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计算机地图制图原理与应用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401786
  • 作      者:
    王红,李霖主编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计算机地图制图原理与应用》是编者在总结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础上编写而成。《计算机地图制图原理与应用》从地图制图的发展历程人手,围绕地图制图的基本流程,介绍计算机地图制图的发展过程、系统构成和相关科学技术,论述计算机地图制图中所涉及的相关理论,主要包括地图色彩、地图符号、地图数据处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及空间信息可视化技术。
  《计算机地图制图原理与应用》强调科学性、实用性和易读性相结合,可作为高等学校测绘、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与计算机地图制图相关的专业人员的参考书。
展开
精彩书摘
  3)明度对比与图面的节奏感
  地图作品与其他艺术作品一样,必须要有一定的节奏感,才具有艺术感染力。明度对比在表现地图节奏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例如,等值线加分层设色是利用色彩的明度变化来表示专题内容的,具有渐变的节奏感;居民点或其他间隔分布的地物散布于整个图面,使图面产生了明暗变化的节奏感。
  有意识地强化地图图面节奏,可以改善地图的视觉效果。例如,居民点符号的色彩在很多图上用深色表示,散布于图中,以增强节奏感。以一些小比例尺的交通图上各种等级的居民点设计为例,图上各种等级的居民点密度很大,交错在一起,若不利用明度对比手法来拉开层次会使人感到很乱,没有重点与层次,也体现不出美感。若把居民点按“省一省辖市一县城一其他居民点”这几个层次用明度对比拉开层次,不仅突出了重点,明确了层次,也使地图具有多样统一之美。
  若全用浅色便会缺乏节奏感。这些点状符号出现的频率还能反映出节奏的快慢,善于用色者便可利用它来强化地图的美感。例如,等值线加分层设色,用色彩的明度变化来表现地图内容,这种表示方法便带来了渐变的节奏感。但是,如果过多地变化色相,以及相邻色块明度对比太大或太小,都会影响节奏的表现。比较理想的做法是,以明度变化为主,并保持比较均匀的、适度的变化梯度。目前一些图中存在这样的问题:其一,明度对比不足,表现为最深与最浅色的对比和相邻色明度对比不足,节奏感较差;其二,明度变化不够均匀,有时出现明度的突变;其三,有的图色相变化过于突然,渐变连续感较差。
  总之,用明度对比来表现地图的层次,很容易产生层次感。应当将地图要素的色彩组织到两三个明度层面上,使图中主题要素与一般要素之间既有差别又相互映衬,重点突出,秩序井然。
  4)明度对比与图面的空间感
  地图中一旦有了明度对比,就能产生一定的空间感。在白色或浅色底上,深色的前进感与浅色的后退感使地图产生了深度空间。表示地形起伏的分层设色法就是运用了色彩的这种视觉规律,地势越高,色彩越深。为了让这种空间感更强,就要求有足够的明度对比,并且要尽量避免色相上的太多变化。有不少地图最深与最浅的色彩之间明度对比不足,立体感不够强。有些人喜欢用红棕色,其实不如用暗棕色,因为后者最深时能达到足够的黑度,而且色调素雅,有利于体现明度变化。
  空间感不仅仅限于分层设色图,其他图种只要有一定的明度对比也会产生空间感,使平面的地图有了深度空间,增添了地图的美感。
  5)明度对比与图面的多样统一美
  多样统一是形式美法则的高级形式,地图作品应当体现这一法则。多样统一要求图面符号在形式上既要有差异性,又要统一,使得同中有异,异中求同,形成高度的形式美。多样统一,一般表现为对比与调和这两种基本形态。对比的因素有很多种,运用明度对比能造成图面色彩浓淡、虚实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单调感,实现了形式因素的多样化。如果只强调对比而忽视了调和,可能会使图面显得呆板、生硬,过分调和又会变得平淡无味。因此,在处理地图要素的明度关系时,要符合多样统一法则,这样设计出来的地图就会很美观。
  综上所述,正确处理好色彩的明度对比在地图设计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违背了明度对比构成规律,不仅反映不出地图的主题,还会影响图面的清晰感、节奏感、空间感、层次感。色彩和明度又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如果地图设计者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对提高地图装饰效果将会产生积极影响。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基础知识
第1章 绪论
1.1 计算机地图制图概述
1.1.1 计算机地图制图的概念
1.1.2 计算机地图制图的特点
1.2 计算机地图制图的发展
1.2.1 国际发展
1.2.2 国内发展
1.3 计算机地图制图的构成
1.3.1 硬件
1.3.2 软件
1.3.3 制图数据
1.3.4 制图人员
1.4 计算机地图制图的基本过程
1.4.1 数据获取
1.4.2 数据处理
1.4.3 数据输出
1.5 计算机地图制图相关的科学技术
1.5.1 与计算机地图制图相关的学科
1.5.2 计算机地图制图与相关科学技术
第2章 图像视觉的心理学与生理学基础
2.1 视觉和视觉感受性
2.1.1 视觉刺激的性质
2.1.2 视觉感受器
2.1.3 视觉特征
2.1.4 视觉感受性及其评量
2.2 视觉敏锐度
2.2.1 察觉
2.2.2 认知
2.2.3 解像力
2.2.4 调制传递
2.2.5 定位
2.3 影响视觉感受性的因素
2.3.1 视觉感受的基本过程
2.3.2 影响视觉感受的因素
2.4 视知觉的特性和视觉图像组织规律
2.4.1 感觉和知觉
2.4.2 视知觉的特性
2.4.3 图像组织的格式塔原则
2.5 与图像视觉有关的其他心理现象
2.5.1 注意
2.5.2 联想
2.5.3 想象

第二篇 地图的色彩
第3章 色彩基础
3.1 色彩的物理学理论
3.1.1 光与色
3.1.2 光源与光源色
3.1.3 色彩的分类
3.1.4 色彩的三属性
3.1.5 色立体
3.1.6 色彩的混合
3.2 色彩的心理效应
3.2.1 色彩的情感
3.2.2 色彩的象征性
3.3 色彩的应用
3.3.1 色彩的对比
3.3.2 色彩的调和
3.3.3 配色的类型
第4章 地图色彩
4.1 地图色彩设计
4.1.1 地图上色彩的作用
……
第三篇 地图数据处理
第四篇 地图的符号
第五篇 空间信息的可视化表达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