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阴阳学说在中华医学中的应用
中国古代,阴阳学说被用于构建中医学理论,并指导医学实践。大致说来,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用阴阳学说解释人体结构。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结构分为阴阳。就人体的内外而言,外部为阳,内部为阴;就人体的前后而言,背部为阳,胸腹为阴;就脏腑而言,腑为阳,脏为阴。这意味着,人体的不同部位之间存在着类似阴阳两种属性之间的关系。
第二,用阴阳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中华医学认为,气是人体生命力的构成要素,没有气就没有生命。人体之气分为阴气和阳气,阴气的性质是凉润、宁静、抑制、沉降,阳气的性质是温煦、兴奋、升腾、推动,阴阳二气的和谐运动,推动着人体内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维持生命的存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因为一件事情生气,心里堵,吃不下饭,就是因为阴阳二气失去了协调运动,导致某些器官的生理机能受到了影响。
第三,用阴阳学说解释人体病理变化。中华医学认为,邪气会导致人体生病。寒、湿属于阴邪,使人得寒湿病,比如久居潮湿的地方,会使湿邪入侵肌肤,出现关节疼痛;燥、热、暑、风属于阳邪,会使人得热病,如狂躁不安。
第四,用阴阳学说指导诊断病症。中医讲四诊,望、闻、问、切。望,一个人面色青白晦暗,属于阴;面色赤黄鲜明,属于阳。闻,一个人声音微弱无力属于阴,声音高亢洪亮属于阳。问,病人自述怕冷不敢吃冷食,体质属于阴,怕热爱吃冷食,体质属于阳。切,一个人的脉象沉细为阴,浮大为阳。
第五,用阴阳学说区分药性。中药的药性分寒、凉、温、热四种情况,寒药属阴,热药属阳。寒药治热病,热药治寒病。一个人火大,需要用清热泄火药;一个人寒大,需要用散寒温里药。这是对症下药。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