式限制着患者投入到治疗中。因此,对于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抑郁症患者,治疗师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耐心,还需要对治疗过程中自身和患者的配合关系保持足够的敏感。这类患者之所以难以从短期治疗中取得理想效果,治疗师对医患之间人际关系的敏感性正是关键所在。研究表明,对具有中等程度完美主义倾向的来访者而言,如果能在治疗早期使其感到治疗师具有充分共感的能力与接纳的态度,短期治疗将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Blatt,Stayner,Auerbach,&Behrends,1996)。
此外,完美主义倾向的抑郁症患者往往在其日常生活中创造出负面的社会环境,治疗师需要对此加以注意。患者的完美主义不仅会阻碍治疗中配合关系的形成,同时也会对患者建立及维系支持性的社会关系带来消极的影响(Shaharetal.,2001)。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