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深圳掌故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50707528
  • 作      者:
    王卫宾著
  • 出 版 社 :
    海天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深圳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中晚期,大约7000年前开始,在这片绵延迂曲的山岗与海滨之间的土地上,就已回荡着古老的乡歌民谣。深圳的先民们,从那时起就已经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化,并逐渐融入华夏文明之中。
展开
作者简介
    王卫宾,男,文学学士,杂志编辑。目前已经在海内外出版的中文作品主要有《吕氏春秋经典故事》、《人生快乐么么茶》、《图说唐诗100名言》、《图说宋词100名言》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名城掌故丛书:深圳掌故》整理深圳历史沿革、山川地理、名胜古迹、名人行踪、民俗风情、物产美食等方面的逸闻趣事,以通俗化、市民化的风格编写一本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融信史与传说、实录与演义、文学与历史为一体的通俗地方文化读物。
展开
精彩书摘
  深圳,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入海口处,东临大鹏湾,西连珠江口。
  广东罗浮山之余脉梧桐山、羊台山、七娘山自东北而来,蛇口与香港大屿山形成了一个艮山坤向。这样,北山南水的格局再加上海湾套叠、岛屿分布,使深圳的地形犹如灵龟下海,金盘养鱼,蕴含着无限的生机。
  深圳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中晚期。从大约7000年前开始,这片绵延迂曲的山冈与海滨之间,已经回荡着刍荛稼穑、鱼盐蚌蛤的古老乡歌。
  深圳的先民们,从那时开始就已经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化,并逐渐融入华夏文明之中。
  在古代,人们把五岭以南的地方,称为“岭南”,又由于它是少数民族越人聚居的地方,所以又叫“南越”。而因为这块土地比中原开发要迟,故又被称为“南蛮”。据文献说,岭南“火耕水溽,土地卑湿、无有蓄积之资”。
  居住在这个地区的越人,其实就是今天的壮族同胞的祖先。由于经常地迁徙,以致有些外国历史学家认为他们是从马来半岛迁来的。据考证,两广与福建、浙江、江苏等地,同属印纹陶文化。这一带出土的文物中,有不少仿中原青铜兵器制造的石戈、石矛、石剑。因此,越人应是岭南土著居民,包括深圳在内的广大区域都是他们的活动范围。
  这样的结论,还来自于深圳咸头岭遗址出土的一件件彩陶。
  咸头岭遗址距市中心62公里,在龙岗大鹏湾畔叠福山的山脚,它面朝大海,坐落于背倚泻湖平原的海湾第三级沙丘上,东南曾有几条东西流向的淡水小溪,以前曾是船只停泊之处。西南至东北长120米,西北至东南长110米,遗址面积约13000平方米。现在,成头岭村已更名为叠福村,提及“咸头岭”,很多当地居民都不是很清楚。
  然而,对于文化遗址的发现,一些老人却记忆深刻。
  1981年,广东省博物馆考古队到咸头岭进行考古普查,发现了这个遗址。可因当时深圳还不具备发掘能力,一直到1985年才开始第一次发掘。由于人手不够,就请当地居民参加了发掘工作,因此许多老人都还记得当年的发掘情况。当时,他们和考古队员们挖出来一些“瓦片”一样的东西,队员们将它们整齐地摆在坑旁边。虽然居民们看不出这些瓦片有什么好,可是队员们却把它们当成无价之宝,小心翼翼地全都运走。
  发掘之后,队员们又把挖出的土回填到发掘的坑里。原来,咸头岭遗址是典型的沙丘遗址,它的特殊性在于文物部门发掘后,大风、大雨很快会使得砂土回到坑中。所以文物部门采取了“回填”方式进行保护。这样就不会改变遗址的土层结构,原村民在地面种庄稼、行走等普通活动都不会对遗址造成破坏。
  此后,咸头岭遗址经过了五次发掘,考古跨度20多年,是深圳历时最长的考古行动。咸头岭遗址和葵涌大黄沙新石器时期遗址一起,和盐田大、小梅沙,珠海后沙湾,香港舂坎湾、大湾、蟹地湾、东湾等二三十处遗址,共同构成了咸头岭文化的框架。
  2004年9月,对咸头岭遗址进行的第四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可以展现新石器时代变迁的彩陶。据悉,当时发掘地原是个谷场,遗址土层显示有8个文化层:第一层是谷场夯实的土,第二层堆满了年代沉积的各种物质,第三层到第八层是古代的文化层,陶器和石器就是从这里发掘出来的。
  “碳14”是考古界用于测定考古年代的一个重要物质元素。这次考古队员终于在04XTLT3墓坑发现了“碳14”重要物质元素,经大量反复科学测定证明:这些器物是6000年至’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中期岭南人的杰作。据专家鉴定,这次出土的彩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反映了当时的制陶技术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展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变迁。
  这也成为历次发掘中最重要的发现,因为它充分说明,珠江文明的产生时间及历程,并不亚于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这不仅改变了人们对深圳历史的跨度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它还改变了深圳在整个中国文明史中的地位。
  咸头岭遗址作为原始人类生活的基地,考古人员先后共发掘出了大批距今6000年至7000年的文物,包括房子、土坑及大量的红烧土、陶质生活用具,锛、斧、凿、铲、刀等磨制石器74件以及16件打制石器和98件天然工具。
  考古专家在现场判断这些器物有着厚重岭南文化的内涵,个别器物甚至是目前中国考古界中的“异类”,诸如,为何在陶器中出现了众多的波浪形条纹,这是否与海洋文化有密切联系?小梅沙遗址出土了一件完整的泥质红陶镂孔彩绘圈足盘,叫人讶异:有着6000年历史的它,只能出在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之中,怎么会出在南海之滨的大鹏湾?还有待中国考古界进一步破解这一“千古之谜”。
  考古界一致认为,珠江三角洲虽然也是古文化的发源地,但其文化面貌如何一直不很清楚也无法证实,只是推测珠三角的文化历史不会超过6000年。而这些推测都随着发掘深圳成头岭遗址而发生改变。
  2007年4月8日,由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共同主办的“2006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终选揭晓,深圳的咸头岭新石器时代遗址位列其中,被中国考古界命名为“咸头岭文化”。
  ……
展开
目录
历史沿革
咸头岭新石器文化
屋背岭商代墓葬群
青铜时代叠石山
秦风汉雨南越国
南头的“盐官”
风水宝地铁仔山
宝安县的变迁
唐代的屯门军镇
媚川都珍珠血泪
赤湾与宋少帝
朱元璋封城隍
设立新安县
清代迁海浩劫
九龙海战
新安壮勇抗英
新界抗英
三洲田庚子革命
光复南头城
抗击日军
虎口大营救
宝安县解放
九龙关起义
六次大移民

名人轶事
人文初祖黄舒
杯渡禅踪
耕读传家陈朝举
书院第一人邓符协
岭南王何真
“师夷长技”的汪鋐
抗倭名将汤克宽
立县首功刘稳
开邑良令吴大训
邱体乾大兴教化
龙将军秦经国
陈文豹抗击清军
复界功臣王来任、周有德
李可成与新安八景
丁棠发建宝安书院
戆直知县段□生
南头乡贤黄成元
义海侠盗张保仔
舒懋官重修《新安县志》
摸夜将军刘起龙
赖恩爵将军
游击将军潘耀扬
词人江逢辰
华侨义士钟水养
革命豪杰江恭喜
刘铸伯的故事
女中翘楚郑毓秀

名胜古迹
南头古城
大鹏所城
赤湾天后宫
观澜老墟
龙田世居
大万世居
凤凰古民居
沙头角
中英街
福永望烟楼
麻篮仙印
清湖三界庙
湮没的四侯祠
世外桃源金龟村
蔡屋围
王屋围

民俗文化
广府系民俗文化
广府源流
万丰粤剧
福永醒狮
下沙大盆菜
开丁节
大宗祠拜祖宗
沙井蚝与打蚝歌
陈仙姑的故事
罗湖的由来
侯王诞祭典
客家系民俗文化
客家源流
客家凉帽
龙岗舞龙
舞麒麟
大万祭祖
大鹏太平清醮
天后宝诞祭典
石岩山歌
寿诞与婚嫁礼
海洋民俗文化
水上居民
辞沙祭妈祖
舞草龙
鱼灯舞
旱船舞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