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棚户区改造案例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7428612
  • 作      者:
    印建平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城市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中经汇成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新型城镇化研究丛书:棚户区改造案例研究》运用系统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对我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棚户区改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研究,为我国下一阶段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棚户区改造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印建平院长作为这个领域的开拓者,其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可敬可佩。同时她也注意到了研究的难度所在,精心选择了研究策略和研究方向。对于已有大量实践但尚属理论未知的领域来说,案例研究是一种成熟而有效的研究方法。
展开
作者简介
  印建平,中经汇成(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兼产业规划所所长、区域研究专家,从事规划工作近十年,专注于城市和产业发展规划,主持国家和地方产业发展规划等咨询项目上百项。包括“中德生态园”产业定位研究、天津市滨海新区粮油食品产业发展规划、天津市滨海新区轻工纺织产业发展规划、北京大兴生物医药基地产业规划、孝感临空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宜兴国家能源装备及材料产业园产业发展规划、海西香港文化产业园产业发展规划、广东清远侨兴生态产业园系列规划、山东省时风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产业规划、贵州省遵义市鸭溪经济开发区产业规划及山东邹城唐村镇产业发展规划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中经汇成(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新型城镇化研究丛书:棚户区改造案例研究》研究的棚户区主要是指近现代形成且尚在使用的城镇棚户区,即依附于工业厂矿区,因缺乏规划无序滋生、自发蔓延的成片简陋危旧房区。棚户区改造工程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民生工程。2005年从辽宁开始,全国展开了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迄今已历8年,已正式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的城市有上百个,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在对国内所有城市棚户区改造工程广泛关注的基础上,《中经汇成(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新型城镇化研究丛书:棚户区改造案例研究》选择了最具有代表性的20个案例,分别突出10个方面的特点,通过深入剖析,力图探寻棚户区改造的一般规律。
展开
精彩书摘
  三、近现代城市棚户区的成因
  远古时期人类居住棚屋是因为生产力低下。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后,棚屋基本上不再用来住人,多用来蓄养牲口、放柴草、堆杂物,或者夏天住在瓜地果园里看瓜护园用。棚、庵偶尔用于居住,必定是在非常时期、时常困难条件之下的临时住所。现在,即便是在贫困的农村,也很少有大规模的棚户区,一是因为农村聚居规模一般不会很大,少则几户,多则数百户而已;二是因为农村建筑成本很低,土地不缺,建材可以就地取材,足以建造具有正常功能的房屋。反倒是在城市,出现了棚户区。棚户区就是集中成片的棚屋。在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水平都大大提高的今天,为什么仍然有人居住在这样条件简陋的建筑里?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什么样的条件下棚屋会集中连片呢?一种是由于大规模的临时居住需求造成的,如古代的禹墟棚屋区、黄泛区棚屋区和近现代的很多工矿棚户区。第二种是由于贫困常住人口聚集而成的。这种只有在近现代,大规模城镇化、工业化条件下导致产业工人集聚,才可能在城市或其周边出现。
  据现有资料,我国最早的城市棚户区形成于上海。上海是我国最早开始近代化和城市化的城市之一,棚户区也是最早出现的。在古代,我国城镇体系与西方大不相同,主要体现在:我国城镇体系分为城和镇两种主要形态。城基本上是人为规划建设的,以高城深池为明显的外在形体特征,“城”本义指的就是城墙;镇是指市镇,是以市场力量为主导围绕集市工商业发展起来的居民聚集区。镇相对接近于西方城市的概念。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起步很早,直到明清时期发展水平也比西方要高,具体体现在城市规模、城市规划理论的成熟程度等方面。中国古代城镇化率的最高水平在南宋,据资料分析可能达22%左右,大致相当于英国工业革命早期的水平。在近代以前的数百年问,中国城镇化进程都是停滞的,城乡人口比例大体维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城镇人口所占比例很低。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殖民者打开中国国门,沿海若干城市被迫开埠通商,一批近代新兴城市开始沿着西方城市发展的道路起步。在这个过程中,棚户区开始了其顽强的生长历程。
  据《上海规划志》记载,上海的棚户区在19世纪就已开始出现,具体时间不详,但可以推断是在1843年上海正式开埠以后。因为上海是从此开始近代城市化进程的。上海的棚户区成形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船户阶段,农民失地,并受上海工商业就业机会吸引涌入上海。由于上海周边农民主要交通工具是船,上海开埠也主要从码头开始,因此最初农村移民进入上海是以船户为主,将船停泊在码头或河边,以船为家,开始半定居生活。第二个阶段是“滚地龙”阶段,即半定居状态持续一段时间以后,船的河运功能丧失,农民转行后职业稳定,开始定居下来,便把船拖上岸,以船篷为屋,开始定居生活。第三个阶段是草棚阶段,居民有了一定积累以后,开始建造真正的房屋,虽然只是简陋的草棚,但毕竟是专门用于居住的正式建筑。这也是棚户区正式形成的阶段。
  但是,这种原因形成的棚户区极其有限,仅限于极少数几个最发达的近代城市,现在我们看到的大量棚户区,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尤其是“文革”后到改革开放初的过渡时期。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大规模工业化进程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的。由于工业化进程加快,在“先生产、后生活”的方针指导下,生活设施相对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但在“文革”前的工业化过程中,虽然生活设施不足,但毕竟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内解决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大包大揽,生活设施也是由政府和公有制企业统一解决,所建设宿舍、住房虽然以经济实用为主,但并不十分简陋,至少符合技术规范,因此先天性的危房棚户区并不多。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风雨沧桑棚户区
第二节 利国利民话棚改
第三节 科学研究看案例

第二章 高位统筹
第一节 棚户区全面改造的起点——辽宁省棚户区改造
第二节 上海棚户区改造
第三节 新疆保障性棚户区改造

第三章 改革创新
第一节 棚户区改造的“黄石模式”
第二节 “和谐抚顺一号工程”——抚顺棚户区改造
第三节 温情拆迁,创新组织工作——徐州棚户区改造

第四章 精心组织
第一节 焦作市棚户区改造
第二节 “民心工程”——本溪市棚户区改造

第五章 扶危济困
第一节 公租房协助棚改——沈阳棚户区改造
第二节 哈尔滨市棚户区改造

第六章 转型升级
第一节 “煤城转型”——阜新市棚户区改造
第二节 “老城做新”,打造城市经济——枣庄市棚户区改造

第七章 多重导向
第一节 承德碧峰门南地块棚户区改造
第二节 长沙棚户区改造的“四结合”

第八章 金融魔力
第一节 棚户区改造的“西安模式”

第九章 企业主导
第一节 棚户区的华丽变身——京煤集团房山“中国美丽谷”暨工矿棚户区改造
第二节 山西阳煤集团的棚户区改造

第十章 美丽家园
第一节 上海市棚户区改造中的风貌建设
第二节 构筑历史文化长廊与滨江风光带——湘潭市滨江棚户区改造

第十一章 政府主导
第一节 “铜城振兴”——甘肃白银棚户区改造

第十二章 关于棚户区改造的思考
第一节 棚户区的价值
第二节 棚户区的走向
第三节 如何避免产生新的棚户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