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郭沫若的30个细节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24104950
  • 作      者:
    邢小群著
  • 出 版 社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可以触摸的民国》对民国的关注,不是行注目礼,更是寻求还原,寻求真实。不管热血与极端,也不管沉郁与凉薄,这既是叙速对象的真实,也是原作者的真实。《细看》为《可以触摸的民国》套书子系列之一,从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细节出发,去触摸民国人物灵魂深处的颤抖,是结构别致的人物传记类原创性文本。《可以触摸的民国·细看:郭沫若的30个细节》这本书是一部郭沫若的评传。郭沫若在当代文学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当属于超级巨人行列,继鲁迅之后一人而已。有关郭沫若的评传,无论是专著还是单篇文章,多年来已为数甚多。本书既能钩玄提要地刻画出一代文化巨人兼政治活动家的一生事迹、功业和他的思想面貌,又能实事求是,要言不烦,足见作者邢小群的史学与史才。
展开
作者简介
    邢小群,知名学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近年致力于口述历史工作,著有《丁玲与文学研究所的兴衰》《凝望夕阳》《往事回声》《我们曾历经沧桑》等。
<br />&nbsp;&nbsp;&nbsp;&nbsp;
展开
内容介绍

  《可以触摸的民国·细看:郭沫若的30个细节》是一本别致的人物传记,以精心撷取的若干细节,以小见大,展现了郭沫若的一生。仅凭这些细节,就可以看到郭沫若的人生长河,看到他地形复杂的人格河床,看到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被政治捉弄的命运。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次婚姻
  1912年,郭沫若接受了一件父母为他安排的令他终身悔恨的事——与张琼华的婚姻。
  这件事,不能全怪郭沫若的父母。早在10岁之前,郭沫若就订过婚,但女方早天。他受旧小说中的风流、新小说中的情爱的诱惑,从14岁起,就不愿从速订婚,对自己未来的婚姻心存着“水底月,镜中天”的希冀。父母体谅他不愿早订婚的心理,每有婚事提说,都征求他的意见。在他的推却中,先后有四五十家人家来提过婚。一次有人给郭沫若说了一位姓王的姑娘,此时他的五哥刚刚死了未婚妻,家里就把那女子许给了他的五哥。这位五嫂与郭沫若同龄,郭沫若曾这样描写过她:“小巧的面庞,双颊晕红,双眉微颦,眼仁漆黑……高矮适中。”五嫂的父亲是做县视学的。郭沫若上学时,经常打从她家的房前过,他见过她偷偷向外看的模样。后来五嫂说,在她们家的一张小学堂毕业生的相片上,郭沫若的形象给她留下的印象很深:“人又小,要去站在那最高的一层……把胸口挺着,把颈子扛在一边,想提高你的身子。……那也正是你的好胜心的表现。你凡事都想出人头地,凡事都不肯输给别人。”这当是家中女眷中的红颜知己了。想来她家曾想给郭沫若说亲,不能说没有她本人的属意。不想这五嫂,结婚当年生了个男孩儿,生产三个月后得“产后痨”死去,临终前呼唤的竟是远在成都读书的郭沫若:“八弟! 八弟!你回来了,啊,你回来了!”为此,郭沫若很是感伤。想当初,五嫂在娘家时,几乎与郭沫若同时得了伤寒,又同时病好。郭沫若的四姐后来说:“你两个幸好不是夫妇。假如你们是夫妇,别人会说你们是害的相思病呢。”郭沫若病好后,留下了中耳炎、脊椎炎的病症。五嫂的后遗症是轻微的肺结核,这种病是不能生孩子的。 可见,在无知的社会里,中国女子的性命是何等的低贱。即便如此,比起郭沫若和他五哥的“未婚妻”来,五嫂算是来去有痕的。 因为有那深谙的相许,又因为有那识破了的“知己 ”。郭沫若说:“在我心中印着一个不能磨灭的痕迹。只要天上一有月光,总要令人生发出一种追怀的怅惘。” 郭沫若19岁时,母亲开始担心他会成为鳏夫,未经他首肯,就定下了他与张琼华的婚姻。郭沫若默许了。来说亲的远房叔母在他家人的印象中说话很有信用。她说,那女子人品好,在读书,又是天足。这位远房叔母还了解郭沫若的心思,知道他倾慕于他三嫂的美貌和五嫂的人品。所以她对郭家人说,张家姑娘绝不会弱于郭家任何一位姑嫂,“人品和三嫂不相上下”,这就给郭沫若留下了期待,幻想着家里包办的姑娘能和他三嫂的两只手一样,有着像粉棠花一样的颜色。她的容貌若真的如山谷中的幽兰、原野中的百合呢?因为他的一个弟弟、两个妹妹都已订了婚,他的婚事再拖下去,就要影响弟妹们的佳期。况且他已二十当龄,再说婚娶尚早,已不能成为借口。出于对母亲的体谅,他同意了这门亲事。但结果是,新娘一下轿:竟是三寸金莲!“啊,糟糕!”他心里一惊,这是第一个糟糕;待掀开盖头一看,没有看见什么,只看见“一对露天的猩猩鼻孔”,正对着他。这是第二个糟糕。
  他二话没说返身走出了洞房,他感觉受到了莫大的欺骗。他觉得,自己恰被家乡的谚语言中:“隔着口袋买猫儿,交订要白的,拿回家来竟是黑的。” 母亲苦苦劝慰,甚至责备他不孝:“你这不是做儿子的行为,也不是做人的行为……”事已至此,他不得不妥协了。他说自己是在家里的逼迫下失去了 “童贞”。从此悲苦不堪。
  后来,郭沫若在一篇文章中谈到原配张琼华时,戏谑她为“黑猫”。张家与郭家也算门当户对,张琼华的父亲中过秀才,家有两百多担田租。张琼华读过私塾,学过《女儿经》《列女传》。郭沫若在标题为《黑猫》的文章中说:“我一生如果有应该忏悔的事,这要算是最大的一件。我始终诅咒我这项机会主义的误人。 ……她不是人品很好,又在读书吗?她处的是乡僻地方,就说读书当然也只是一些旧学。但只要她真正聪明,旧学也有根底,新的东西是很容易学习的。我可以向父母要求,把她带到成都去读书,我也可以把我所知道的教她,虽然说不上是爱情的结合,我们的爱情不是可以慢慢发生的吗?——是的,这便是我的机会主义。”其实看照片,张琼华并不像郭沫若写的那样可怕。她可能与他的理想中人差得远了些,就让他形成了一种成见性的看法。
  郭沫若到日本与安娜(后文详述)同居后,曾几次写信想和张琼华解除婚姻关系,都招来父母的指责。郭沫若怕伤父母的心,也担心张琼华想不开自杀,所以不得不打消离婚的念头。对于这一切,张琼华恐怕是不知道的。
  她常去“求菩萨保佑我夫平安无事”,每天都要把结婚时的家具擦拭一遍,这成为她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她以这种方式盼望着,终于在1939年3月,郭沫若父亲病重时,等来了郭沫若的返乡省亲。这时距郭沫若离家已26年。郭沫若的母亲是1932年去世的,当时郭沫若还在日本。郭母知道八儿在日本已有一妻子,担心张琼华将来无所依靠,临终时曾有遗嘱:“他日八儿归来,必善视吾张氏儿媳,毋令失所。”郭沫若听了母亲的遗言,又听家人叙说多年来张琼华如何侍奉他的父母,便对张行了三个长揖到地的大礼。为了向张表示感谢,郭沫若还给她题了两首诗,短跋中特地写上了“书为琼华” 四个字。并逗趣说:“如果往后没有钱用,可以拿它卖几个大洋。”张惶恐万端,说饿死也不会去卖。
  1939年7月,郭沫若的父亲病故,郭沫若偕于立群和他们刚出生不久的儿子汉英回来奔丧。张琼华把自己的卧室——也是当年与郭沫若的洞房—— 让给郭沫若和于立群,并买鸡买鱼尽心照顾于立群母子。再麻木的人,这也是一种心灵的伤害。我们只能看做张琼华无奈中的善良吧。况且自己没生育,把郭的骨血视为己出也是可能的。郭父丧事办完,郭沫若与于立群从大佛坝乘飞机返回重庆,张琼华与家人一起去送行。知道丈夫已不属于自己,这心如枯井般的女人将怎么打发日子?她把郭沫若在其父死后写的长达七八千字的《家祭文》背得滚瓜烂熟,常常泪水盈眶。
  郭父去世之前,曾把家产分给儿子,郭沫若名下分得数十担租谷。 由谁来掌管并享有这部分租谷,家里人意见不一。有的认为应该给张琼华;有的则认为张氏与郭沫若只有夫妻名分,无夫妻之实。为此,家人写信给郭沫若。郭明确回复说:“全部归张琼华支配。她孤身一人,只会帮家事,没有别的收入,就靠这些租谷过日子。” 1949年以后,没了租谷,郭沫若每月给张琼华寄去基本生活费。
  1963年,张琼华在侄女的动员下,到了北京,想见见郭沫若。郭却没有同她见面。郭沫若身边的工作人员遵嘱陪她到故宫等处游览了一番,并为她买了一只铝锅、一块灯芯绒和其他生活用品。工作人员劝张琼华在北京多住些日子。张说:“他太忙了,我不能在这里分他的心。”便悄悄地走了。
  张琼华在郭家做了“一世的客”,守了一辈子空房,死时90岁。
  ……
展开
目录
故乡
少年
第一次婚姻
安娜
《女神》
创造社
走近马克思
《请看今日之蒋介石》
和鲁迅的恩怨
甲骨文与古史研究
于立群
第三厅
秘密党员和党喇叭
五十大寿
历史剧
甲申三百年祭
校场口事件
和毛泽东的诗交
开国
武训风波
批判胡适派
《百花齐放》
《红旗歌谣》
“文革”第_波
郭世英之死
水调歌头
《李白与杜甫》
最后的考古
孔夫子和秦始皇
灰撒大寨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