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心动魄捉毒蛇1983年夏季考察,我们科学考察队生物组一行六人,先从波密的古乡到加热萨,又从帕隆到冈郎,两次深入到雅鲁藏布江大峡弯内进行考察。来到古乡,杂乱无章的巨石从山谷一直堆积到帕隆藏布江边,历史上有名的古乡泥石流就发生在这里。由于当时泥石流堵塞江道,致使这段河流形成了一个湖湾,湖中被淹的树木,如今都变成了一根根木桩,从木桩所占的直径和宽度可知,当年这里曾经是一片原始森林。
去大峡谷内的加热萨必须从这里渡过帕隆藏布江。科学考察队员和当地民工共二十余人上了一只由两根直径一米多粗、十余米长、中间被凿空的大原木组成的简易木船,也可以说是两条并列的原始独木舟。
船刚划出不久就搁浅了,大家跳到冰冷的河水中去推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船推到深水处。当船划到水深有十几米的江心时,漩涡一个接着一个地卷过来,河中一根根木桩擦船而过,险情迭起。每个人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上了。在船工的努力下总算顺利渡过了帕隆藏布江。晚上就在山坡的原始密林中宿营。第二天一早就开始翻随拉山口,到了山顶,云雾弥漫,细雨濛濛,队员们浑身上下都湿透了。科学考察队员一路工作,忘却了时间,在通过一条巨大的山谷冰川之后,天色已晚,大家只好就地在一片沼泽草地上搭起了帐篷。从傍晚开始,大雨就一直下个不停。第三天考察队员们只好冒雨边工作边前进,到达雅鲁藏布江边的加热萨时,天气好转,阳光一下又非常灼人,但是大家还是感到高兴极了,一是因为身上的衣服可以很快烤干,二是因为这正是两栖、爬行动物出来活动的好时机。队员们抓紧时机,顶着烈日直下雅鲁藏布江谷底工作。这里丰富多彩的动植物使科学工作者着了迷。他们每天起早贪黑地采集真菌、锈菌、动物和植物的样品,晚上回来后,每每制作标本直到深夜。
当从帕隆藏布进入大峡弯顶端考察时,我们在沿路岩壁上看到众多体大肥壮的蛤蚧在晒太阳,据说这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沿路密密的草丛中蛇特别多,就连当地的民工也不愿意在前面走路。专门从事两栖、爬行动物研究的李胜全义不容辞地走在前面,这是要有勇气和献身精神的。他手里拿着一根竹竿“打草惊蛇”,但就在这处处危险的打打拨拨中,却得到了巨大的、意想不到的收获:在大峡谷拐弯顶端帕隆藏布江汇入大峡谷的扎曲,仅走了一百多米的一段距离,他竟捉到了五条蛇,其中有三条是毒蛇。蛇在这里分布密度之高为高原地区所罕见。我们亲眼见到,在江边的大树上缠绕着碗口粗的大蟒蛇,蛇身足足有丈余长。当我们走过时惊动了它。它从高处直摔入下面的江中,轰然作响,水花溅起老高,煞是吓人!大家到达大峡弯顶端一块较平坦的叫冈郎的台地上,正准备在山坡较缓处扎营住宿时,突然听到一声惊叫:“蛇!蛇!”原来从帐篷边上又爬过来一条蛇。小李闻声跑来,随手用钳子迅速将蛇提了起来装入布口袋里,干净利落。闻声赶来看热闹的当地老乡简直看呆了。这条蛇棕里带绿,长142厘米尾长27厘米),经鉴定它是我国首次发现的锦蛇属的一个新品种,于是将之定名为南迦巴瓦峰锦蛇简称南峰锦蛇)。这条蛇的标本现在存放在四川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的标本馆里。这种蛇原来只见于南亚的拉达克、克什米尔到锡金及阿萨姆等地,现在竟在南迦巴瓦峰北坡地区发现,我们推测,它们也是随着水汽通道进来的吧!这是一种新的地理分布,对于这里自然环境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国西藏到底有没有眼镜王蛇?这是学术界长期争论而不得解决的问题。1983年7月底,我们南迦巴瓦峰登山科学考察队生物组在考察中,经过一番惊险的搏斗,终于揭开了这个谜底。
7月24日,考察队来到大峡弯下游墨脱县的希让村,位于峡谷坡上的希让村是个有百把人的门巴族村庄,海拔900多米。这里已是一派亚热带风光,棕榈、竹林、蕉园使人感到已置身在亚热带地区。经过几天的考察,生物组在这里捕获到当地作为药用的蛇蜥和有趣的小树蛙,但一直没有见到过眼镜王蛇。在即将离开希让的那天,全村的门巴人都赶来送行。这时,一位门巴老乡气喘吁吁地跑来说:“大的补西纳门巴语蛇的意思)有!”小李一听有蛇就来了劲,迫不及待地问:“在哪里?”这位老乡的汉语讲得不好,他连比画带“呜啦”怎么也表达不清楚,于是连忙找来翻译。原来昨天他在森林里发现一条碗口粗的大蛇,把他吓得一夜也没有睡着。我们请他带路去抓蛇,他连连摇头:“不去,不去。太可怕了!”门巴人把蛇一类的爬行动物视为神物,认为被它咬伤了就是神对自己的惩罚,他怕被咬着,所以不去。经我们再三讲明科学道理,他才勉强同意带我们去捉蛇。我们沿着一条山路往坡下走去,不一会儿,就走进了挨着雅鲁藏布江的森林。这里已根本没有路了,藤蔓交织,荆藤乱舞,枯枝烂叶没脚,带路的老乡用砍刀开路,我们顾不上蚂蟥的叮咬和坡路的陡滑,几乎是连滚带爬地急行着,当我们快到江边时,老乡突然停住脚,用颤抖的声音对我们说:快到了。顿时,气氛开始紧张起来了。我们放慢脚步,警惕地又走了5分钟的光景,老乡低声对我们说:“就是这个地方了。”我们在草丛中搜寻着。这时老乡突然神情紧张地向后退去。我们的目光在光线微弱的树林底下搜索,呀!真的是一条大蛇,它在一个圆圆的草堆上黑乎乎地盘踞着呢!我们迅疾审视四周,发现蛇待的地方很难靠近,它刚好盘在约70厘米宽的一个小平台上,平台外侧是陡崖。这里易守难攻,要想抓它还很不容易呢。开始小李以为是条小蟒蛇,准备直接上去抓,刚走几步,转念一想:这样太冒失了,万一不是小蟒蛇不就麻烦了吗?还是应该先侦察一下这家伙是什么蛇。于是他后退几步,连投几块小石子过去,结果蛇硬是一动也不动。于是小李叫老乡就近砍了一根两米长的树杈。
他拿着树杈爬到陡崖上,想先把蛇头卡住,再下手擒拿,可是还没等树杈靠近它的脖子,但见蛇的脖子鼓扁起来,蛇头扬起一尺多高,摆出了向人进攻的姿态,小李不禁惊叫了一声,原来这是一条真正的眼镜王蛇。于是他急忙叫搞动物研究的同伴杨大伟开枪。就在眼镜王蛇扑向小李的一刹那,已做好准备的小杨开枪了。大蛇受伤了,但没有被打死,它愤怒地扬起脖子,不断喷射出毒液,还挣扎着向我们作第二次进攻,小李不再犹豫,迅速地将树杈朝蛇的脖子叉去,慌忙中第一下竟没有卡住蛇头,小李同时高叫身边的老乡帮助压住树杈,但老乡吓得躲在小李身后,不敢去拿树杈。急得小李一个劲大叫:“不要害怕,压住蛇,压住!”这时,老乡才用发抖的手按住树杈。小李刚要伸手去捉蛇的颈部,不想老乡却吓得把树杈一扔,撒腿往后就跑,眼镜王蛇从树杈中解脱出来了,又扬起了头。正在这紧要关头,小李不顾一切地一个箭步冲了上去,用手死死地卡住蛇脖子的“七寸”,一下子,眼镜王蛇就将小李缠住了,身子乱甩,甩得小李身体直晃,眼看就要摔倒了。这时小杨也不顾一切地抢上去和小李一起按住蛇头,相持了足有五六分钟,这个凶猛的家伙才被装进布袋里。此时小李和小杨两人都已是一身大汗,满身还带着一股腥臭味。眼镜王蛇被捕获后,小李用钳子小心翼翼地把草堆翻开一看,草下面竟全是和鸡蛋一般大小、白白的蛇卵,分几层叠在草窝里。
原来这是一条正在孵卵的眼镜王蛇,难怪它不愿意离窝逃跑。小李惊喜地把蛇卵捡起来,数了数,共有25枚,有的都快要孵出来小蛇了。小李用布袋把蛇卵全部装好,又仔细观察了一下周围的环境,做记录、照相,忙乎了好一阵后才带着满足的心情返回了,为此他们在希让村又多待了一天。
回宿营地后,经详细鉴定,这条毒蛇确系眼镜蛇科的眼镜王蛇,2米多长,4千克重。这种蛇是毒蛇中最大、最凶猛的一种,有主动进攻的习性。它主要分布于亚洲南部,我国广东、广西、云南、福建都有它的踪迹,但在西藏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中还是第一次发现它。这个发现一方面澄清了学术界长期的争议,另外对研究大峡弯地区的地理生物气候及动物分布也有重要意义,一项西藏新纪录诞生了!考察回来,我们专门拜访了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室主任赵尔宓教授,他是这方面的权威人士。赵教授告诉我们说:西藏墨脱地区有无眼镜王蛇,一直是个疑案。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我边防部队曾在墨脱希让以下印占区的一个军事医院内缴获一条眼镜王蛇的标本,但也不敢肯定是否就是当地产的。这次科学考察队捕到了眼镜王蛇,此案就清楚无疑了,而且尤其可贵的是这是一条营巢正在孵卵的眼镜王蛇。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