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书法与中国社会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0190716
  • 作      者:
    邱振中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p>  “兰亭论坛”由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邱振中任学术主持,原则上每年举办一届。第二届论坛的主题是“书法与中国社会”,以书法与社会的关系为出发点,对书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论坛整理了若干论文和调查报告,把思路引向广阔的社会背景,从而对书法社会学的建立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许多观点发人之所未发,新颖独特,颇具创见。</p>
展开
作者简介
<p>  邱振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与绘画比较研究中心主任,潘天寿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美术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47年生于南昌,1981年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研究生毕业。1995—1997年任日本文部省外国人教师、日本国立奈良教育大学客员教授。致力于书法理论与艺术创作。著有《书法的形态与阐释》、《中国书法:167个练习》、《当代的西绪福斯——邱振中的书法、绘画与诗歌》、《愉快的书法——进入书法的24个练习》、《书法》、《状态IV》等。在北京、日内瓦、奈良、洛杉矶、香港等地举办个人作品展览,书法与绘画作品参加过国内外多种重要展览。</p>
展开
内容介绍
<p>  “兰亭论坛”由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邱振中任学术主持,原则上每年举办一届。第二届论坛的主题是“书法与中国社会”。<br />  中国书法是与广大社会成员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艺术现象、文化现象,但是书法与社会的关系从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书法与中国社会”的论题已经成为对书法进行深入思考的新的、重要的出发点。论坛整理了若干论文和调查报告,把人们的思路引向广阔的社会背景,这对书法研究的深入,对书法社会学的建立,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p>
展开
精彩书摘
<p>  汉字以方块定型,本身就具有一种建筑美,且从一开始就占据了文化的核心和美学的核心。如果说彩陶和青铜作为礼器,占据了远古文化的核心,那么,彩陶上的符号和青铜上的铭文,则为核心中的核心。在远古神话型的表达方式中,汉字由仓颉所创:“颉首有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张怀瓘:《书断》)中国文化的宇宙精神也借此在汉字里得到最集中的体现。汉字自身的文化内容所要求的美化,使汉字书法与中国文化具有了一种内在的同构:纸为白,字为黑,一阴一阳;纸白为无,字黑为有,有无相成;纸白为虚,字黑为实,虚实相生。中国古代是一个气的宇宙,宇宙以气之流动而成,书法以线之流动而成,宇宙是一大书法,书法是一小宇宙。如果说中国人对宇宙的表述有理论性的哲学话语,有叙事性的文学话语,有具象性的图画话语,那么,书法则是中国人表达宇宙的一种最感性而又最抽象、最直观而又最内在、最普遍而又最精练的形式。正因如此,当中国人逆锋落笔、藏头蓄势、欲右先左、运笔行留、收笔护尾时,他已经在事实上感受着一种中国式的宇宙。<br />  宇宙在天地运动中产生了历史,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其字体与风格的演进与中国历史的演进相同步,共变化:篆、隶、楷、行、草的出现,与时代风气相关联;帖学的风行与碑学的时尚,与时代的精神相暗通。颜真卿堂堂正正的楷书,不仅呈现出他刚正的人格,也反映了大唐气象的宏阔。王羲之行云流水的行书,不仅流出他为人的深情飘逸,也代表了晋人的美学精神。宗白华先生说:“晋人风神潇洒,不滞于物。这优美的自由的心灵找到一种最适宜于表现他自己的艺术,这就是书法中的行草。行草艺术纯系一片神机,无法而有法,全在于下笔时点画自如,一点一拂皆有情趣,从头至尾,一气呵成,如天马行空,游行自在。……这种超妙的艺术,只有晋人萧散超脱的心灵,才能心手相应,登峰造极。”(宗白华:《美学散步》)古代书论家讲的“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态”,要说明的也是一种书法与时代的关联。因此,当中国人提笔写字的时候,笔端自然流出一种时代精神。<br />  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人是一个小宇宙,又是一个有理想、有情感、有个性的独特个人。毛笔的柔软使书法作为个性的表达成为最大的可能。书法的神骨肉筋血与人体的神骨肉筋血形成了一种同构关系,也使书如其人成了中国文化的信条:“锺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因此,当中国人临翰挥毫的时候,一方面是在展现一种中国式的宇宙,一方面是在展现一种时代风气,另一方面也是在展现一个具有血肉个性的自我。在古代,年轻人见老年人的时候,要送见面礼,女的是一件女红(绣品),男的要呈上一件书法,人的性情和灵气,都可以从绣品和书法中透出来。<br />  书法不仅与个人生活密切关联,而且也是公共秩序和公共艺术的核心。从仰韶彩陶的刻画符号到青铜铭文,虽经时代沧桑观念迭变,但文字特别是具有重大召告功能的美的文字一直处于文化的重位。这种重要性随时间的推移不断繁衍,直到清代。方块字造型的多样与整一、直观与美形有多样的潜能,服务于朝廷秩序、社会结构、家族尊卑,乃至整个法象天地而来的大一统之典章礼制。从皇家宫苑到私家园林,从州郡衙门到乡村茅舍,从佛寺道观到旅馆亭台,用书法题写的匾额碑牌、府第名称、店铺旌条、对联偈语,构成东西南北中最普遍的审美景观。书法,由于与文字相关,与文学相关,与典籍相关,与公共艺术相关,一直是中国文化中最核心的东西。因此,从书法中,最能明显地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独特精神。<br />  ——张法《书法何为》<br />  ……</p>
展开
目录
<p>  前言 1<br />  【开放的视野】<br />  书法何为——论书法在古今社会文化中的变迁和在全球化时代新位的重建 3<br />  关于当代文字环境及其相关的艺术史写作的思考——附:关于当代书法史写作的札记 11/14<br />  书法社会学转型与现代性构建 28<br />  放宽研究的视野——读《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有感 45<br />  【个案与问题研究】<br />  甘谷土桥小学伏羲班的书法教学 59<br />  西安书院门调查——西安书院门书法工作者现状、问题及思考 65<br />  山东邹平“书法之乡”调研报告——一项艺术社会学研究的个案及其方法反思 82<br />  1986和2006:当代书法话语转化的社会学反思——以《中国书法》和《书法》为例 99<br />  中国美术馆近年书法展览析要 116<br />  网络复兴书法 127<br />  从社会的发展变化看《中国钢笔书法》的兴衰 134<br />  关于文港毛笔制造业的调查报告 148<br />  冷书系和热书系——重新审视书法传播系统 166<br />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对书法创变之影响 204<br />  书法的日常境遇与书法的时代挑战 221<br />  日本非营利书法团体的社会活动 241<br />  日本学校书法教育的缺失与社会对书法的轻视 255<br />  【书法历史的社会学研究】<br />  从书斋走向神龛——北宋中后期的“颜真卿热”现象考辨 277<br />  足下负书名,安能拒乎?——王铎书法应酬研究 305<br />  八大山人作品在当时社会中的流通方式及社会地位 320<br />  宋曹书法“恶赖”辩——清初书法批评的个案研究 356<br />  明末江南的书画与社会——《味水轩日记》研究的方法论总结 363<br />  中国近代社会中的书法 372<br />  论述,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部分:1.对书法与绘画起源的考察;2.对前人书画关系观念的考察;3.有关现象的美学、哲学、文化学与社会学研究;4.有关现象的艺术史研究;5.对欣赏、创作实践中书画相关性的感受与思考;6.其他,如对中国画教学、现代艺术创<br />  作中相关问题的思考等。<br />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对书法与绘画关系的论述非常简略,他所提出的“同体”、“同法”,经过后人的发挥,演变出“书画同源”的命题,广为传播,深入人心,大有包容整个书<br />  画关系的趋势。<br />  由于20世纪以来史学与考古学的进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对“书画同源”问题的讨论,依赖于两点:对“起源”的定义和实物证据。<br />  确定绘画的起源相对容易一些,根据考古发掘的材料,可以不断推进我们关于早期绘画的认识;但书法的发生要追溯到文字和语言的起源,如何界定文字和语言的起源,是一个在文字学界、语言学界尚未获得明确结论的问题。从今天的认识出发,根本谈不到对两者的起源做出比较。在相关的考古学研究获得重要进展前,艺术史和美学研究不可能有任何作为。<br />  艺术史和美学领域内书法与绘画相关性的现代研究,只能从对前人观念的讨论展开。<br />  一 对书法与绘画相关性有关观念的考察<br />  阮璞《张彦远之书画异同论》一文对张彦远的观点以及后人的引申进行了细致的辨析,尤为强调张氏所言“书画道殊”的重要性,对后世所发挥的“同源”的观点进行了批评。<br />  邵宏《书画的“同源”与“同法”——从赵孟頫题画诗的英译谈起》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出发,细致地讨论了“同体”的问题,它是对阮璞文章的一个补充。<br />  高建平《“书画同源”之源》从众多的角度考察“书画同源”这一观念提出的动机,把“书画同源”的思考转向了一个新的方向。文章指出,借助书法提高绘画在文化中的地位,在漫长的岁月中,成为整个画界一致的目标。<br />  现代研究大多否定书画“同体”、“同源”之说,但前人所谓“同体”、“同源”,事出有因。他们无法见到今天出土的大量文字、图片资料,从而建立起与我们类似的对“体”的概念。他们能够利用的只有仓颉造字之类的传说——即使他们不相信,也只有依凭它而立论。客观地说,他们取“同体”的观点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在讨论前人的观点时,或许应当采取更为客观的态度,把讨论的重点放在观念产生的背景上。<br />  前人有其特定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因此其观念的发生,除了动机之外,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如关于“源”的观念、人们所掌握的材料对思想方法的制约、思想观念中想象的模式等。从这里可以引申出许多观念史上的话题。<br />  韦宾《〈法书要录〉对〈历代名画记〉画论的影响》与邵军《〈历代名画记〉的“编述”性质与援书入画》讨论多种书法论著对《历代名画记》的影响,对了解张彦远有关思想的形成颇有助益。<br />  ……</p>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