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及其中国实践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38564
  • 作      者:
    刘希刚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及其中国实践研究》坚持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进行理论创新,坚持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宏观设计与微观思路紧密结合的立场,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总体性研究法、分析归纳法、理论联系实际法、学科交叉法、比较研究法等,全面系统地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的理论启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展开
作者简介
  刘希刚,男,1973年生,山东莒县人。江苏省妇女研究所博士、副研究员,南京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与实践、生态文明。主要研究成果:完成专著2部;发表CSSCI及核心期刊论文20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资助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江苏省博士后资助项目、江苏省研究生创新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3项,完成省级课题研究5项。全国妇联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优秀调查指导员,南京师范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江苏省青年书协会员。
展开
内容介绍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及其中国实践研究》研究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及其中国实践研究》首先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发展与主要内容,将其概括为包括人与自然和社会有机统一的生态文明要素论、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生态文明经济基础论、现实生态问题的社会制度批判论、人类主体性与自然优先性相协调的生态文明价值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理想与社会进步论的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定性研究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理论品质和重要历史地位,比较分析了苏联传统社会主义、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理论与实践以及历史经验教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局视阈中分析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本质与特征以及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领域中的体现,阐述党的十八大部署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坚持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设计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以生态导向的现代化为目标统领,促进经济发展的生态化转型,建立健全生态政治制度,大力宣传生态文化,建设生态和谐社会。
展开
精彩书摘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及其中国实践研究》:
  以劳动实践为中介进行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过程,从自然界获取衣食往行等基本生活资料,从而打下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通过劳动生产实践的这种基本形式,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为以实践为中介的主客体关系。劳动过程是人、生产工具、劳动对象三要素相互结合和有机统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把自然作为“劳动的自然要素”或“劳动本身的要素”纳入劳动过程。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确立了劳动是人的本质的思想,并将劳动实践看作是人与自然之间发生关系的基本途径,认为人类通过劳动获得比动物界高明得多的智慧而成为自然界中最具有主体性、主动性的自然存在物。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评价了劳动在人类形成和发展进程中的巨大作用,也肯定了劳动作为人与自然关系“中介”的重要地位。
  首先,生产劳动的实践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界的基本社会行为。由于“人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就必然以自身的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外部自然界,从而实现人自身的自然与外部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使人的生命得以维持和延续”。因此,人类自身活动的最基本形式就是劳动实践,自然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人通过劳动实践改造自然,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关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说:“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
  其次,生产劳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最基本活动。马克思指出:“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评价了这种生产劳动的意义,指出这种生产劳动“哪怕只停顿一年”,人类的生存基础就会消失殆尽。正是在劳动实践的历史作用下,自然界始终处于自然进化向自然人化发展的过程之中。
  再次,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生产都是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生产。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人类历史活动的同时性角度阐述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生产新的需要、生产人本身三种社会生产的基础上,总结得出社会生产的第四个事实,即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生产,指出:“无论是通过劳动而生产自己的生命,还是通过生育而生产他人的生命,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含义在这里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不管这种共同活动是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方式和为了什么目的而进行的。由此可见,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由此可见,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在此,马克思恩格斯表达的思想核心就是社会生产是两种关系的生产,即自然关系的生产和社会关系的生产。
  最后,人类的劳动生产方式,是引起人与自然关系紧张或和谐的根本因素。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因此,自然主义的历史观,如德雷帕和其他一些自然科学家或多或少持有的这种历史观是片面的,它认为只是自然界作用于人,只是自然条件到处决定人的历史发展,它忘记了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日耳曼人移入时期的德意志的‘自然界’,现在剩下的已经微乎其微了。”他们还指出:“‘在现代社会里’,生命的这些合理的、自然的表现毕竟‘常常受到压抑’,并且‘通常只是因此而变坏,变为反常现象、畸形状态、利己主义、罪恶等等’。”马克思恩格斯在此表达出的思想就是人类丝毫不顾及自然的规律和自身对于自然认识的浅薄,受现实利益需要的驱动而置自然于被掠夺破坏的境地,而这种状况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大肆扩张的历史阶段尤为严重。
  ……
展开
目录
前言
一 研究的选题由来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主要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发展与理论体系
一 马克思恩格斯理论之中的生态文明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态的相关概念观点与理论
(二)马克思恩格斯具有生态文明思想日益成为学界共识
二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形成发展的背景与基础
(一)现实基础:资本主义的生态环境问题
(二)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三)认知基础: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
(四)观点启示:生态学的研究成果
三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发展历程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萌芽阶段
(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阶段
(三)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成熟阶段
(四)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化阶段
四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一)在历史发展维度上表现出前瞻性
(二)在篇幅结构上表现出整体性
(三)在思想内涵上表现出综合性
(四)在思想演变过程上表现出统一性
(五)在内容逻辑上表现出系统性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 人与自然和社会有机统一的生态文明要素论
(一)人、自然与社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因素
(二)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与生态和谐
(三)以劳动实践为中介的人与自然关系合理调节论
二 人与自然界物质变换的生态文明物质基础论
(一)劳动实践中的物质变换思想
(二)自然生产力和自然富源的思想
(三)自然资源循环利用的思想
(四)科学技术优化物质变换的思想
(五)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三 现实生态问题的社会制度批判论
(一)自然异化:资本主义生态问题的实质
(二)资本逻辑:生态危机的根源
(三)制度变革:规避生态危机的根本措施
(四)全球扩展:对资本主义生态问题的前景预测
四 人类主体性与自然优先性相协调的生态文明价值论
(一)人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价值主体地位
(二)自然界对于人类的优先存在性和本原地位
(三)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价值目标
五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理想与社会进步论
(一)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社会的人类历史趋势
(二)逐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进步状态

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价值与历史传承
一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理论品质
(一)思考问题的实践性
(二)哲学观的唯物辩证性
(三)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性
(四)与自然相对人的主体性
(五)生态文明发展的历史性
二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地位
(一)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的科学生态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解决现实生态问题的重要理论指南
(四)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理论启迪
(五)现实生态文明实践的根本指导思想
三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传承
(一)苏联传统社会主义生态理论与实践及其历史教训
(二)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与历史局限
(三)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环境理论和实践探索

第四章 中国生态问题与生态文明建设战略
第五章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