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重新发现上海:1843-1949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8122290
  • 作      者:
    王千马著
  • 出 版 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重新发现上海(1843-1949):一个名流社区里的百年中国》揭示了天平社区纵向的历史发展,从19世纪中叶起,直至新中国成立的百余年历史;横向叙述了建筑、街道、绿化、人群、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生活……构成天平社区的一本大百科全书。《重新发现上海(1843-1949):一个名流社区里的百年中国》的字里行间反映出存真求实、全面客观、严谨朴实、简洁流畅的文风。寥寥几笔,或将一段历史概括其中,或让一段典故跃然纸上,细细读来,仿佛是一幅历史截断面的全息图像,展示在人们的眼前,让人如临其境,刹那间犹如时光倒流,尽情徜徉在历史长河之中。
展开
作者简介
  王千马,青年新生态作家,批评家。以及杂种。国内首部关注当下年轻人生存困境及精神特质的青年书《无法独活·致喂大的年轻人》的主编。此前出版有小说《媒体这个圈》、《她比时尚寂寞》。
展开
内容介绍
  《重新发现上海(1843-1949):一个名流社区里的百年中国》再现了上海天平社区前身的百年历史。租界的设置是上海的耻辱,又是输入近代文明的渠道,法国殖民者在这里建造高级住宅区,选址上既考虑靠近商业区,又避免繁华街道的喧哗,与之又有高等级道路相连接;既地处僻静,又交通方便,闹中取静。建筑形式有西班牙式、英国乡村别墅式、法国别墅式、意大利别墅式……名目繁多的花园洋房,都是内庭宽广、设备齐全、装饰豪华、绿化别致。除了花园洋房外,还有高级公寓,内有高标准套房和齐全设备。它们都先后成为外国殖民者、著名历史人物、社会名流的宅邸。
  《重新发现上海(1843-1949):一个名流社区里的百年中国》反映出天平社区接触西方文明早、吸纳快,把握也较全面,不仅有西方的知识与思想,还有制度、法规、行为、习俗、技艺乃至生活方式与人际关系,它们都渗透在居民生活之中,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习惯。天平人具有开放的胸襟和宏伟的气魄,在上海发展史上,以不断汲取外来文化养料,充实、完善自身文明的新颖气质著称,创造出多姿多彩、活力四射的新时代风貌,影响和扩散至整个上海的方方面面。
  《重新发现上海(1843-1949):一个名流社区里的百年中国》将散落的历史遗迹、人文传统、古今传说等加工提炼融汇在一起,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穿越了时空、穿越了时代,打破了距离、连接了古今,把社区的历史文化内涵、地域人文传统联系在一起,对徐汇区乃至上海的文化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展开
精彩书摘
  不可否认,盛宣怀做了不少符合民望的实事。
  首先是办学。这也与他在创业的过程中深感人才缺乏有关。1895年,他通过直隶总督王文韶,禀奏光绪皇帝设立新式学堂,经过光绪帝御笔钦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后更名为北洋大学。此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所官办大学,也是天津大学的前身。次年,他又在上海创办了南洋公学,即交通大学的前身。到了1897年,南洋公学首开师范班,该公学成为中国第一所正规高等师范学堂。如果说,“盛宣怀之一生,总难以洗尽他惟利是图而长袖善舞之恶名”,创办南洋公学和北洋大学则给他加分不少。
  其次,他创办了中国通商银行。这是中国第一家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银行。
  其时,外资银行正随着洋商的进入而纷纷进入中国,以适应西方不断扩展的掠夺性贸易的需要。洋商通过它们操纵中国的金融,从而把控着中国的经济命脉。就在他获得专折奏事权之后,他给皇帝上的第一道奏折就是《条陈自强大计折》。这个“自强大计折”,除了提出练兵、理财和育人是中国的三条自强之路之外,还给出了一些可以具体实施的方案,比如说创办银行。他认为,“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
  毋庸讳言,中国通商银行的开办,给中国传统的以钱庄、票号为主打的金融事业带来了现代化的转型契机。日后,创办银行成了中国金融的一股新风气。正因为盛宣怀在创办中国通商银行中对宁波帮的拉拢和提携,给了宁波帮一个华丽转身的机会。此前,宁波帮在钱庄和航运中表现突出,然而正是得益于这次机会,使得他们日后在金融的争夺战中,将抱残守缺的山西票号远远地甩在了身后,也成就了自己近代第一商帮的美誉。
  最后,在盛宣怀被袁世凯弄得很狼狈之时,还响应清政府商部的“号召”,创立了上海商业会议公所。继中国通商银行之后,主持该所的权力再次被他下放给了宁波帮。宁波帮近代鼻祖严信厚担任总董及第一届总理。1904年,上海商业会议公所改名上海商务总会,是为中国第一商会。
  如果说政府成立商部是对商业的政策支持,也是统治者为了挽回败局以及充实中央财政而对商人阶层进行的拉拢,那么,成立商会可以看成民间商人自我的觉醒。这也意味着,以前分散的商人以及行帮性质的各业行会可以团结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近代商人团体,求得一致对外。从此,商业势力得以聚集,成为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公共力量。
  在中国现代化的大转型中,盛宣怀自觉不自觉地作出了一些贡献,但他做这些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更高的权力,通过洋务运动飞黄腾达。只是这多年的洋务生涯,让他更“专注”于工商业。他的政治影响力也大多限于工商业。当清帝国的开明专制化运动,经过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发展到清末新政,人们对运动的要求已经由经济发展上升到体制改革。因为“专注”于工商业,盛宣怀的政治影响力也急速消退。更要命的是,他面对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时,多是持以商业思维或者是商人思维。
  同样,当时政治局势的诡秘莫测也超出了他的想象。
  他的实业虽然被袁世凯蚕食,但袁世凯也很快就被“清算”,被再次打回老家“潜伏”。就在1911年这个中国近代历史上至为重要的一个年份,一月,盛宣怀又坐上了邮传部部长这个早就该属于他的位子,“这个自视甚高又久被压抑的人,终于握上了向往已久的印把子,便以雷霆手段开展工作,刀锋首先指向的便是他所熟悉的铁路”。此时的铁路建设,正在商办的潮流中矛盾重重——当盛宣怀推行“官督商办”时,民间商人指责政府过多地干预经济,可是当铁路交给商办之后,问题却比国有化更严重。商人是逐利的也是投机的,加上各自为政,导致了铁路建设问题变得复杂,有的集了资却毫无进展,甚至到最后资金竟然不翼而飞——川汉铁路四川公司便因为在上海违规炒股而亏损350万两白银。民意对此很是不满,这种不满在不安中发酵成左冲右突的怨气。显然,这已经成为了关乎社会安定的政治问题。然而,盛宣怀依旧去用商业思维来思考应对。他力推“铁路国有”,一方面,让铁路回归到中央的“宏观调控”,希望使建设变得更有效;另一方面,他还身兼汉阳铁厂的总经理,他需要一个统一的市场,保证铁厂生产的铁轨能顺利销售出去。
  只要铁路回归国有——实际上也就是回归他有,那么铁厂的销路问题就能够轻松解决。
  这一政策给他带来了灾难。曾几何时,他也反对铁路国有化,力陈商办的诸多好处,想必他也懂得逆潮流而动的后果。而如今,他似乎顾不上太多了。
  商办后一直找不到发泄方式的民怨,这次得到了宣泄的机会。商办公司的大佬们将这些民怨转嫁到了政策上,更直接转移到了盛宣怀身上。
  一场让大清帝国走上颠覆之路的“保路运动”就此开始。当湖北的新军被调入四川进行镇压之际,辛亥革命终于在武力相对空虚的武昌打响了第一枪。
  ……
展开
目录
绪论  中国转型的上海标本
梧桐!梧桐!
现代转型的被动应对
与转型同步的天平
现代化“推手”

第一章  逊清遗影
落寞盛宣怀
洋务荣光
落跑的一品大员
落寞残生
买办起步的金融世家
席正甫汇丰传奇
传统商业文明的艰难转型
席氏兄弟的金融迷梦

第二章  “北伐”上海
政治幕僚集团崛起
黄郛的市政实践
蒋介石的幕僚
蒋介石的替罪羊
蒋宋孔:最亲密的陌生人
蒋宋合流
面和心不和的四大家族
“爱庐”里的“中国好声音”

第三章  商帮纵横
那个时代的“大王”们
江浙出“大王”
现代化的第一次飞跃
成于战争,亦毁于战争
民族工商业短暂的繁荣
真正的春天
官农二代。殊途同归
向日本去
不传消息只传情
豪宅里的风云
同归新中国

第四章  海派风起
左翼文化“沪漂族”
鲁迅的粉丝
从文学的革命,到革命的文学
“左联”与鲁迅的合分
上官云珠“飞”越人生
现代性启蒙需重启
文艺向“西”看
弃化工就画工
新文化运动的生机
中国女性艺术发展第一次浪潮
中国文艺的现代化觉醒
那些薪尽火传的名师
新学校、新人才
新式教育的缺陷
中学里的大师
“高寿”因精神满足

第五章  抗战暗云
知谁有负少年头
贼船易上难下的日子
刺杀者变成被刺杀者
没有独立政权,现代国家只是奢望
权力的腐蚀
蒋政权加速垮台
白色恐怖下的潜伏
机关“家庭化”
假戏真做的夫妻
永不消逝的电波
那个不能忘却的家

第六章  建国大业
末路“白日梦”
失败的马歇尔调停
卷入内战风云
落幕
从此上海不屈辱
使我不讲话的唯一方法就是杀了我
不怕死的四川人
中国王朝更迭周期律
市长陈毅
斯人已逝,功劳长存
后记  你终于“上海”了我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