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建筑设计学是一门宽泛的综合学科,包含规划、设计和户外环境管理,并且自然、自然系统与人类对土地的各种使用都囊括在内。它既是学术研究的阵地,又是一系列实践的乐园。规划、管理、设计这三个分支分别对应景观建筑三个不同的范畴:物质尺度、实践方式和时间标度。
本书的重点是“设计”中的美学实践,即景观设计师制定关于植被、水体、结构、土壤和地形等不同元素的物质形式与处理过程方案。规划师和专家常用的社会政策与立法等大规模景观规范工具,不在本书论述范围之内。
本书第4章会给出“美学”一词的定义。与此相关的“艺术”,在本书中指代设计中以美学鉴赏为宗旨的设计活动,以及意在提供美学体验的设计景观。“工艺”是对上述艺术实践细节的定义。“道德感”与“道德”也是本书的关键词,这里与“社会”一词划等号,或者宽泛地等同于生命维持,而“高尚”在本书中亦是此意。“实用性”意味着功能,即景观必须满足的各种用途,而艺术也属于这些用途之一。
《设计景观》一书提出一种尤为实用且易于实践的设计哲学。作者凯瑟琳·迪认为景观设计是一种基于形式的技能,意在促成环境发展和功能实现。以此为基础,作者通过本书的论述,建立一种实践这种既忠实又创新的技艺的框架,其核心理念是“节俭的美学”。
入选本书的景观案例五花八门、无所不包,从丹麦的赫勒乌普玫瑰花园到美国班布里奇岛的布罗德保护区,从英国牛津郡的罗夏姆园到日本京都的东福寺。也可以说,本书是凯瑟琳·迪本人的手绘作品集,生动的描绘既引人入胜又切中要点。
本书开篇提出设计的“基本思想”,为后续设计途径的论述奠定理论基础。“原则”一章详细阐述了11项至关重要的设计考虑因素,适用于各种背景与尺度的设计项目。接下来的“策略”一章是11项原则的强化,提出更深入的设计途径,以适应不同的设计状况。本书的结尾是设计“元素”研究:案例和动词列表为设计师提供来源,去考虑如何应用、调和与参与各类设计要素,包括植被、水体、地形、构筑物、土壤、气候和天空。
本书适合所有从事景观打造的人士,从园艺师到职业景观设计师和设计专业学生。
雕塑时间
形式设计的个性刻画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景观媒介的变化;其次,作为系统组成部分,媒介组成元素亦随着整体一起变化,有些元素甚至因为不断的变化而被看作“流动”过程,而非固定形式;再次,人在运动中与景观相遇,这是形式设计的第三个表现途径。本书第3章已经介绍了这些时间维度形式。这里要谈的是时间维度对于通过形式实践设计理念的意义。某种程度上来说,元素、形式和媒介这三个术语在使用上没有什么区别。
而我们在设计中要完成的,可以说是对时间的雕塑。
设计师必须决定形式的相对持续期,并对形式的变或不变做出取舍及相应的展示。同时,我们必须考虑如何对元素所属的变化过程进行改造,以及人在运动中将以何种方式依次体验设计元素及其变化过程。这就是所谓的第四维度设计。
本章要讲的是,世事无常这个哲学观点对于景观元素使用的影响。之后的章节将对表现细节做进一步阐述,主要集中在第8章和之后设计元素一章的动词列表。这将有助于我们认清一个事实:或许每一个元素在设计中都以独立形式呈现,但这丝毫不影响元素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本质;土壤、水和植物,这些元素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所以说,媒介、形式和元素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但从培养媒介设计能力的角度出发,了解不同媒介的特征却必不可少。
水是最难于琢磨的媒介:液体且流动。水的设计与地形设计密不可分。设计师要考虑降水和水文系统。雨、雾和雪作用于地形、植物、土壤、天空和地面,所以说天气也是水的媒介。人在景观中与水的互动,或接近,或深入,或俯视,或环绕,这些决定了景观当中水的展现形式,其中也包含对生态过程的考虑。
说到植物媒介,其种类和种群的范围及跨度则更为广泛。植物设计包含对树木、功能种群和生态矩阵等个体元素生长变化的促进或改良。就植物形式塑造来说,我们要考虑土地、植物、气候、人及动物之间不断变化的内在关系。
地形可以说是变化最小、最易改造的景观元素。它一经改造,数百年不变。改造后的地形坡度,可以让人的运动充满变化,或迎难而上,或顺坡而下;有时兴致盎然,有时索然无味。重力决定了平整土地的文化内涵,地形设计则让起伏上下的运动充满诗意。
结构是功能和运动的装饰与支撑。从灯光到座椅,从观景台到铺地,从水井到墙壁,各种设计构件,不一而足。结构设计可经久不衰,亦可转瞬即逝。
天空,作为一种流动元素,深受上述四种元素的影响与限制,因此也是形式设计的媒介之一。
当地天气,亦如天空。
......
基本思想
1 设计景观
2 工艺
3 形式
4 节俭的美学:艺术、自然与功用
原则
5 雕塑时间
6 形尽可能
7 自然、文化或二者兼备
8 软性、硬性和韧性时间
9 元素标记
10 手工与机械
11 艺术的忠实性与创造性
12 节俭行事
13 功利主义形式
14 背景决定一切
15 平整土地
策略
16 抽象化
17 微乎其微
18 介入
19 保留
20 清除
21 碰运气
22 相互作用
元素
23 绿化
24 地形
25 水
26 装饰
27 土
28 风
29 天空
参考文献
案例分析(按设计师排列)
案例分析(按地点排列)
我必须告诉你们,景观设计是一门简单的艺术。你们或许已经对设计与自然的互动有所了解。任何人都能创造美的景观,种下一棵树就是造景。没有人类的介入,自然本身也能形成景观。但同时,我也必须阐明这样一种理念:景观设计也是一项多元化、复杂而综合的事业。设计景观的综合性在于自然与文化两种属性,其深刻性也源自于此。同时,人们心中的景观设计往往是一种不谙世故、货真价实且无处不在的实践。不谙世故是因为居住就意味着设计,货真价实是因为设计针对客观事物,而上述两个原因让景观设计几乎无处不在。
如今的职业景观设计师很难将自身事业范围与地位归入艺术学科范畴。环境危机频发背景下,健康、贫穷和人权问题成为设计的第一要务,任何对美学的倾斜似乎都是不负责任之举,甚至完全没有必要。我希望能向世人展现景观设计被忽视的美学特征。
本书的使命是确立实用美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地位,并以此为手段赋予景观实用性、道德感及环境优化等功能和角色。这种理念并不新颖,但值得反复强调。“节俭的美学”是衡量当代设计工艺的工具,意在勾勒实用性与美学之间唇齿相依的关系,并试图展示这种关系中的道德感,以及理念本身如何通过实践最终化身为各种不同的形式。这里提及的实用性不仅要满足社会与生态需求,而且是一种含义丰富的艺术,即康德口中的“看似有意,实则无心”。尽管谦卑之心与广泛认可的“创新”设计的定位与特性不符,却是必不可少的。谦卑之心需要将创新与忠实性结合起来,如此景观设计才能如前所述,成为一门不谙世故、货真价实且无处不在的艺术。这样一种艺术化的实践足以满足各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