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体系的建构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13159670
  • 作      者:
    秦莉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社会福利现代化进程与世界其他福利发达和完善的国家相比,起步晚,发展不够完善,且福利体系与制度安排在历史发展阶段、模式选择和体系结构建设方面也呈现较大的独特性。《政府决策与咨询丛书:中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体系的建构研究》宏观梳理了中外社会福利体系建构中的不同文化观念、历史进程和体系内容,并探讨了现阶段中国社会结构特征以及新的形势下政治需要、经济需要、人民的生活需要等诸多方面对社会福利体系内容和政策设计的形塑作用,提出了我国构建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体系可以参考的具体思路。
  《政府决策与咨询丛书:中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体系的建构研究》可以为福利相关领域的政策决策者、福利研究者提供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政府决策与咨询丛书:中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体系的建构研究》:
  三、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体系研究
  (一)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的理解问题
  从概念出发,最早明确提出适度普惠性社会福利概念的是民政部部长窦玉沛。他在指导民政部2006年社会福利工作中指出,民政部在社会福利方面要“推动我国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意即社会福利要惠及全部老年人、残疾人和困境儿童,实行某种程度的、一定范围内的普惠型社会福利。但该概念的提出经历了“从社会保障到社会福利”和“从补缺到普惠”两个层面的思想转变。
  第一个转变“从社会保障到社会福利”:中国的社会福利概念是自外而人的舶来品,在其“东方化”的过程中,由于认知上的差异,我国学者们分别用“社会保障”(强调国家的主体地位)和“社会福利”(强调多元主体)两个词汇来表达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二战后纷纷建立的现代福利制度的社会福利概念。以郑功成为代表的“社会保障”派与郑秉文、周沛等为代表的“社会福利”派各自在自身话语体系内分析和介绍国内外的理论和政策实践。尚晓援在其文《“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再认识》中曾专门论述两者语义的区分,然而直至西方福利国家出现了制度上、财政上和意识形态上的危机之后,之前依靠国家作为社会福利制度安排主体的观念遭到质疑,国家、社会、个人此时被认为都应为整个社会的美好、幸福负责的观点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社会福利的概念才为更多的人所采纳。
  具体来说,关于福利概念的阐释一直是我国福利研究的中心问题。其中代表性的看法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景天魁认为,“福利”这个概念的真正含义是普遍享有而非少数人独享的利益。所以让人类真正迈向普遍福利的时代,是社会福利和社会政策研究的崇高目的和历史使命。它是面向所有社会成员的多方面的福利需求,包括就业保障、生活保障、安全保障、养老福利、健康福利、教育福利、住房福利等。我们以往熟悉的是“小福利”,即特殊群体享有的福利,如老年人福利、儿童福利、残疾人福利、妇女福利、贫困救助、优抚安置等。从特殊福利转变为普遍福利,不仅概念不同,制度、机制和原则等等也不尽相同。例如普遍福利并不否认差别,不限于单向的惠予。特别是普遍福利和经济发展之间要保持协调、均衡的关系,普遍福利不是经济发展的负担,而是保证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北京大学王思斌认为社会福利是人们改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的永恒追求。福利具有客观供给与主观评价两重属性,只有供给水平高、主观评价好的福利才是合理的社会福利制度与理想的社会福利状态。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社会福利与现代国家
一、社会福利与国家现代化
二、我国社会福利的体系特征与发展目标
第二节 已有研究概述
一、福利国家研究
二、中国社会福利体系研究
三、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体系研究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一、几个关键性问题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三、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社会福利的概念变迁与多元建构
第一节 社会福利概述
一、社会福利的基本概念
二、现代福利制度与经济
三、现代福利制度与民族国家
第二节 “社会福利”概念的历时性变迁
一、西方的“社会福利”概念
二、东方的“社会福利”概念
三、两者的异同
第三节 西方社会福利体系的理论构架
一、功能派学说
二、经济学福利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福利理论
四、社会民主主义福利理念
第四节 东亚社会福利体系的理论构架
一、儒家理论
二、生产主义

第三章 社会福利体系的现实建构
第一节 社会福利体系的历史发展与演进
一、前福利国家时代的社会福利体系
二、福利国家时代的社会福利体系
三、后福利国家时代的社会福利体系
第二节 英国:济贫一社会保险~福利社会
一、济贫体系
二、社会保险体系
三、社会保险体系的嬗变
四、英国社会福利体系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第三节 德国:从社会保险到福利社会
一、俾斯麦体系
二、社会法的建立和完善
三、德国社会福利体系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第四节 美国:残补式的社会福利
一、士兵与母亲的福利
二、民权运动与社会福利的体系扩张
三、石油危机之后的福利缩减
四、美国社会福利体系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第五节 东亚:区别于西方的新模式?
一、日本的社会福利体系
二、韩国的社会福利体系
三、东亚社会福利体系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第四章 中国社会福利体系的历史构成
第一节 福利文化脉络:传统VS现代
一、传统的福利文化
二、社会主义的福利文化
三、西方福利文化的传人
第二节 中国社会福利体系的嬗变与出路
一、传统社会的福利救济体系
二、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福利体系
三、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福利体系的重构
四、我国社会福利体系的福利绩效与福利水平

第五章 中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体系的模式选择
第一节 现实问题对福利体系的挑战
一、经济变迁与劳动力供给的变化
二、社会变迁与人口老龄化的加深
三、需要与需要满足
四、阶层分化与和谐社会
第二节 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体系
一、“普惠”与“适度”
二、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的特征
三、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的体系架构
第三节 中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体系的制度建构
一、目标、原则和思路
二、内容体系
三、结构体系
第四节 中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体系的政策建构
一、社会福利政策的目标定位
二、政策过程中的工具与选择
三、政策监管与政策评估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