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青年心灵的迷茫
越南战争使美国青年陷入了迷茫之中,他们不明白美国为什么要去攻击东南亚的一个小国,不理解新闻上播报的美国士兵的死难究竟有什么价值,不懂得政治家们为什么还要捉更多青年到越南打仗。
美国记者赫伯特·凯恩在《旧金山记事》一文中,创造了一个影响至今的概念:嬉皮士(Hippy)。他用这个词来描述当时美国青年因为心灵迷茫而表现出的种种一反常态的面貌。他们几乎对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抱以质疑的眼光,包括天主教文化传统:笃信上帝的人竟然可以跑到越南去屠杀平民吗?包括政治组织的目标:我们的国家希望通过战争强加给另一个国家的是我们追求的民主吗?包括当时的生活方式:我们到越南战场上去杀戮越南人是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的必然结果吗?
而他们所采用的反抗方式就是脱离主流社会,穿着奇装异服,蓄着长发和长须,吸着毒品,听着摇滚乐,纵容着性欲,过着离群索居的“原始生活”。后来,人们把他们的这种生活方式称为“嬉皮士运动”。而最早发起这项运动的人据说是一个叫做麦克·梅特勒的16岁男孩。
麦克·梅特勒家住在马塞诸塞州的莱顿城,而他本是一名中学生。但是,因为受够了越战的血腥和由此导致的人情冷漠,在15岁那一年,他决定离家出走,希望可以在别处找到一个没有战争、没有鲜血、没有死亡、没有冷漠、没有忧愁的世界。
然而,在美国各地游荡了一年之后,他很失望地回到家乡了,哪里也没有他想要的没有战争、没有鲜血、没有死亡、没有冷漠、没有忧愁的世界。
但是,他并不甘心,他想要自己建立一个这样的世界。
于是,他找到了3名有着同样想法的同学开始组建他们的世界。后来,又有4名大学生加入到了他们的行列中,并为他们的世界取名为“莱顿公社”,因为他们认为只有回到原始社会,才不会有战争、鲜血、死亡、冷漠以及忧愁。而他们也完全按照对原始社会的想象进行生活:所有的男女互称兄弟姐妹,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完全自食其力,吃的饭、穿的衣都靠自己双手劳动来获得。
很快,他们成了美国青年竞相效仿的对象。不到几年的时间,像他们这样的“公社”遍及美国大地。到20世纪70年代,全美大约有5000余座各式“公社”,8万多美国青年参与其中。而这股“返朴归真”的“嬉皮士运动”也越出了美国国境,席卷了欧洲大地,尤其是北欧的丹麦,更是在哥本哈根市郊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公社”。
除了选择“回归原始社会”,这些嬉皮士还积极地参与到美国国内历次反战浪潮之中,号召那些对美国政府和社会失去希望的青年男女加入到他们的“公社”中。
“嬉皮士运动”中表现出来的美国青年的颓废和迷茫深深地影响到了几代人,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有所转变。到那时,“嬉皮士”也变成了一个贬义词。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