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国学开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644820
  • 作      者:
    范曾著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国学开讲》(典藏礼盒装)震撼上市。中信出版社年度巨献,超值典藏礼盒装。最具文化、艺术收藏价值的礼品!
礼盒装包括:
1、《国学开讲》精品图书一部(放图书的立体封面)
——范曾的100堂国学课 重新解读中国智慧
2、独家收录百集《国学开讲》视频精华,大量内容首次发布,具有极高收藏价值。上万分钟素材精心剪辑,未曾面世珍贵视频资料首次公开
3、收藏证书一张,烫金工艺,范曾签章
4、二十二张范曾亲选画作集锦,其中《赵云像》、《戴高乐像》两张画作被习近平总书记当做国礼分别赠送给韩国总统朴槿惠及法国戴高乐基金会。国礼级艺术珍品限量尊享,可作为仿真画收藏或装裱悬挂。
5、全国限量发售,特殊渠道定制
6、高档纯手工礼盒,依照古法装裱,低调雅致,馈赠佳品;

展开
作者简介
     范曾,1938年生于江苏南通,中国书画大师、著名国学家、诗人。现为北京大学讲席教授、中国画法研究院院长,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名誉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终身研究员,南开大学终身教授、南开大学文学院、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南通大学终身教授,盘山书院山长。2008年获法兰西公民之星金质勋章。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任命为“多元文化特别顾问”。2010年9月,法国总统萨科齐向范曾先生授予“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2011年获“中华艺文?终身成就奖”。 范曾先生出身于中国450年延绵不断十三代诗人的著名文化世家。他于文史哲诸领域博古通今、通邮中西,提倡“回归古典、回归自然”,身体力行“以诗为魂、以书为骨”的美学原则,对中国画的发展厥功至钜,开创了“新古典主义”艺术的先河。他的文史哲著述中,所透露的人文关怀为国内外学界所共称,而其文章之雄奇优美,多次被誉为海内之首选。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化特别顾问,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回归古典、回归自然”、“趋近自然”、“根本善”的专题报告。1984年,日本冈山县建立“范曾美术馆”,为中国于世界唯一享此殊荣者。1986年,范曾先生捐建南开大学东方艺术大楼。范曾先生宅心仁厚,慈爱博施,被命名为“中国十大慈善家之一”。 范曾先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著有《大丈夫之词》《范曾诗稿》《庄子显灵记》《范曾简墨》《尊贤画集—范曾与八大山人神会》《范曾诗文集》《范曾韵语》《范曾散文三十三篇》《老庄心解》《论文学》《趋近自然》《范曾海外散文三十三篇》等约150部,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119部。 范曾先生有二十四字自评:痴于绘画,能书;偶为辞章,颇抒己怀;好读书史,略通古今之变。
展开
内容介绍
     今日之中国,正处于几千年未有的大变局中,人们向传统文明寻找智慧的渴望,从未像今天这样强烈。为此,范曾先生暂放下手中的画笔,用他独有的方式带领大家走进生动有趣的同学课堂,让历史的智慧,复活在现代人的生活难题中。
     在众生内心喧浮躁的今天,《国学开讲》无疑是亘古不息、不舍昼夜的精神源泉,是传统文明在当下的激荡回响,是范曾先生在不逾矩之年,自由挥洒的一部难得之作。
     《国学开讲》贯穿儒、释、道、艺四大门类,深入浅出地讲述了范曾先生对国学和艺术的体悟,以儒做人、以释见性、以道明德、以艺修身。在本书中,他还将指点我们学习国学的方便法门;在中西文化对比下把握国学精髓。并将国学智慧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范曾,中国当代最负盛名的学者、书画家、诗人,他潜心研究国学经典,其诗书画作品是吸收了儒家、释家和道家的精华后的集大成之作,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望者。古稀之年,范曾希望将一生之所学欲与世人分享,以一已之余力弘扬和推广中国文化。
展开
精彩书摘
     在有些人看来,国学就像万金油,什么问题都能解决,尤其是有些人把国学研究成了办公室的政治等,这貌似是国学的一种与时俱进,其实只是过度的发挥。
     国学里也的确有兵书,也有阴阳家。老子哲学本身也包含了一种辩证的思维,譬如讲: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他看到事物发展到极端的时候,会朝着相反的方向走,你想叫它向相反的方向走,让它到一个顶点,这在兵学上会有用处。有的人认为,学了国学就什么都会了。中国古代也有这样的人,譬如俞樾,他认为西方的力学、重力学,都是从墨子书上学来的。其实估计当时西方人来不了,学不了这个。不是讲有了国学,就万物皆备于我了,我想,国学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是解决人的心灵问题,它不会帮助你解决一个具体的技术问题。所以,把它搞成办公室的权术政治,实际上是把它变成了伎俩化。就看你用得妥不妥,如果用得妥,未尝不是一种策略,用得不妥就是阴谋。
     有一种观念想当然地认为,我们形而上的儒释道的国学,主宰形而下的西方的科技,造福了人类。如此一来,我们似乎有一种民族自豪感,觉得东方文化优于西方文化。我想无论怎么讲,国学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使人类的心灵达到一个至善之境。这也就是我写过的一篇文章《一词圣典:至善》,就是写王阳明和笛卡尔。中国十六世纪出现了王阳明,他是明代伟大的心学家,他和十七世纪法国的一个大哲学家笛卡尔用的方法是完全不一样的。笛卡尔是一个数学家和生理学家,他一生非常勤恳地做着去伪存真的工作,他最终极的目标,是为了达到自己纯粹的信念。他认为这个纯粹的信念是与生俱来的,仅仅是人们没有发现它。王阳明在他的心学体系里,也同样有类似的形而上的论述,他讲我们的至善是与生俱来的东西,正如孟子所讲的,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问题就是你没有发现它,才会走上歧途。一旦你发现它,你会感到,原来我自己本身也是具有的。所以在王阳明的眼中,他认为看到满街的人都是圣人,那么满街的人,看到王阳明也是圣人。这说明什么呢?说明王阳明对内在的善充满自信。而我们学国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把人们心灵内在的善充分地调动出来。所以,不是中国的东方文化要凌驾于西方的科学技术之上,而是东方文化要发掘东西方,乃至于我们全人类内心的善。这样才不至于让民族自尊心泛滥为狭隘的民族主义。
     中国就是个诗的国家,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中国人这么爱诗歌,出现这么多的诗人,因此我们想学国学的第一点是,它是诗意的。
     第二点,它是为己的。为己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一个人,他如果自己在学习的时候,首先就心有旁骛,就想到我学这个就能得到什么,老这样想,这是什么?是为人之学。你在想到别人怎么看你,你想做什么事,这都叫为人,不是为己。我今年七十二岁了,我五十多年来,朝斯夕斯、念兹在兹于中国的学问,可是这里有个条件,我想到为己,而不是想到为人。如果学国学是为了画画能让别人看着更漂亮,就是为人之学了,我学国学是为己之学,到底这个为己之学,怎么在我的画笔上体现?它乃是不期然而然的,不可以年月计的,也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它就流露出来。这个我很难讲得非常具体。譬如我今天决心把《论语》再看一遍,我第二天画又有所进展,这个做不到。比如说就是某一幅画中,其实体会的是那种意境和国学的关系。中国的学问是启智性的,它把你的智慧启发出来,但不一定告诉你一个数学的公式,或者推演出一个什么原理。如果你的国学非常好的话,你很容易理解一些西方的学问;如果你的国学不行的话,连学普通的代数,你都学不好。我记得我小时候学代数,最后要求证“A与B孰大”,有同学写“A熟大”,“孰”字底下加了四个点,那个数学老师非常有趣,他说:“是不是东西煮熟了就变大了?” 有人讲,我们现在提为人民服务,你怎么为己呀?这个理解完全错误了。为己之学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内心,提高自己的学识,提高自己辨别事物的能力,然后你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之学的终极目标是利他,而这个利他,是儒家最重要的思想。儒家最反对的就是自私自利。为什么孟子在书里批判杨朱之学,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他说这个简直是太自私了,这和孔子的为己之学,是完全相矛盾的。
     第三点,它还是一个至善之学。这个至善,《大学》里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达到一个终极的目标,是至善。这个“明德”是什么?是宇宙本体。对一切的德性,它是非常之了然的,对宇宙的本体是无所不知的。“明明德”就是我们要明白这个大道。“在亲民”还是“在新民”,这个在历史上争论了几百年。我认为是“在新民”,是要能够振庸拔俗,要能够使气象更新,要能够除旧布新。“在亲民”就有点儿自居高位,而对别人亲,这个不是《大学》的本意。“在止于至善”,你明明德了,新民,你也在其中,你最后要达到一个终极目标,就是至善。你要知道人类从猿到人,经过了一千万年,人类是不是在心灵上进步了?我想这个东西很难讲,因为人可能是一个非常善的存在,也可能是一个非常恶的存在。善的存在,你就是能够保持住至善之学,可是他凶恶起来,比兽还恶。泰戈尔讲,人如兽时,比兽还恶。
     譬如审美,我们每个人都有审美能力,这是上天所赋予的。这个审美的能力怎么来的?一定是符合宇宙的大规律的。一切不符合宇宙大规律的,它不会进入人类的意识。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一个良知、良能的这样一个领域,而这个良知、良能的领域,一定是来自宇宙本体,至善存于你们内心。
     中国的学问还是一个中和之学。什么叫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国人从道光年间到今天一百七十年,受尽世界列强的欺凌,我们可以说是痛定思痛。本来中国这个民族没有侵略别人的意图,她是个诗意的国度,是个追求至善的国度,没有任何去掠夺的想法,却受尽了欺凌。可是今天的中国人,并没有以怨报怨。但如果今天有什么超级大国,或者借着超级大国的淫威,而对中国搞些肮脏龌龊的行为,当然是为我们所不能容忍的,我们也会发脾气,发而必中节,发了以后,有理有节,恰到好处。P45-48
展开
目录
引子  国学的当下意义

第一讲  国学入门
第一课  学习国学的方便法门
读经:知其篇目,记其章句
读史:从熟悉的故事开始
学国学,从爱文学开始
国学的经典
国学的方便法门非宗教的方便
第二课  国学的分类方法
任继愈先生论学术的几个源头
庄子的分类方法
儒家和法家没有绝对的界限
认为国学阻碍了中国现代化是一个误会
第三课  国学的本质是至善之学
国学的精髓是解决人的心灵问题
国学的发展和家族传承的关系
中国人的文化包容性
第四课  汉字之美
中国的诗词与文字
中国的文字给人一个无穷极的美奂境界
第二讲  儒家:修齐治平——中国人的尘世修行路
第五课  《易经》:群经之首
《易经》的结构和影响
《易经》的要义——阴与阳
太极图
《易经》的实质是本体问题
《易经》的中和智慧
学习《易经》从心开始
《易经》教会我们面对人生困境的态度
《易经》是驾驭人生的智慧
《易经》与现代科技的关系
第六课  孔子:一位伟大的往哲
孔子的生平
孔子的自我进取之路
学习孔子是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回归
孔子讲道是把人格自然化
为己之学强调个体的修为
仁爱就在身边
孔子给领导者的建议
孔子的育人标准
君子与小人
君子的操守
我们今天需要更加重视心灵问题
孝道面面观
国学教育
《孔子大典祭文》
第七课  孟子:提倡仁政的王者师
孔子与孟子的不同
孟子的性善并不否认人的复杂性
王者师的天真梦想
孟子的集义养气
孔仁孟义二而一
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
孟子是儒家之集大成者
孟子的仁义礼智之思
孟子谈利、美与心性之乐
孟子思想的精髓
第八课  《大学》:中国人的红尘悟道之路
大学中学小学之辨
止于至善不是停滞不前
明明德——发现本真之德性
义利统一治天下
第九课  《中庸》:天道,人道,中和之道
宇宙天道是中和
殊途同归
至诚之境
第三讲  道家:无为而治——回归自然的生命境界
第十课  道家管锥
道教和道家是两回事
道家的非逻辑的玄学感悟
对本体最高明的讲法
老子与庄子的不同
第十一课  老子:道家的众妙之门
老子像条龙
无中生有:老子的宇宙观
老子的无为是为了无不为
老子从天道悟人道
《道德经》主旨:阴柔地进取
老子哲学观:超越美丑善恶的和谐
柔弱胜刚强与大器晚成
第十二课  庄子:无所待的逍遥神游
天机不可泄露
彻底无为和绝对的心灵自由
中国的文艺之神
洗尽铅华的本真之美
超脱于生死的逍遥
心灵的情态自由
无差别之境界:环中
万物齐一,相互依存
绝圣弃智,顺应自然
自然的存在不待矫饰
无用是最大的用
庄子思想是东方乌托邦
庄子斥儒
庄子推崇艺术的自然美
庄子的方法论
第四讲  佛家:解脱自在——对治根本烦恼的大智慧
第十三课  佛教源流
释迦牟尼的身世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佛教的主要教派
佛教和中国文化的联系
第十四课  佛教的空性智慧
佛教世界观:诸法空相
佛教是关乎心灵的东西
心无挂碍,才能放下
忏悔对治贪嗔痴
第十五课  《心经》:色空不二观自在
心经是佛教经典的核心概括
看破,放下,自在,是佛陀一生三境界
观自在菩萨
无的大智慧
第十六课  《坛经》:明心见性,顿悟成佛
慧能的传奇故事
善知识的般若智
坛经的特色:深入浅出
心无分别自见佛
天堂地狱一念间
心外无佛
南顿北渐都是禅
执象和不执象
第十七课  《妙法莲花经》:成佛之路的微妙法门
法华经是一部玄妙的佛经
佛法名相
此经的方便法门
随其本心而方便说
法华经为第一无上法
第五讲  艺术:书画——在多彩的领域感悟国学
第十九课  书法:一字一生命
书法的历史
书法欣赏之道
书法理论
第二十课  绘画:自然形成的审美
中国画之美
西方绘画赏析
中西绘画评论
中西绘画比较
结语
附录:《国学开讲》背后事——答主持人王利芬提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