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道宗哲和尚自创精进料理,教你品尝食物*真实*丰富的味道!
● 45篇佛家养生故事,教你学会养生,乐观从容面对人生!
● 美食畅销书《两个素食者的创意厨房》作者笨鸟倾情推荐!
● 知名素食餐厅枣子树厨艺顾问慈实倾情推荐!
宗哲和尚以自身的禅僧日常生活,以及曾为云水僧的饮食生活经验为基础,以说故事般亲切的语调,抒情的文字,在本书中娓娓诉说一道道他认为是天地恩赐的精进料理。不但呈现对于精进料理的切身经验与深刻体悟,也在充满禅味的饮食料理中,展现敬天惜物的精神,更充分展现了慢食的新时代生活味与风格。书中特别推荐了加料乌冬面、香菇排餐、白兰地煮黑豆、纳豆咸稀饭、核桃豆腐、宗哲流的一口鸡排等17道精进料理,食材易得、做法简单,让人享受到食材本身*自然、*丰富的绝妙好滋味。
一滴水也是佛的生命
没有水是做不成料理的,这是不用说大家也知道的事。禅宗从以前就教导我们对于“水”要用心并且珍惜。道元禅师曾严正告诫过他座下的云水僧:“一滴水也是佛的生命。”用意即希望人们体会水的重要。
此外,明治时期武士政治家山冈铁舟的老师 ——天寺由利滴水禅师,也有一则至今仍活在我们心里的用水佳话。故事是这样的。
滴水禅师年轻时在冈山的古刹曹源寺修行。有一天,他正在为师父仪山禅师做入浴的准备,因为小水桶中还残留着前一天用剩的水,于是他倒掉了这些残留的水,准备汲上新水。看到这一幕景象的仪山禅师便严厉加以斥责:“不能做这种有损阴德的事。这样做的话,不管你坐多少禅、累积多少修行,也**不会有所成就。一滴水积少成多也能装满浴缸;浇在外面的草木上,草木也会绽放笑颜。也就是说,虽然只是一滴水,也能发挥它无限的功能。”年轻的禅师从此一生以此教说自诫,并自号为“滴水”禅师。
与这一滴水的故事一样,先师在我这个小僧面前也做了以下这则教示。直至今日,已到知天命之年的我,仍不忘这个教诫。
时值初夏,寺里正在筹办施主的法事,因此必须准备几十人份的斋菜,当然就是精进料理了。当时还是小僧的我担任先师助手,听起来很神气,但实际上却是手忙脚乱,乱成一团。
我在一旁看着,接下来要怎样做呢?先师就利用这锅煮过的汤,开始做起一道又一道的料理。
先师有条不紊的步骤、精准的手法,对当时还是少年学徒的我来说,简直是神乎其技。
平常,从没听师父抱怨过我们这些学僧所做出来的笨拙三餐,所以我还一厢情愿地这么想:“照这样看来,师父的料理也不怎么样嘛!”但自从这场法事之后,我对师父完全心悦诚服,“师父真是了不得!”心里还喜悦莫名地对着斋主露出自豪的表情。我觉得这仿佛是昨日才发生过的事,就好像父亲偶尔在星期日替全家做一道炒饭,让孩子们喜悦不已的心情一样。
东西炖好后,分别盛装在几个大盘子里。白萝卜要炖到入色才算煮好,入口即化!从将水倒入大锅开始,一直到白萝卜炖煮好,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呢?大约要花四到五个小时吧。白萝卜煮得**软,味道既不会太甜也不会太咸,不禁让人脱口而出:“老和尚真是行家啊!”
师父从海带高汤的大锅汤开始,完成了一道又一道的料理。师父还一边对我说:“宗哲啊,纵使不加那么多水,就这样去熬煮的话,蔬菜本来就具有的自然味道,也会渐渐发挥调味的功能。这高汤用来做豆腐汤也**适合。”
后来,当我开始到处修业的行脚僧生活时,禅堂的前辈也以同样的技巧烹调出一道道料理。在一旁观摩的我于是询问前辈:“请问这种烹调法是受教于哪一位师父呢?”前辈没说是谁,只说:“这是禅风,禅堂的烹调法。”
而后,我把这段话说给师父听,师父只轻轻答了一句:“哦!”然后满脸笑容。
仔细深思,即使是一滴水,也像佛陀的生命般珍贵,其重要性不可言喻。要如何珍视它、使用它,化腐朽为神奇,这就是所谓的“禅”。这道料理的烹调方式,就是教导我们一般人所说的合理性。每当豌豆装盘盛出时,我就会想起这段往事,并在心里回味一番。
洗涤心灵的料理
不知道是几年前的事了,在地铁所看到的一幕光景,至今仍让我无法忘怀。
一位年纪三十出头的青年上班族与我比邻而坐。发车的同时,年轻人把公文包放在膝上,并从公文包里拿出娱乐杂志,边读边喝罐装啤酒,不仅如此,还一边吃便当。
我不经意地看了一下,感觉他是以看杂志为主,顺便吃便当。这时,我突然想起了“使用便当”这句话。我们或许会一厢情愿地以为这句话已经是一句“死语”,纵使这句话已经是不再使用的“死语”,但“使用”这个行为还继续在日常生活中出现,这一幕光景再次印证了这句话。
对我来说,“使用便当”这句话,和这位年轻人所表现的行为,不过是把“进食”当作机能性动作;也就是将食物放入口中,机械地咀嚼后,经过喉咙,*后储存在胃袋。
我好整以暇地瞥看这位上班族,发现他的目光始终盯着杂志,一点也感觉不到便当的存在。此后,我不知又遇到过多少这样的人。这类人的饮食生活,可称之为“机器人进食”,而对于这种饮食方式,我暗自窃笑不已。
这几年来被称作“ food”的料理,已成为一种时尚、充满色彩、走在时代尖端的饮食文化。你到附近的快餐店,就能看到巧费工夫的三角御饭团、三明治、便当等,摆放得琳琅满目。而百货公司的美食街里,日式、西式、中式的熟食也是琳琅满目。听说新年前,动辄几十万日元的年菜料理订购也相当热络。
看着如此琳琅满目的“ food”,我不禁自问,这就是所谓真正的“食”吗?如果这就是“真的”的话,那不就和美容整形过后的人一样了吗?仔细端详美容整形过后的五官,没有喜怒哀乐的表情,这是因为缺乏活的表情。可以说这些食物不过是机能性的东西罢了!
上述所谓的“ food”料理蔚为风潮,从盘饰到调味,到处都一样。甚至也已影响到一般的家庭料理。这究竟是好是坏,我不予置评,届时结果自见分晓。
在这里容我先换个话题。“人”这个字,我认为,指的是“我”,即一个个人。但如果写成“人间”,包括的是“你”和“我”之间的关系。而“人间”的“间”字也有“其间”“适当的时间”之意。
我们常因为“人际关系不好”而愤愤不平、牢骚满腹,甚至有人严重到因此有精神方面的疾病。其实,原因就在于人,和无法取得适当的“间” ──距离。
所谓的距离,我认为就是“润滑”。我们也可以把“润滑”理解成“有同理心”,而具有同理心的体贴,与日本的大和精神相通。
很多人这样对我说,在寺院吃的素食料理“不仅美味,不知怎么的,总还有一股让心情稳定下来的力量”。我很能够了解他们所说的“不仅是美味,连心都受到洗涤”的体验。说能完全了解,其实也不尽然,但就是“设身处地为食材本身着想”。我常对有缘人说:“别一味地只想把料理做得好吃,将食材的原味发挥出来才是重点。”
“如果你能设身处地体会苹果的心情,那就以苹果的心情来做菜。”这是我衷心的期待,因为我*根本的想法还是“易位为食材本身”。有关于此,我拜读了越前永平寺开山祖师道元禅师所著的《典座教训》,他开示我们:
1.轻软。2.净洁。3.如法作。
以上三点务必谨记在心!
所谓“轻软”,是指包容性,也就是说无论如何,都能保持柔软姿态的一颗温暖的心;所谓“净洁”,诚如字面所指,保持洁净感,而在进食赏味的同时,心灵也会像被洗涤过一般,清澈纯净;所谓“如法作”,就是合理的意思。禅宗常说:“柱是直,地是平。”但看似理所当然的事情,也要仔细地推敲,不让它偏颇。柳绿花红是自然现象,切忌强为柳红花绿之作,禅师严正地告诫我们这个道理。
这三点的调和,指的不正是“洗涤心灵的料理”吗?拙笔行文至此,也让我自己有机会再次自省。
豆腐曾经是**品
对于少年时期在贫穷乡村的清苦寺院当学习僧的我来说,豆腐呀、炸豆皮呀,比起咸竹荚鱼干、腌咸鲑鱼都来得美味,当然这与当时正值战后物资严重缺乏的时期也有关系吧!
说起豆腐,至今仍无法忘怀做法事时,接受斋主供养的豆腐味。我到现在还清楚记得当时豆腐的硬度,那是现在的年轻人所无法想象的。我发觉豆腐的软硬度如同人生般,有着因果关系。当时的豆腐较为粗糙硬实,在无秩序的日子里,人们还是过着有条有理的生活;相反地,现在的豆腐虽变得较为细致柔软,我却感到现在人们变得软弱、没有决断力。
以前豆腐因为粗糙硬实,即使拿来炖煮也不会散开。我兴奋地期待着法事的素斋饭里,端出以海带高汤熬煮的炖豆腐。豆腐大得像是要从朱红色的平碗边缘掉出来似的,连盖子都盖不上哩!没错,在那个时代,豆腐曾经是**品。豆腐在当时是现在几乎无法想象的珍贵**。
我的小学同班同学,他家是卖豆腐的。通常我会找他一起上学,到他家时,只见他拿出一盘刚做好的豆腐,说着:“等我一下。”然后淋上酱油,大口地咕噜噜吃下去,吃完后对我说:“不好意思,让你久等了!”然后两人就手牵手一起到学校去了。因为一大早正是豆腐店*忙碌的时段,所以他就这样草草地以豆腐当早餐。
吃豆腐这件事原本是稀松平常的日常茶饭事。但是站在他身旁的我,看到他那样的吃相,当时觉得,如果我不是禅寺的小沙弥,而是豆腐店老板的儿子就好了——不!正确地说,当时好几次向往着:如果自己是出生为豆腐寺院的小沙弥就太好了!
现在回想起来虽然令人觉得脸红,但我想,当时故意站在他身旁,一定是想着他会不会对我说:“你要不要吃?”我这样抱着一丝期待。我记得当时豆腐的价格是一块七元(日元),大小也比现在大得多。因此,一块豆腐大约是早餐一碗饭的量。对低年级的小孩来说,已经可以吃得**饱足。
禅宗的规矩,一方面为了将来能继承寺院的住持,同时也为了培养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禅僧。因此到了一定年龄后,学习僧要到其他道场过几年的学习生活,这就是所谓的行脚僧生活。
寺院道场的三餐**素朴清淡:早斋是麦粥配腌萝卜、腌梅,午斋是麦饭配味噌汤和腌萝卜,晚上是杂煮咸稀饭配腌萝卜。一天下来,卡路里、热量都不够,只是为了能维持身体机能的运作、不要生病而进食。所以,与其说是饮食,不如说是服药。
如果只是吃这样,唯恐身体会支撑不住,所以在严格重劳动的大劳动日,有时会特别添加一道料理,那就是豆腐。寺院行脚僧众多,无法每人分到一大块,每人只有半块。然而就算是这样,仍令人觉得欣慰感激。
还记得豆腐的那种洁白,总能让人心情平静下来。一般人或许会认为:“这会不会太夸张了?”但当时真是如此。套句日本时代剧的话来说:想尝口豆腐的欲望对我来说,就像是“总算找到了杀父仇敌般的兴奋”。
从前,“不爱吃豆腐,却喜欢与歌舞伎作乐的和尚”这一句话,说的是荒废修行、破戒和尚的典型。以现代话来说,即是到酒店带公关小姐出场玩乐,打完高尔夫球的回程,再去吃顿铁板牛排大餐。唉!现在也有这样的出家人。
总之我想说的是,豆腐和出家僧人一直以来有很深的关系,也因此,现在的豆腐料理大部分是从寺院的料理衍生出来的。
刚刚提到的“从前”,说的也只是二次大战之前的事。行脚托钵的僧人在路途中口渴时,就会寻到豆腐店去,买半块豆腐来食用。我也曾听我的师父说过这样的往事。原来,浸泡在冷水中的豆腐不但**润喉,也能暂时止饥,正是所谓的一举两得!这是行脚僧人的智慧。
我记得在我小时候,当时豆腐还有卖半块的。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标榜“卫生的”塑料盒装豆腐开始贩卖,但塑料盒装一点美感雅趣也没有。同时对独居老人来说,是**不贴心的设计。这世间实在变得粗糙,没有美感。
身为和尚,拙庵长年开设精进料理班来参与社会济世。期间,教导学员做过约四五十种豆腐料理。像“豆腐卷”“岩石炸卷”“素文蛤料理”“常光豆腐”“豆腐煎饼”“羊栖菜蒸豆腐”等,煎、煮、炒、炸,改变不同的料理做法,乐趣无穷。
唉唉!说了一堆豆腐料理,事实上我自己*喜欢的一道是“汤豆腐”。汤豆腐的豆腐蘸上酱油就可享用,无需劳烦家人。接着温一杯酒。这道料理不外传,已经有好多年。虽然来得有点迟,算是对我小沙弥时期憧憬豆腐的一种补偿心理。
数年前,应某杂志的采访,到神奈川县伊势原的大山阿夫利神社参道沿途的豆腐料理店。我也品尝了大山阿夫利神社的神水所做出来的豆腐。创业四百年历史的豆腐料理屋,做的是近于绢滤的木棉豆腐,虽然我嫌它过于精致,但是一口入喉,美味得仿佛耳边响起悦耳横笛声般心情舒畅。
那时我还享用了“梅豆腐”“豆乳汤”“皇家凉拌滑菇”“胡麻豆腐”“蒸豆腐”“炸海苔豆腐”“素鸡豆腐点心”“豆包田乐”。对我来说,这些豆腐料理比任何山珍海味都还要**。提供试吃品尝的豆腐料理多得不胜枚举,全都免费招待,但实在吃不下,不想暴殄天物,于是婉拒他们的好意。
曾是平日念念不忘的豆腐,经过巧手制作就这样成为一道道的美味,不过实在是一种过于**的享受啊!酒酣耳热、酒精的热气蹿烧全身之际,几度还想“希望就这样一辈子品尝豆腐”,如果这样纵容自己的贪欲,肯定会下地狱吧!
推荐序 Ⅰ 谢忠道
真味只是淡
推荐序 Ⅱ 叶怡兰
淡味,方是真滋味
作者序
第一章 一滴水也是佛的生命
花祭与散寿司
一滴水也是佛的生命
将佛法活用在料理上
旧瓶装新酒
用尽竹笋的每一部分
竹杷寿司中的禅心
当季尝鲜
洗涤心灵的料理
一菜多样化的功夫
第二章 素食非粗食
梅汤茶礼
豆腐曾经是**品
乌冬面和禅僧
感谢偶尔的荤食牙祭
羊羹的起源与演变
活在茶怀石料理的禅心
香菇与道元禅师
体贴食材的烹调法
满盛天地恩赐的山珍海味
报恩讲的本御膳
梦幻三品豆腐
行脚僧与快餐泡面
禅堂的年节料理
定心房和行者锅
第三章 食中有中道
纳豆拯救了贫寒的双亲
粥的十种功德
味噌汤美味秘诀
浓腻甘甜的流行味
吾家的生日茶礼
一碗蘸酱面
“派手”精进料理
淡味才是真味
防癌、长寿与精进料理
第四章 品尝天地的恩赐
山独活的风味
来自海上的礼物
薹的人生况味
品尝山野的恩赐
大啖新出的蚕豆
品尝新嫩叶饭
忘不了的牛蒡滋味
马铃薯的七种变化
疗效食品四大天王
秋收与冬藏的滋味
圆熟妙味的万年渍
小正月的豆粥
冬菜的王者白萝卜
宗哲和尚的料理
豆腐皮的茶巾寿司
芳饭
素文蛤料理
加料乌冬面
香菇排餐
加役饭
白兰地煮黑豆
纳豆咸稀饭
萝卜粥
西式味噌汤
核桃豆腐
素菜面
宗哲流的一口鸡排
薹的酱油渍
山椒叶寿司醋饭
薄片白萝卜的当座渍
芝麻凉拌白萝卜
詹宏志(PChome网络家庭董事长)
我用书中的提示,试做了“豆腐泥凉拌芦笋”,又用了书中的启发,发明了自己版本的“竹笋南蛮炸”,都得到绝妙的滋味,甚至对原本熟悉的食材有了*新体会;接下来,我还很想继续尝试书中提到的“香菇排餐”“豆腐皮的茶巾寿司”和“南瓜炸菜饼”等。《禅食慢味》这本书从食物的滋味一路讲到人生的佛理,我却在真理面前感到饥肠辘辘,灵魂早已飘离大师的道场……要开饭了吗?
谢忠道(《慢食》作者)
尊重季节,尊重天地,尊重*天然的味道等理念,不是日本料理或是佛教素食独有的精神,而是所有**料理共有的本质内涵。如果从这个角度看,剥除佛教禅宗的外衣,本书《禅食慢味》所呈现的食物理念,不但现代前卫,而且与当下欧洲新兴的饮食潮流——有机环保,尊重土地,依循季节取食——不谋而合。书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宗教上的食物观,其实是格局更大的自然观、宇宙观,在今日讲究健康有机、慢食乐活的时代,这种古老的饮食智慧更显得诚挚而真切。
叶怡兰(饮食作家、《Yilan美食生活玩家》网站站主)
一直以来,对于日本料理中的“原味”精神,我始终抱持着高度的钦服与尊敬。看似单调平凡,然我,却是从中一次又一次由衷感动,并领略到无数令人心折震撼的、甘甜隽永的至福之味。即便是记忆里曾经**享用过并赞叹过的多少华席豪宴,老实说,也不见得真能与之匹敌。遂而此刻,讲到这本《禅食慢味》,不免颇多灵犀相契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