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上海吃货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9610501
  • 作      者:
    沈嘉禄著
  • 出 版 社 :
    文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海派文化典藏:上海吃货》是作者沈嘉禄通过对近现代上海饮食文化现象的梳理,揭示饮食风俗、饮食习惯、家庭及公共饮食方式、饮食业的发展等因素对上海市民精神与物质生活的双重影响。同时通过一系列吃货的故事反映上海市民在物质短缺时代争取生活品质的智慧,在当下物质极大丰富后对饮食生活的多元追求。
展开
作者简介
    沈嘉禄,男,上海人,祖籍绍兴。《新民周刊》主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出版长篇小说及集子多种,涉及饮食文化的随笔集有《徘徊酒缸边》、《消灭美食家》、《美女鸭头颈》、《上海老味道》。
展开
内容介绍
  《海派文化典藏:上海吃货》是作者沈嘉禄通过解剖一只麻雀来展开海派菜的形成,西菜在上海登陆等历史。作者喜欢讲故事的方式,写到一百多年前就流行于上海的西莱,在今天的品种之多,风味之杂,大概是一般读者所不敢相信的。《海派文化典藏:上海吃货》与一般饮食文化著作不同的地方,作者着意对上海人的吃相进行点评。还通过食物的媒介,写出人与人的关系。作者研究饮食文化,就是为了更全面、更感性地研究社会。
展开
精彩书摘
  徽菜是随着徽商进入上海而兴盛的一个帮派,徽菜馆最早在鸦片战争前就落户上海了。旧时的徽菜馆大多开设在南市、闸北一带,后来逐渐遍布全市,著名的有老醉白园、复兴园、三星园、宴宾楼、民华楼等。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没吃过徽菜的人简直不能算成功人士。直到二十年前,闹市中心还有大富贵和逍遥楼南北呼应,前者前身就是创建于清光绪七年的徽州丹凤楼。如今,逍遥楼已经不知到何处逍遥去了,大富贵还在,但底楼卖熟菜点心的生意相当不错,徽菜则越来越萎缩了。要是在别的饭店看到李鸿章杂碎、葡萄鱼(一道用十几只青鱼眼球做的菜)、三虾豆腐、沙地鲫鱼这类徽帮菜,别管味道是否正宗,赶陕点来尝尝,这已经属于餐桌上的文物了。
  豫菜也是较古老的一个菜系,创始于清末民初的梁园致美楼是上海唯一的豫菜馆,当年鲁迅曾“慕名而至”,在这里招待过客人,并在那天的日记里也记上一笔。20世纪90年代初,这家名店因为网点调整而退出历史舞台了。曾经得到老佛爷赏识的黄河鲤鱼焙面成了广陵散,曾烙下北宋都城宫廷菜、官府菜、寺庵菜印记的开封桶子鸡、托烧豆腐、扒猴头、铁锅蛋、陈煮鱼等数十道名菜,今天的小青年就再也吃不到了。
  那么湘菜总应该借一点圣者之光大行于市吧。湘菜进入上海不晚、于20世纪20年代,坐落于西藏南路上的岳阳楼是一家标志性的湘菜馆,以油重色浓、酸辣焦麻的风味征服了上海食客,而且在十多年前也挖掘出几款如东安子鸡、腊味合蒸、红白肚尖等传统湘菜,并在广告上写明是老人家身前特别爱吃的菜,希望吸引客食。但这也不能挽狂澜于既倒,才两三年吧,饭店迫于形势,在店门口立起了“狗肉滚三滚,神仙立不稳”的广告,卖起了狗肉火锅。再后来呢?西藏中路拓宽,原址为上海音乐厅移建工程所占,岳阳楼就拆了,也没见它在别处冒出来。当然啦,如今上海滩上湘菜馆又开出了不少,但风味如何就难说啦,哪一家都在卖号称最最正宗的毛家红烧肉。
  福建中路上曾经有过一家名字很典雅的饭店一一知味馆,这是以杭州菜为招徕的饭店,尤以炸响铃、龙井虾仁、东坡肉、西湖醋鱼让人食指大动,而现在“知味停车、闻香下马”的性情中人少了,这家饭店也无可奈何花落去,先是改营别的帮派,店名改作莫名其妙的“东方明珠”,经营仍无起色,后来这块招牌移至别家,开到长寿路上一幢商务楼上去了。
  闽菜也是我国八大菜系之一,它最早形成于闽侯县,随后在福州、闽西、闽南形成三个流派。差不多也在20年代进入沪埠,这与福建商人在十里洋场拳打脚踢是分不开的。旧时在上海有不少闽菜馆,建国后只剩下南京西路上的闽江饭店,供应的闽菜分两类,一是正宗的闽菜,包括佛跳墙、七星鱼丸、乌柳居、白雪鸡、闽生果等。另一种是适应上海人口味的改良闽菜,有南煎猪肝、生煎肉片、软溜草、清鱼翅、八珍鸭舌等。闽菜用红糟,独具一格。但不久闽江饭店也改弦更张,要吃佛跳墙和炒西施舌大约只能学一学做黄粱美梦的南柯先生了。
  本帮饭店早巳退守老城厢一隅,虾子大乌参售价不菲,糟钵头里的内容似乎没有变,但真想吃一次得看你运气好不好。后来“发明”了糟八珍,用鲜贝、海参、鲍鱼之类的东西代替下里巴人爱吃的猪下水,似乎还过得去。串糟腌鲜没有了,青鱼秃肺也难得一见了,连过去引车卖浆者流吃的肉丝黄豆汤也没有了,用“隔夜小火”熬一锅没有多少利润的黄豆汤实在不合算。
  最最不堪回首的是老正兴,最早的一家创建于清同治年间,以锡帮菜迎合上海人的口味,以“赤膊台子毛竹筷,浓油赤酱重油水”为特色。厨师善制河鲜,青鱼下巴甩水、炒蟹黄油、红烧圈子、生煸草头都是令人唇齿留香的名菜。令人感到温暖动人的是老正兴真诚关照着下里巴人,是民间情怀最浓的饭店,栉风沐雨的跑街先生、拉黄包车的车夫、吃粉笔灰的教师匠、报馆里的小编辑、南货店里的伙计都是它的熟客。也因为老正兴的菜价廉物美,经营到二三十年代,生意愈加红火,以至于一时间冒出一百二十多家老正兴,有大上海老正兴、源记老正兴、无锡老正兴,还有以门牌号命名的七二三老正兴,弄得顾客摸不清方向。原创老正兴在此情况下不得不挂上一块匾。声明“首起同治,别无分出”。直到50年代,周恩来总理到上海山东路上最最正宗的老正兴吃饭,也顺便问起哪家是最老的老正兴。今天,老正兴在本市只剩两家了,一家在山东路,另一家在闵行。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浓油赤酱,所来何处
本帮菜是如何打造的
象牙筷所指何处
山外青山楼外楼
“海派”这包胡椒粉
贴心贴肺的私房菜
别饶风味吃大菜
日本料理,咸淡如何

第二章 小吃或许是一种心理按摩
小吃的今生前世
城隍庙小吃,甜蜜生活的点缀
黄楚九和生煎馒头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食
吃什么都有个理由

第三章 那杯清咖有点微苦
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
票证时代的饮食生活
风干的鸡鸭,风干的故事
茁壮成长的豆芽
大隐于市的酸梅汤
失眠时,我听到了牛奶瓶的碰撞
想当年,急死人的年夜饭
“金中”的那一缕咖啡香

第四章 石库门的家常风味
甜食
糯米团家族
一只螺蛳逼死英雄汉
鱼从头吃起
狮子头拣软的吃
草头摊粞和金花菜
江南鲜笋趁鲥鱼
毛蚶祭

第五章 餐桌上的表情很重要
一次事先张扬的打包
刀俎间的动物
餐桌边的血崇拜
千万不要和女人同桌
以怀旧的名义纵欲

第六章 挑食是他们的权利和福分
沙沙冰沙
夹饼
沸腾的鱼
面在鱼不在
快跟韩国人抢豆浆喝
拼死吃河豚鱼
厨房的三重境界
给美食侦探吃什么

第七章 在潮流的灯光下
在星光下品味松露
假面酒会
情人节 晚宴
等出来的美味

第八章 恋恋迷迭香
印度飞饼的游戏精神
将咖喱涂在蕉叶上
拉丁热舞在华灯下
像足球一样美妙
亲王的味道,格格的吃法
别了,乐美颂
吃遍法国三星餐厅的上海小姐
以侦探的名义进餐

第九章 写在菜单边上
一部法律管住了啤酒的泡沫
一块红烧肉的成本
讨伐小龙虾
虾爬子的华丽转身
当面条烫了头发
给生活多一点滋味

第十章 明天我们怎么吃
中国人,可以不吃野味吗
山德士上校穿唐装
你要放屁不放屁
人造美食
大长今给我们的启示
如果伯纳德在中国
留一只座位给文化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