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礼待人 小学礼,无以立。
——孔子 这句话的白话意思是:不学会礼,就难以在社会上 立足。
“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体系中的主要范畴,在儒家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林放曾向孔子问“礼”,孔子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说明孔子对“ 礼”的重视。
我们现在说的礼,是表达礼仪礼貌的一种形式,但在孔子时期提倡的“礼”绝不是现今对“礼”字表面理解的意义,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他所说的“礼”在漫长的社会演变中的变化。
孔子提倡的“礼”有着封建时代的烙印,他认为“礼”有着作为政治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两个方面的属性。用“礼”可以达到束缚人民思想,限制人民行为,把人民变为统治阶层忠实奴仆,以达到维护统治阶级等级制度的目的。
但是,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儒家文化占重要地位的“礼”渐渐演化成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脱离了原先为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服务的本质,成为维系社会良好风气的道德礼仪。“礼”更多是礼节、礼貌、礼仪的外化表现。所以,今天读孔子论述的“礼”,我们应更多从礼节、礼貌、礼仪等行为规范来理解。
齐相晏婴出使晋国,路过中牟时看见一个人正坐在路边休息。虽然这个人穿得不成样子,但是晏婴看得出来,这个人是一个有修养的君子,于是便派人问他叫什么,从哪里来。
那人说:“我叫越石父,是齐国人,在中牟卖身为奴,看见了使者路过,想跟您回国。”晏婴问:“那你为什么要卖身为奴呢?”越石父回答说:“现在的我已经是饥寒交迫了,所以只好出此下策。”晏婴便用拉车的马帮越石父赎身,而且还让越石父跟着自己一起回国。
晏婴回到府邸以后就进了自己的屋,并没有跟越石父告辞。越石父非常不高兴,要与晏婴绝交。
晏婴派人告诉越石父:“你在中牟给人家当奴隶,现在我把你赎回来,你不但不感谢我,反而恩将仇报,还跟我说什么‘绝交’。”越石父说:“如果是君子的话,就算昔日对别人有恩,也决不能轻视人家,同样,也不应因为人家对自己有恩就轻易向人家屈服。我给别人当了三年奴隶,那时没有人会理解我。您把我赎买回来之后,我认为您是理解我的,可您在进入屋门之前都不向我告别,您这不是还把我看做奴隶吗!”听了越石父的话之后,晏婴立刻走了出来对越石父说:“今天的确是我不对,我向您道歉,如果我改正错误,您可不可以不和我‘绝交’?”越石父点了点头,于是晏子马上让人打扫厅堂,并且盛宴款待越石父。
越石父说:“我听人说过,对别人的尊敬不在乎具体的形武,只要你有尊贵的礼节,别人就不会拒绝你。先生如此待我,我实在是不敢当。”从此以后,越石父甘心为晏婴效劳。
或许很多人都会认为越石父简直就是得寸进尺,晏婴好心好意把他给赎回来,越石父不但不感激晏婴,反而因为礼节上的稍许不周跟晏婴“翻脸”。没错,当时的越石父的确是身无分文,论起地位来也远不如晏婴,但是越石父却并没有因为自己地位低下而忘记了作为一个君子应该具有的礼节,越石父认为礼节是一个君子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更是对对方尊敬与友好的体现,而晏婴也正是受到越石父的提醒,认为自己不应该“失礼”,才会去向越石父道歉。
在生活中,凡是成功人士都是懂得尊重“礼仪、礼节、礼貌”的,因为他们知道,对身边的人以礼相待,不仅能体现出自己良好的道德水准,更能展现出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深厚修养,人与人之间“礼尚往来”,是懂得互相尊重的前提条件。是对他人彬彬有礼、尊重他人还是满嘴脏话,轻慢、冷淡他人呢?尊重他人,就等于尊重自己。所以,人们的行为应以“礼”为前提。
以孝为本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这段话的白话意思是:一个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尊重师长。要谨言慎语,讲诚信。要有爱心,要亲近品德高尚的人,做事之余要多学习。
孔子提倡仁义思想,在他看来,一个人要想具备仁义思想,首先就要行孝悌,因为孝悌是仁义的根本。春秋战国以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主张以“孝”来治天下,尤其是在汉代,统治者更是把“孝行”做为封建统治的重中之重。
五千年来,“孝行”不仅对人们的伦理道德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更是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舜是远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在舜小的时候,他的父亲还有继母、弟弟象,都多次想置他于死地。一次,家人让舜修补谷仓仓顶,但同时又在谷仓下放火,幸亏舜聪明机智,持两个斗笠跳下选脱;后来,家人又让舜深挖井,当舜刚刚下到井底,继母与弟弟象却开始用土填井,幸亏舜发现井中的地道,才成功逃脱。
这些事发生后,舜却丝毫不记恨,对父亲依然恭恭敬敬,对弟弟依然慈爱有加。
天帝被他的孝行感动了,舜在厉山耕种时,大象帮他耕地,小鸟帮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而且能力也很强,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多年后,选定舜做继承人。舜当上最高统治者后,对父亲、继母仍然孝敬有加,还封象为诸侯。
如果换了别人,恐怕早就跟这样的家人断绝关系了,甚至还可能因此而大打出手,但是舜却并没有这么做,甚至在自己功成名就之后依然对自己的家人很好。
舜把作为一个儿子应尽的孝道和作为一个哥哥应尽的责任全部做到了极致,这不仅仅说明了舜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更体现了舜高尚的道德情操,品质如此高尚的帝王,又有几人不会向他臣服呢?开创大汉盛世的汉文帝也是一个大孝子,文帝本为薄太后所生。他以仁孝而闻名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在床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要吃的汤药,他都必须先尝一尝,确定没事之后才给母亲喝。
文帝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着重发展农业,使当时的社会繁荣昌盛,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有人会说,孝顺母亲的行为让宫里那些下人去做不就行了吗,堂堂的大汉王朝,难道连几个能干事的仆人都找不到吗?不是的,是汉文帝自己心甘情愿做的。汉文帝身为一国之君,十分清楚“榜样”的作用以及“榜样”的重要力量。他认为提倡仁孝,就是要从上到下,皇帝应身先士卒,成为大臣和百姓的表率。
在中国历中上,像这样“仁孝”的历史故事和传说还有很多很多。
曾参是春秋鲁国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人称“曾子”,以孝著称。曾子年幼时家里非常贫穷,因此常常上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呼唤曾子。曾子打柴时觉得心口一疼,便想到可能是母亲在召唤自己,便迅速返回家中,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子接见客人,以札相待。
仲由也是鲁国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不但性格勇敢,而且十分孝顺。跟曾子一样,仲由小的时候家里也很穷,吃的是野菜野果,睡的是草铺。
父母死后仲由做了大官,从此不愁吃喝。但当他每次吃着丰盛的食物时,睡在舒适的床上,盖着暖和的被子时,他便常常思念双亲,泪如雨下。孔子赞扬他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啊!”如果没有我们的父母,我们就不会来到这个世上,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养大,所以我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是理所应当,尽孝,不仅是一个人良好品质的展现,也会使家庭变得更加和谐、更加欢乐。对于年轻人来说,只有家庭美满,才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事业当中,才能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