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重大气象水文灾害风险格局与防范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402332
  • 作      者:
    吴绍洪,潘韬,杨勤业等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重大气象水文灾害风险格局与防范》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战略研究系列报告之一。针对近年来我国在气候变化背景下频率与强度不断增加的气象水文灾害及其风险,基于大量文献资料与统计数据,在地理信息技术与模型支撑下,全面分析了中国气象水文灾害风险孕灾环境及形成因素,比较系统地揭示了过去几十年里中国气象水文灾害的时空格局和发生机制。通过气候情景模拟与分析,以风险管理理论为基础,评估了未来百年的中国主要气象水文灾害的风险特征,同时提出相关的风险防范建议。
  《中国重大气象水文灾害风险格局与防范》可供地理科学、灾害科学、全球变化、风险管理、生态、农业、气象等领域的政府公务人员、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的师生等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2.洪涝
  洪涝,包括因大量降雨或融雪(冰)、凌汛、风暴潮和堤坝溃决等原因所引起的江河湖海泛滥,因暴雨所引发的山洪,以及在某一时段内因各种原因所造成的土地渍涝。其中,前二者又合称为洪水。在目前的灾害研究中多以降水偏多程度为主要指标对洪涝进行统计。
  洪涝发生的时间与中国东部季风的雨带进退密切相关。受东亚季风的影响,中国每年的4月至5月上旬,雨带中心位于27。N附近的江南地区;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雨带中心向南退至华南,在华南地区形成主汛期(即洪涝多发期);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雨带因副高北上而北跳至长江流域,形成长江流域的梅雨和主汛期;7月中旬至8月,华北东北和华南地区通常出现两条雨带,华北…东北因而进入主汛期;9月后,中国东部雨带迅速南撤,雨量明显减小,全国的汛期宣告结束。
  与中国东部雨带进退时间相对应,东南沿海地区的洪涝集中在5~9月,江南地区的洪涝集中发生在5~7月,部分地区甚至提前至4月,北亚热带地区洪涝多集中在6~8月,华北东北地区为7~8月,其中部分地区则为6~8月(程纯枢,1991)。
  另外,除了雨带进退的影响外,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还常受西太平洋热带气旋带来的暴雨影响而发生大水,其洪水的强度甚至大于汛期的洪水强度。有时,甚至波及中国的北方地区。1963年发生在海河流域南部以及1975年发生在河南省南部的两次特大洪灾就是该情形的例证。
  从全国50年(1950~2000年)的洪涝时间变化看,20世纪50年代前中期、60年代前期、70年中期、80年代中期及90年代是中国洪涝灾害的多发时期。其中,尤以50年代前中期和90年代最为严重。20世纪50年代,洪涝严重的年份为1952年、1954年和1956年。其中,1952年的洪涝主要出现在华南和江南地区;而1954年和1956年的洪涝则是全国性的,两个年份长江流域的洪涝都比较突出。20世纪60年代,前期每年全国的洪涝都比较多。其中,1961年全国各地普遍发生罕见的秋涝;1962年,各地的洪涝亦以秋涝为主,尤以江南、黄淮和东部沿海地区最为明显。1963年,在江淮流域和华北大部分地区出现了春夏连涝,受6308号台风的影响,华北山前平原还出现了罕见的特大暴雨,并因雨而成特大洪涝。1964年洪涝依旧比较严重,其中,春涝和秋涝最为严重,分别发生在江淮流域和华北平原,以及黄淮流域及华北中南部,而夏涝则主要发生在华北和江南的局部地区。20世纪70年代,洪涝最为严重的年份为1973年和1975年。其中,1973年,江南及四川盆地的大多数地区全年降水普遍偏多,出现了春夏秋连涝,而汉水流域及江淮之间则出现严重春涝,华北地区(特别是华北平原)则以夏涝最为严重。1975年,全国的洪涝主要出现在春、秋两季,其中,春涝主要发生在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而秋涝则普遍发生在黄河以南。因为“7503”号和“7504”号台风的登陆和深入大陆,淮河流域发生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并因而形成了特大洪涝灾害。1975年的大水致使河南省境内板桥和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竹海、田岗等58座中小型水库几乎同时溃坝,29个县市1200万人受灾。京广线超过lOokm被大水冲毁,中断18天,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洪涝灾害相对较轻,仅在1983年和1985年显得突出。其中,1983年,东南和华南地区因春季降水明显偏多而在局部地区出现严重春涝;夏涝则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尤其是鄱阳湖水系还出现了自1954年以后未遇的特大洪灾;秋涝则较春涝和夏涝更为严重,不但遍及长江流域,而且还扩展至黄河中下游地区、广西大部及云南的中、南部。1985年,全国的夏涝主要出现在华北平原北部和东北的松辽平原,而秋涝则集中在江淮地区和黄河中游地区。但是,由于该年台风登陆次数较多,长江以南的局部地区也有一定程度的夏、秋涝。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继20世纪50年代以后又一个洪涝严重时期,10年中1991年、1994年、1995年、1996年、1998年和1999年的洪涝尤显突出。1991年皖、苏、鄂、豫、湘、浙和黔等地都出现了严重的洪涝灾害,特别是淮河流域和太湖流域在6~7月连降特大暴雨,不少地区水位超过历史最高纪录,形成了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1994年的全国洪涝形势则以华南及江南地区最为突出,西江、北江和湘江出现1949年以后的最大洪水,赣江出现1949年以后的第二大洪水,钱塘江、闽江等水位也超过警戒水位。1995年,全国出现两次突出的夏涝。其中,6月中旬至7月上旬,江南和江淮地区因梅雨期间连降暴雨而造成鄱阳湖、洞庭湖水系以及长江下游的干流发生大洪水。其中,鄱阳湖的蓄洪量为1949年以后的第一位,洞庭湖出现仅次于1954年的蓄洪量,为1949年以来的第二位。同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东北的辽、吉两省大部又先后四次出现大的降水,辽河、浑河、松花江和鸭绿江的部分河段漫堤决口,造成重大人员、财产损失。1996年,全国的洪涝主要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及华北中南部。其中,6月底至7月中旬,皖南、浙北、赣东北、鄂大部、湘西北及湘中、黔中东部和桂大部等地均出现了连续的暴雨,导致山洪暴发,许多中小河流水位均创历史新高,不少城市街道一片汪洋,部分铁路运输一度中断。8月上旬,因受9608号台风影响,京津地区、河北中南部、河南北部和西部及山西东部等地连降暴雨,致使黄河花园口站水位在8月5日高达94.73m,为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海河流域出现了自1963年8月以来的最大洪涝灾害,子牙河、漳卫河和大清河的水位创造了1963年以来的新高。1998年,长江流域和嫩江流域又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全流域特大洪涝灾害。在6~8月份,江南大部分地区,川西南的西昌、会理一带,重庆及湖北清江流域先后出现连续性暴雨、大暴雨甚至特大暴雨,局部地区降水达lOOOmm以上。在暴雨的影响下,长江干流中下游段先后形成8次洪峰,超过历史最高水位的天数长达40多天,超过警戒水位的天数更是多达3个月以上。江西、湖南和湖北等省因此发生了20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洪涝灾害,而安徽、四川和重庆等其他10个省、市和区也受灾严重。
  ……
展开
目录
前言
摘要
0.1 中国气象水文灾害孕灾环境脆弱
0.2 过去20年中国气象水文灾害频次多、损失重
0.3 未来中国气象水文灾害风险的特点
0.4 气象水文灾害风险防范对策与建议

第1章 中国气象水文灾害风险孕灾环境
1.1 疆域辽阔,自然地理区位特殊
1.2 季风明显,气候类型复杂
1.3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1.4 自然历史过程影响现代自然环境的形成
1.5 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巨大相互影响

第2章 气象水文灾害风险的形成因素
2.1 自然因素
2.2 人文因素
2.3 综合特征

第3章 中国气象水文灾害时空特征
3.1 各主要灾种的时空分布
3.2 自然灾害的组合与分区

第4章 中国气象水文灾害危险性与脆弱性评价
4.1 影响人员健康与生命安全
4.2 致使房屋受损、倒塌
4.3 影响各行业及国民经济整体的正常运行
4.4 致使资源环境系统更加脆弱
4.5 其他影响

第5章 近20年重大气象水文灾害时空演变
5.1 灾害发展形势
5.2 损失情况
5.3 原因分析

第6章 中国高温灾害风险等级时空格局
6.1 未来气候情景下高温致灾危险性
6.2 未来气候情景下高温承灾体易损性
6.3 未来气候情景下高温灾害风险等级

第7章 中国洪涝灾害风险等级时空格局
7.1 未来气候情景下洪涝致灾危险性
7.2 未来气候情景下洪涝承灾体易损性
7.3 未来气候情景下洪涝灾害风险等级

第8章 中国干旱灾害风险等级时空格局
8.1 未来气候情景下干旱致灾危险性
8.2 未来气候情景下干旱承灾体易损性
8.3 未来气候情景下干旱灾害风险等级

第9章 综合气象水文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防范
9.1 气候变化情景下综合气象水文灾害风险等级
9.2 气象水文灾害综合减灾与风险管理防范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