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响当当一粒铜豌豆:田汉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2567935
  • 作      者:
    田本相,吴卫民,宋宝珍著
  • 出 版 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田本相,1932年生于天津,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1964年南开大学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先后任北京广播学院语言文学部副主任、副教授,中央戏剧学院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教授。曾任文化部研究系列高评委委员、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会长,华文戏剧节委员会主席。出版有《曹禺剧作论》、《曹禺评传》、《郭沫若史剧论》、《田汉研究概述》、《田汉评传》、《中国话剧研究概述》等专著十余种,并参与主编《中国现代比较戏剧史》、《新时期戏剧述论》等。吴卫民,1958年生于昆明,云南师范大学学士,中央戏剧学院硕士,上海戏剧学院博士,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人文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访问学者,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云南艺术学院院长、中国活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会长。以吴戈为笔名,出版有《戏剧本质新沦》、《中美戏剧交流的文化解读》、《云南现代话剧史论稿》等专著多部。宋宝珍,1982—1989年就读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先后获文学学士、硕士学位。1989年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工作,获戏剧戏曲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研究生院戏剧学硕士、博士生导师,学位委员会委员。并任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田汉研究会副会长。出版有《洪深传》、《二十世纪中国话剧回眸》、《残缺的戏剧翅膀~冲国现代戏剧理论批评史稿》、《中国话剧史》、《田汉评传》、《走回梦境——澳门戏剧》、《中国话剧百年图史》、《中国戏剧论辩》等专著十余部,并发表学术论文、评论等两百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田汉(1898-1968),话剧、戏曲作家,电影剧本作家,小说家,诗人,文艺批评家,社会活动家,文艺工作领导者。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早年留学日本,创作有《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多部著名话剧。1930年加入"左联",40年代开始对京剧、汉剧、湘剧等戏曲进行改革,创作了大量以反侵略为内容的戏曲剧本。解放后历任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局长、艺术事业管理局局长、中国剧协主席和党组书记、全国文联副主席等职,创作了话剧《关汉卿》、《文成公主》、及整理戏曲《白蛇传》、《谢瑶环》等,在历史剧的创作和改编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中国京昆艺术家传记·响当当一粒铜豌豆:田汉传》作者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戏剧的研究,分24章阐述田汉为戏剧而奋斗的一生,对其《获虎之夜》、《名优之死》、《丽人行》、《关汉卿》、《白蛇传》、《谢瑶环》等代表作有详细阐述,对其戏剧思想亦有深入分析。
展开
精彩书摘
  一、忧患童年迷戏痴 田汉原名田寿昌,1898年3月12日(农历二月二十日)出生于中国湖南省长沙县田家椴一个叫茅店的小山村。时值春寒料峭的子夜,这个呱呱坠地的男孩儿给这姓田的庄户人家带来了惊喜,也带来了焦虑。
  六年前,寿昌的母亲曾生过一个男孩,但活了不到三个月就得病夭折了,让这家贫苦农民在短暂的欢愉之后,落入了六年的等待与煎熬之中。这一回,无形的恐惧与无穷的焦灼,令寿昌的祖父田桂泉记起了求神拜佛的法宝:为孙子取了个“和儿”的小名,作为一名幼小的佛门弟子,寄养在观音菩萨的名下,让他在菩萨无边法力与深广慈悲的护佑下成长。
  田汉的伯伯叔叔大都英年早逝,三十岁左右就撒手人寰。显然,这个家族在衰败。而田寿昌这一代的出生,正承受着家族彻底崩溃的打击。田寿昌祖上曾是大地主,到了祖父田桂泉这一代,已经衰败到了农村手工业户的地步,靠着六七张机织绢,维持着一个祖孙三代近三十口人的大家庭,破败之相已经露出来了。
  寿昌的父亲田禹卿是田家偏爱读书的人,他15岁与田母结婚时仍在念私塾。
  在送子念书、望子成龙之风兴盛的湖南,自足的人家供孩子念书上进,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儿。但田禹卿却不得不绝望地辍学回家,帮着维持大家庭的生计。这个压抑着心中读书愿望而回家务农、出外当差做伙计、下厨掌勺的年轻人,郁郁寡欢,积劳成疾,终于染上严重的肺病。不久,便怀着无穷的懊恼与遗憾去世了。
  田禹卿病死后,田氏家族便再也无人出面撑持,像“箍桶篾”一样拢着祖孙三代人的祖父田桂泉也已经熬尽心力,无法支撑下去,就采纳了祖母的建议:“家里人多,难以支持,不如让儿子们各自努力。”于是田氏家族分家,这是田家彻底败落的标志。父丧家败的惨痛,啃啮着时年8岁的小寿昌的心灵。
  为父亲送葬后,叔叔们送田寿昌回他就读的黄狮渡学塾。
  对寿昌早年影响最大的是他的母亲和舅舅。应该说,没有母亲和舅舅,就不可能有后来的田汉。舅舅易梅臣,是寿昌未来的岳父。
  在情感上,他填补了寿昌自小缺少的父爱;在精神上,他又是寿昌少年时代最重要的引路人与支持者。
  母亲易克勤,生于长沙东乡花果园三字墙屋易家。家境贫寒,早识机杼,自小就手脚勤快,精于女红。还在少女时代,她就与外婆一起绩麻纺纱,历时五六年,织就了一顶新蚊帐,用攒下的钱打造了一张新的木床,换下蚊虫自由出入的“八百眼的帐子”与白蚁蛀空了脚“整个坍下”的老床。她将这种自强自立、勤劳治家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带到了田家。。她算是田家娶的第一个儿媳妇,执长媳之礼,所以大家庭的日常家务就全靠她主持。除斟茶煮饭、浆衣洗裳、纺纱绩麻、鞋头针线之外,还要采桑养蚕,煮茧选丝,来客时操持酒席,伺候婆婆的饮食起居,同时还得帮衬年轻的叔子们。每年除夕,她都要替叔子们结辫子、剃头、钉衣皮领,事情做完天也发亮了。她吃苦耐劳、心灵手巧、善解人意,田家人无不交口称赞。
  易克勤是个相当坚韧的女性。她生过四个儿子(包括夭折的一个,寿昌、寿康、寿麟),几乎都是临盆前还在操持家务。苦、累、贫、病,从来就没有让这位年轻的长媳抱怨过一句。毫无疑问,母亲这种积极乐观、坚韧不拔的精神气质,对寿昌的性格养成影响极大。尤其是在田禹卿死后,易克勤以柔弱之躯拉扯着三个孩子,顽强生活。艰难岁月中,她是孩子心中最可依赖的英雄。后来被称为“田老大”、 “湖南牛”的田汉常常安慰、帮助困厄窘迫中的艺人,他常挂在嘴边的话:“别着急,总有办法可想!”而这些,就来源于早年困苦生活中母亲的言传身教。
  父亲的死给母亲的打击是沉重的,她甚至想过吞鸦片寻死。年轻守寡,家用窘迫,又拖着三个孩子,大的8岁,次的5岁,小的尚在吃奶。然而想到丈夫“你得好好招扶孩子们”的临终嘱托,她毅然坚持了下来。
  丧事办完,她也病倒了,而且吐了血。在娘家调养时,外婆曾细细致致地劝过她:“儿子们这样小,你一个女人单丝独线的,不靠叔子们帮忙,怎么能支撑下去呢?”劝她与叔叔合伙讨生活。但她不愿被别人看作是占人便宜的“弱女幼子”,她要独立支撑。
  易克勤以远远高于普通农妇的见识,坚决送孩子读书。一方面是在娘家时听易梅臣念书,听得耳熟,常常还从旁帮助提醒,已有了对知识、对新事物的兴趣和渴求。后来梅臣补廪、进学,给家庭带来了不小的荣耀,她当时就暗自立誓:“我若有了孩子,也一定要让他读书。”她实践了自己的誓言。另一方面,丈夫的临终嘱托中,“招扶”二字,肯定包含着让孩子继续念书的意思。她苦苦支撑,坚持让寿昌念书,就是想让儿子来弥补丈夫读书未竞的遗憾。
  她没有理睬婆婆认为念书是“白糟蹋钱”的偏见;她说服了玩心尚大而不肯念书的寿昌,三番五次把因为家贫而滑到辍学边缘的寿昌重新送进学堂。她选丝织绢,为寿昌编织着如锦的前程;她日夜操劳,为寿昌铺就着通向光明幸福的人生大道。
  易克勤独自肩负着生计的重担不算,还时时留心寿昌的教育情况。在寿昌入塾一年后,母亲到陈家冲做农活,就把寿昌留在相隔八九里地的茅坪,在大园里殷家私塾就读。她虽然务农操劳,但心思却放在寿昌身上。她听说私塾老先生是个老八股,学问陈旧,作风懒散,更兼“学生素质也坏得很,专一教寿昌画白虎,偷丝团子”,害怕寿昌受了坏的影响,连忙奔波十数里将寿昌领走,重新选定一位教学有方的塾师王绍羲。田母这些举动,令乡人肃然起敬。
  寿昌将母亲的苦心看在眼里,藏在心底,读书更加发奋,成绩是愈来愈好,进步愈来愈大,小小的田家椴已无法滋养这位沉默早慧的少年了。当时乡里有位叫湘澄的先生赏识寿昌,就写了几封推荐信,让田汉进城去投考新学校。
  此时的田汉一心想着要用功念书,要有点儿出息,以报答母亲的操劳,慰藉母亲的苦心。后来人们说田汉是个典型的孝子,其实根源在寿昌早年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岁月;后来田汉对母性的赞美与膜拜,正是因为母亲易克勤让田寿昌深刻地感受到母性的慈爱、博大、宽厚与坚韧。事实上,母亲庇护了田寿昌的成长,后来又极大地支持了作为戏剧家的田汉的事业,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戏剧母亲”。
  读书期间,对田汉起着决定性影响的,不仅仅是塾师教的“子日诗云”与“尽忠尽节”之类的国粹蒙学。也许,更重要的还是那些在当时看来不登大雅之堂的闲杂小说与乡间艺人、民间剧种的演出。
  ......
展开
目录
总序(谢柏梁)
一、忧患童年迷戏痴
二、“英雄怀汉”诗少年
三、激扬文字“新浪漫”
四、初试话剧谱新篇
五、“诗意”人生漂泊吟
六、《获虎之夜》震剧坛
七、一心沉醉银色梦
八、南国戏剧风云涌
九、诗化戏剧色斑斓
十、《名优之死》树高杆
十一、投身左翼自奋蹄
十二、爱情漩涡苦挣扎
十三、奋起粗犷呼号声
十四、战火纷飞请长缨
十五、矢志戏改梨园情
十六、感时忧国《丽人行》
十七、一腔热血迎黎明
十八、开拓戏剧新天地
十九、一世绝唱《关汉卿》
二十、古树新枝《白蛇传》
二十一、“金鳞”“西厢”展诗情
二十二、良苦用心写“文成”
二十三、为民请命《谢瑶环》
二十四、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附录  田汉研究资料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