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物联网基础及其商业模式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4754462
  • 作      者:
    李欢著
  • 出 版 社 :
    中国财富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李欢,1981年生,天津人。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管理信息系统系讲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教研室副主任,2013年博士毕业于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近年来发表多篇核心期刊论文,参与完成了三部教材的编写,同时参与完成多项自然基金课题及省部、局级课题的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物联网基础及其商业模式研究》是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完成的,主要从系统科学的视角研究了物联网的基础及其商业模式,具体来讲,作者首先对物联网的相关概念和基础进行了梳理,汇总了物联网的主要技术基础和产业发展概况。
展开
精彩书摘
  《物联网基础及其商业模式研究》:
  目前,对于RFID常见的攻击形式有:物理攻击、伪造攻击、假冒攻击、复制攻击、重放攻击、信息篡改等。标签的特殊性和局限性表现在:没有微处理器、有限的存储空间、有限的电源供给、由数千个逻辑门电路组成等,所有这些特点和局限性都对RFID系统安全的设计带来了特殊的要求,传统的加密或者签名算法很难集成到这类设备中,这使得设计者对机制的选择受到很多限制。设计安全、高效、低成本的RFID安全协议成为了一个新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也吸引了许多国际一流密码学家的关注和投入
  RFID安全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安全协议的研究、加密算法的设计、RFID安全协议的安全模型及安全性的研究等。现在已经提出的针对RFID系统的可证明安全模型主要有:①Gildas Avoine提出的攻击者模型;②Ari Juels等人提出的安全模型;③Serge Vaudenay提出的安全模型。其中,Vaudenay在2007年提出的安全模型是现在已知的最完整的模型。
  基于可证明安全性理论来设计和分析RFID安全协议,提出适用于RFID系统环境的协议模型,对于设计和分析安全的RFID协议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这是一个值得探索和研究的领域。
  (4)手机终端的安全
  手机作为最普及的终端,在物联网时代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对于手机终端的安全问题,也可作为物联网时代的个性化网络安全问题加以探讨。
  手机的安全问题,关键在于手机病毒的传播,现在,清除手机病毒最 好的方法就是删除带有病毒的短信。如果发现手机已经感染病毒,应立即关机,死机了,则可取下电池,然后将SIM卡取出并插入另一型号的手机中(手机品牌最 好不一样),将存于SIM卡中的可疑短信删除后,重新将卡插回原手机。如果仍然无法使用,则可以与手机服务商联系,通过无线网站对手机进行杀毒,或通过手机的IC接入口或红外传输接口进行杀毒。
  由于在我们国家手机的使用还在起步阶段,以手机目前的数字处理能力(容量和运算),还不至于强大到可以独立处理、传播病毒。所以病毒只能通过电脑、WAP服务器、WAP网关来骚扰手机。随着物联网的普及,手机承载的信息价值将增加,很可能成为攻击的对象,必须多加警惕,提早预防。
  ……
展开
目录
1 整体扫描——解读物联网全貌
1.1 物联网概念解读
1.1.1 物联网的前世今生
1.1.2 物联网定义解读
1.1.3 物联网产生的原因与发展趋势
1.2 物联网技术基础
1.2.1 物联网技术框架
1.2.2 物联网体系结构
1.2.3 物联网技术标准
1.3 物联网产业概览
1.4 物联网战略发展
1.4.1 美国的“智慧地球”
1.4.2 欧盟的物联网行动计划
1.4.3 日、韩、新的u计划与智慧国蓝图
1.4.4 感知中国

2 研究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商业模式综述
2.1.1 电子商务中的商业模式研究
2.1.2 战略角度的商业模式研究
2.1.3 科技和创新领域的商业模式研究
2.2 产业链与价值网
2.2.1 产业链综述
2.2.2 价值网综述
2.3 商业生态系统理论
2.3.1 商业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结构研究
2.3.2 商业生态系统特性研究
2.3.3 商业生态系统应用研究
2.4 从CAS到MAS
2.4.1 复杂适应系统(CAS)产生的背景
2.4.2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内涵
2.4.3 Agent与MAS
2.4.4 MAS仿真工具

3 商业透视——物联网主体分析
3.1 感知层主体分析
3.1.1 条形码主体
3.1.2 RFID主体
3.1.3 卡主体
3.1.4 传感器主体
3.1.5 微电子主体
3.2 网络层主体分析
3.2.1 互联网主体
3.2.2 无线网络主体
3.2.3 网络安全主体
3.3 应用层主体分析
3.3.1 公共技术主体
3.3.2 行业中间件主体
3.3.3 云计算主体
3.4 物联网用户主体需求分析
3.4.1 政府用户需求
3.4.2 企业用户需求
3.4.3 个人用户需求
3.5 物联网商业主体特性分析
3.5.1 聚集分析
3.5.2 非线性分析
3.5.3 流特性分析
3.5.4 多样性分析
3.6 物联网商业主体的MAS模型构建

4 产业联动——物联网中微观商业模式分析
4.1 物联网与云计算
4.2 云计算应用模式的启示
4.3 物联网商业模式分析
4.3.1 物联网商业链构建
4.3.2 物联网运营模式分析
4.4 基于MAS的物联网合作策略实验
4.4.1 实验假设
4.4.2 实验过程设计
4.4.3 实验测试与结论分析
4.5 基于MAS的物联网生态产业链实验分析
4.5.1 实验假设
4.5.2 实验过程设计
4.5.3 实验测试与结论分析
4.6 物联网云的构建
4.6.1 物联网云的体系结构设计
4.6.2 物联网云的使用模式
4.6.3 物联网云的实施方案

5 多元开放——物联网宏观商业模式阐述
5.1 技术纬度
5.2 产业纬度
5.3 政策纬度
5.3.1 国家级政策规划
5.3.2 地方物联网政策规划——以武汉市为例
5.4 战略纬度
5.4.1 物联网的世界格局与中国战略
5.4.2 智慧城市战略
5.4.3 物联网人才战略与教育创新
5.4.4 对物联网可能引发社会问题的思考
5.5 基于MOP的宏观物联网商业模式构建与评价
5.6 基于MAS的物联网平台效应实验与分析
5.6.1 实验假设
5.6.2 实验过程设计
5.6.3 实验测试与结论分析

6 总结与展望——物联网携手大数据腾飞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