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光电帝国:爱迪生、特斯拉、威斯汀豪斯三大巨头的世界电力之争:Edison, Tesla, Westinghouse, and the race to electrify the world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652467
  • 作      者:
    (美)吉尔·琼斯(Jill Jonnes)著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罗辑思维罗振宇倾力推荐“商战三部曲”《光电帝国》《冷酷的钢铁》《疯狂的投资》!

  ★影响整个人类工业文明进程的商业史传奇,真实还原三大电力巨头的商战细节,无底线、没节操、万分精彩

  历史学家吉尔·琼斯描述了电力三巨头电的激烈竞争,还有他们那既引人入胜而又残酷无情的尖端科技世界,那些关于发明创造、阴谋诡计、金钱、死亡,还有贪婪的华尔街百万富翁们的故事。

  ★《光电帝国》不讲理论,也不树典范,而是专讲大神们犯错误和教训,全面剖析创业投资路上的危险陷阱,深刻警示商业冲浪者。

  如果你或者你的朋友正好在商战之中,怎样能避免前人犯过的错误?《光电帝国》便是历史的借鉴,这是送给自己或者朋友的一部避免错误的指南。

  一部书帮你躲过事业路上那些坑,请不要再——

  >>>迷信习惯的道路,忘了其实自己已经被绑架

  >>>迷信公关营销的力量,忘记了产品才是根本

  >>>迷信资本的力量,忘记了人才的价值

  >>>迷信自己的力量,忘记了社会网络的价值

  >>>迷信梦想的力量,忘记了商业的残忍

  ★《光电帝国》揭示了很多过去不为人所知的历史事实。

  一段电力商业史,不只是爱迪生发明了电灯那么简单,里面有挫折,有成就,有天才,有小人,有梦想,有坚持;趣味的、悲剧的、震惊的、振奋的历史细节,让人们更全面地看待那段改变了人类发展方向的历史。


展开
作者简介

  吉尔·琼斯,作家和历史学家,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她普被授予美国福特基金会奖和国家慈善基金会奖,曾著有《南布朗克斯区兴衰史》(South Bronx Rising)和《爵士乐手、缉毒警察和白日梦》(Hep–Cats,Narcs and Pipe Dreams)。她和家人住在美国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市。


展开
内容介绍

  《光电帝国:爱迪生、特斯拉、威斯汀豪斯三大巨头的世界电力之争》详细描述了一部影响整个人类工业文明进程的商业史传奇,高度概括了三位开创、生产和输送电的先驱者——爱迪生、特斯拉和威斯汀豪斯。没有这三大电力巨头,世界将不会是我们现在知道的这样。

  在19世纪最后的10年里,就是这三位卓越的富于幻想的美国镀金时代的巨擘为创造一个庞大的电力王国卷入激烈竞争。在《光电帝国》里,历史学家吉尔·琼斯描述了这非凡的“三重唱”,还有他们那既引人入胜而又残酷无情的尖端科技世界,那些关于发明创造、阴谋诡计、金钱、死亡,还有贪婪的华尔街百万富翁们的故事。

  爱迪生经过艰辛的努力,将他的直流电(DC)技术引进喧闹的纽约,而特斯拉和威斯汀豪斯用他们的交流电(AC)技术与之抗衡,于是引发了一场美国公司历史上独特的对垒——电流之战。战场从华尔街1893年芝加哥世界博览会尼亚加拉瀑布,直到死囚室——吉尔·琼斯带着我们走入阴森的监狱房间,在那儿,威廉·凯姆勒,这个被判死刑的杀人犯,成为首位坐电椅被处死的人。

  《光电帝国:爱迪生、特斯拉、威斯汀豪斯三大巨头的世界电力之争》阐释了电这种“神秘的流体”,以及爱迪生、特斯拉和威斯汀豪之间生死攸关的冲突是如何彻底地改变了世界。

  《光电帝国:爱迪生、特斯拉、威斯汀豪斯三大巨头的世界电力之争》是一部厚重的、扣人心弦的电力史记。


展开
精彩书评

  琼斯既专注又轻松的写作风格使此书格外出色。

  ——《出版人周刊》


  体贴周到而隽永流畅。

  ——《柯克斯书评》


  这是一本杰出地描述了电气化竞争的书。

  ——《旧金山纪事报》


  《光电帝国》是一本精彩的商战书。但我更愿意把它理解成给今天中国为事业和理想奔波的人们的一本警示书,一部书帮你躲过事业路上那些坑。无底线,没节操,万分精彩。它不讲理论,也不树典范,专讲大神们犯错误和教训。如果你或者你的朋友正好在商战之中,那《光电帝国》就是送给你自己或者朋友的一部避免错误的指南。

  ——罗振宇


  《光电帝国》详细描述并高度概括了三位开创、生产和输送电的先驱者。没有这三位伟大的发明家,世界将不会是我们现在知道的这样。

  ——亨利·彼得罗斯基,《利器》的作者


  吉尔·琼斯的《光电帝国》是以吸引人的——不,是充了电的长篇叙述,描述了在美国19世纪末的镀金时代里,发生在托马斯·爱迪生、尼古拉·特斯拉和乔治·威斯汀豪斯之间的电流大战。从点亮摩根的豪宅到威斯汀豪斯征服尼亚加拉瀑布,琼斯用人性化的方式描述了交流电如何战胜了直流电,这一胜利在世界历史上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在描写电椅以及它首次使用的恐怖情景时,她逼真的描写甚至让人觉得身临其境、毛骨悚然。她的描述解开了无数电能的秘密,例如为什么百老汇又被叫作“白色大道”。

  ——埃里克·拉森 《白城恶魔》的作者


  《光电帝国》极为动人并形象地描绘了那个骚动、混乱的年代。在快速简练的叙述中,吉尔·琼斯重新诠释了人格、科技甚至阴谋诡计,这一切通过国家电气化确实地改变了美国。

  ——劳伦·贝尔法 《光时之城》的作者


展开
精彩书摘

  1 “摩根的豪宅昨夜灯火通明”

  在1882年的春末,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这位举世闻名的,发明了电报、电话、留声机和白炽灯的天才,常常步入华尔街23号的摩根公司——一座静静地位于德雷克塞尔(Drexel)的,如文艺复兴时期宫殿般庄严的白色大理石大厦。在那带玻璃墙的密室里,约翰·皮尔庞特·摩根(J. Pierpont Morgan)坐在带活动顶板的巨大书桌后面,指挥着他的王国。这位统治者身穿银行家的黑色制服、浆得雪白的衬衣,戴着领圈和精致的银灰色丝绸领带。他那从不离口的、价格不菲的哈瓦那雪茄,不断地冒着烟,显示着主人的身份和权力。摩根的投资公司——是爱迪生在曼哈顿繁华商业区的美国第一家白炽灯生产工厂的投资伙伴。每当爱迪生造访德雷克塞尔的摩根大厦,这位总是把脸刮得干干净净的年轻发明家,经常喜欢讽刺这办公室里的煤气灯,说它们在“制造毒气”。事实上,煤气灯很快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爱迪生发明的清洁可爱的电灯。

  爱迪生虽然只有35岁,可已经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人们熟悉他那卷边的旧礼帽、鲜艳的围巾以及磨损的艾伯特王子牌大衣。他和同事们连续18个小时灰尘漫天地工作,使珍珠街的发电站按时完工,而且能在夜间连续铺设长达14英里的顺街而下的管道电缆。每日清晨和傍晚,行人如潮涌般地穿梭于这金融地段。身着黑色制服的绅士们炫耀着自己的礼帽,摇晃着手中的拐杖。银行信使的手袋中装满硬币、美钞、汇票、债券和股票,匆匆忙忙、来来往往。一位当时穿梭于华尔街的忙碌者曾这样写道:“双眼紧盯自己手中的文件包,又同时关注着身边经过的那些办公室职员、那些手持来自世界各地邮件的邮差,人群在这里交汇,川流不息。”爱迪生更喜欢晚上工作,他总是和他的爱尔兰同伴们在珍珠街附近满身油污地铺设地沟,或是在二层楼上装配大型的发电机。

  那年春夏之交,爱迪生有机会和摩根达成协议,做一件看起来不大但很重要的工作。在办公室里,摩根不可一世,吹胡子瞪眼、乱喊乱叫,无论来客是谁,他都我行我素。与当时流行的夸张的蓬松大胡子相反,45岁的摩根先生留着整齐干净的小胡子。他是地道的金融界绅士——保守、严厉、墨守成规。但是,19世纪80年代的美国正处于大变革的年代,男男女女都做着勇敢的梦,抓住机会,不顾一切地去攫取尽可能多的财富。与摩根大厦仅隔了几条街的南面,罗布林家族设计的雄伟的东河大桥(East River Bridge),经过近13年的艰苦奋斗后才出现的悬挂奇迹,飞跨在纽约的河面上;附近的高架铁路建于曼哈顿乱糟糟的交通之上,小功率蒸汽机车嘎嘎驰过,运送着成千上万的工人,在城市乡村之间南来北往;大西洋的海底电缆开创了电报传送的奇迹,以前从老摩根在伦敦办公室发出的信件,要几个星期才能到达,而如今电报几分钟就将信息传递到目的地;铁路运输使过去的沼泽地和大草原变成了新城市,仅在前一年就铺设了10 000公里长的铁轨。1880年调查报告显示,美国有5 000万人口。摩根不同于其他的金融界巨头,他关注时代新潮流,敬佩像爱迪生那样勇敢、有志、勤勉、自信的人。

  那时摩根刚从欧洲旅行回来,他把手头的业务暂时放在一边,向爱迪生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将在自己居住的麦迪逊大街富人区的高档住宅中,展示爱迪生的白炽电灯,这样将推动革新的进程。意大利风格的摩根豪宅率先在纽约市使用电灯照明,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壮举。摩根要求,到那年的秋天,当他和夫人范妮及3个十几岁的孩子从哈得孙河畔克拉格斯坦的乡村别墅,迁居到市里来时,所有电灯都应安装完毕,并且能够正常使用。爱迪生喜出望外,有摩根先生的鼎力相助,所有视其发明为不安全和不可接受的说法将不堪一击。无论世人如何看待摩根先生,都不得不承认他聪明过人。金融界人士均开始认识到,摩根有主见、有胆量、有头脑,而最重要的是他守信用、说话算数。

  所以,当腓鱼即将在哈得孙河里产卵洄游时,爱迪生的工作队伍也马不停蹄地开进了位于36街东北角的麦迪逊219号即将完工的摩根豪宅。他们一锹一铲、费力地在木制马厩下挖了一个地下室。在这臭烘烘的地下室里,他们安装了蒸汽机和锅炉,以带动两台发电机。摩根的马匹只好移到另外的马厩里。他们还挖了一条通道,使新地下室与房子连通。先铺地砖,布好电线,再用砖砌盖好。在室内,装饰师克里斯琴·赫脱(Christian Herter)在监督着工人,沿着装饰精美的墙面下原来已有的煤气线路,再铺设新的、弯弯曲曲的绝缘电线,这些电线通达整个住宅。一些房间里,每隔几步就有线头从高高的天花板顶上小洞中悬吊下来,它们的底端挂着小小的电灯泡。

  1882年6月18日,爱迪生电力公司董事长梅杰·舍伯恩·伊顿(Major Sherbourne Eaton)致信爱迪生:“摩根的豪宅昨夜灯火通明。我没在现场,但被告知摩根先生对灯光很满意。控制250个灯的电动机出现火花,需要迅速更换,韦尔负责此事。赫脱一直在现场,一切正常。摩根只是对赫脱的固定装置有些不满。”到了秋天,当纽约的社交季节开始时,这位华尔街金融老板的家中已经装上了385盏灯,它们照亮了房间的每个角落。从仆人房到配膳室,从卧室到日式客厅及大厅,到处柔光四射。在罗马式高高的、带橡木镶板的餐厅里,透过10英尺见方的彩色玻璃天窗,灯光更是发出迷人的、宝石般的光辉。

  高级杂志《艺术人家》(Artistic Houses)更是狂热地评论着这所豪宅的装修细节,特别是巨大华丽的赤褐色的客厅,“那里的墙上,有着从意大利古罗马时期留下来的淡淡味道,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空气中的余香,从中体现出完美的品位。”这些当然让摩根先生高兴异常。他蔑视那些粗俗的新贵族,虽然他的房子体现了金钱和权力,但它同时成功地显示出他独有的欧洲教养、文化水平和超人才智。当然,最夺目和标新立异的则是爱迪生的电灯。“每个房间都装了灯,想照明,就简单地按下开关。摩根先生只需轻轻按下床头的开关,就可以瞬间打开大厅、一层的每个房间以及地下室的灯光——这对防止盗贼入室太有用了。”可是这设想的盗贼从未在午夜前出现。在摩根先生女婿赫伯特·萨特利(Herbert Satterlee)的回忆录中写道:“因为每天下午3点钟有工程师来点燃蒸汽发电机。这样在冬天的下午,4点后就可以开灯照明。工程师每天晚上11点下班,通常这时客人还在,或许牌局未完,而主人往往忘记看时间,而灯光却慢慢地熄灭了。”接着人们就在突然降临的黑暗中,摸索着又点起蜂蜡蜡烛和煤油灯。

  但对摩根先生来说,这点小麻烦已不算什么问题。每当冬日的黄昏来临,城市白天的喧嚣和噪音渐渐消失在默里山后,只有偶尔驶过的马蹄声打破这夜色的宁静。当煤气灯点燃时,万籁无声,可是当太阳消失在地平线下,摩根先生的蒸汽机和电动机却开始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这些机器声音如此之大,以至于摩根先生的邻居詹姆斯·布朗太太抱怨,她的整个房子都在跟着发抖。当然还不止如此,那该死的蒸汽机用的是煤,还冒着讨厌的浓烟,布朗太太声称她的银餐具也正在逐渐褪色。摩根先生向愤愤不平的布朗先生保证,爱迪生公司的“一个‘专家’即将亲自来检修机器,解释我们之间由此发生不快的原因。当然这一切都是免费的。”

  爱迪生派出了一组人,先在机器下面加固了一层印度橡胶垫,又用毡子垫在马厩里,并且把沙袋垫在机器下面。之后他们还挖了一条沟穿过院子,使煤烟进入宅子的烟囱里去。可是新的噪音又出现了。萨特利这样写道:“冬天,当冰雪在屋顶上开始消融,成群结队的野猫聚集在这条温暖的烟道上,它们的号叫让人更难忍受。”同时,机器短路和故障仍然不时发生。

  ……


展开
目录

1. “摩根的豪宅昨夜灯火通明”

2. “努力使它有用”

3. 托马斯?爱迪生—“门罗公园的奇才”

4. 尼古拉?特斯拉—“我们的巴黎小伙子”

5. 乔治?威斯汀豪斯—“他无处不在”

6. 爱迪生的宣战

7. “令人不安的猝死”

8. “恐怖的实验

9. 1891年—“惶惶不可终日”

10. 世界博览会—“电学家的理想之城”

11. 尼亚加拉—“多么碧绿的瀑布啊!”

12. “终于与大瀑布对接了!”

13. 后记

致谢

书目摘要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