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女王红尘8万里行走新疆
★身体和心灵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自驾游是新疆深度游最酷的方式
★沿着丝绸之路做一次灵魂的壮游
脚尖上的新疆,指尖上的新疆,舌尖上的新疆,心尖上的新疆,车轮上的新疆。古称西域的新疆,地大物博、风情万千,在中国地理的两个最神奇的单元里,除了西藏,新疆是最值得你去旅行的地方。
国际地理作家红尘,18年间两次重返新疆,重走古丝绸之路。4万公里的风沙之旅,30万字的纯美人文读本,800张美轮美奂的摄影图片,4条背包游、自驾车的手绘地图,国内首本自助游、深度游新疆的首选读物,全彩精美的印刷设计。新疆不再遥远、神秘、艰难,它一样也弥漫在你的脚尖、指尖、舌尖和心尖……
不管你是开最便宜的QQ车、奔奔车,最拉风的迷你Cooper、甲壳虫,还是运动型的SUV、四驱吉普,新疆都是中国最适合自驾游、越野的地方。或许你是一个背包客、驴友、穷游者、公路搭车者、火车漫游者,那么何不跟随着作者身体力行的脚步、一点一滴积聚的旅行经验,也来一场伟大的新疆地理的大发现呢?!
展开
新疆不过是她熟悉的远方
--《越野越新疆》书评
文:五瓣花(《西藏旅游》杂志编辑部主任)
曾经看过刘若英在台湾做的一个节目,当她在台上请她曾经的师傅陈升收下她的唱片专辑时,陈升毫不客气地说:“怎么又把专辑拿来送人。不是每个人都值得你送。”这句话让刘若英泪水涟涟。
所以总是告诉写书的朋友,自己写的书不要轻易送人,喜欢你的字的人一定会去买来看,并不会顾忌那区区的几十元。因为我深知,每一本书,每一个章节,每一粒字,都是经历多少孤寂的时间才呈现在读者面前,而唯有真正懂得的人,才能与作者面对面,从那些埋伏在字里行间的情谊里破土而见。
红尘的新书《越野越新疆》出版了,依然第一时间去买来看。因为知道她的每一粒字都是自己“走”出来的,绝对的真材实料。带着这本书行走在我春节旅行的途中,虽然我此行的目的地是湛江的一座海岛,可是沿途的美景与红尘新书中的大美新疆交替前行,让这一趟旅行,看到了两种景致。
看过红尘著的所有旅行类书籍,很惊讶,红尘此次的写作与以往任何一本书都不太相同。以往的书,包括《越野越西藏》都着重在细腻地描述她所经历的旅程,路上朝圣的队伍带来的震撼,阿里蹚水陷车的无奈,还有她作为“路路通”的本事,在雪顿节上吃酸奶全部家当失而复得的经历……而这一本《越野越新疆》让我们除了看到路上的经历,还看到了大量的史实、传说,以及曾经到过这里的最古老的探险家玄奘,近代的斯坦因、当代的探险家余纯顺的故事。对于读者来说,这样的一本书,串起了上下五千年,穿越了十几个世纪,来到我们面前,它早已超越了旅行图书的概念。
是谁说过,行万里路,却从不读书的人,最多是个邮差。而红尘每一次出发前都做足了功课。
她在去新疆之前,把能够找到的所有去过新疆的探险家、考古学家甚至外交官写的回忆录都拿来读了一遍。所以我们在书中看到了公元627年从长安出发立志到印度去取经的玄奘,这个最老的“驴友”,凭着他“25岁的精壮体力和‘熊心豹胆’,撩起衣裳,手持锡仗,背负油灯,开始了他历时16年的冒险--前往西天取经的旅程”;知道了发现尼雅遗址、楼兰遗址的是英国的探险家斯坦因和瑞典探险家斯文o赫定;知道了斯坦因这个狂热的探险家用少量的钱财将敦煌莫高窟内“9000件写本、画像、绣品等,装了29只箱子平安地运到了万里之外的伦敦不列颠博物馆”;知道了常书鸿,为了保护敦煌的文物从法国回国,在敦煌待了51年,直至辞世。
当你置身在千年前的古老佛洞里,与那些穿越十个世纪来到眼前的壁画相见,那样的美感总是非常神奇和震撼。对那些灿若星辰的古迹,我总是醉心而心痛。醉心于他们的美丽,心痛于他们的损毁。而那些一生都致力于保护他们的人,就是懂得与壁画上的人物对话、交谈、交心的幸福之人。
我曾采访过西藏社科学院宗教事务所所长次仁加布,他几乎拍摄完了阿里所有洞窟里的壁画。那些洞窟都在高达200米的土林高处,他曾多少次睡在洞窟中,浑身酸痛地醒来,所有的辛苦,与那些和11世纪文明整夜相守的兴奋相比,都不值一提。那个下午,我与他对坐在办公室里,我对着电脑中那些色泽鲜艳,精美无比的壁画目瞪口呆;我为科迦寺门框上十世纪保留下来的《释迦百行传》和《罗摩衍那》的经文木雕痴迷,要知道这里的木雕经文艺术在全世界都是唯一了。你会为那些历经时间沧桑,辗转来到二十一世纪的自己的眼前而叹服命运转轮的安排。那一刻,我真的怀疑次仁加布就是从古格王朝穿越而来。我相信,有些人,真的注定有这样的前世今生,或许生生世世都带着同样的使命轮回。
而那些去过新疆,正在去新疆途中的探险家、冒险家、考古学家正是带着这样的使命一直在路上。
红尘的书给我们这些日日坐在办室里朝九晚五的人一扇窗,她告诉我们,生活还有另一种可能,这个世界上还有另一种人,甘愿忍受最恶劣的环境,历经最艰难的旅程,只为抵达生命的内核,而不是表面虚华地活着,他们的生命让另一些人带着敬仰的目光旁观,注定不能抵达,但仅仅是旁观,都让我们觉得敬佩。
我一边沉醉在这些古迹之中,也一边醉心于伊利的薰衣草田,北屯的金色向日葵花田,也口水滴答地想象来一杯俄罗斯老太的卡瓦斯,或者在街头买一串烧烤狗鱼“乔尔泰”;还两眼发光地逡巡在二道桥的女人“至爱天堂”,眼光迷离地看和田地毯,英吉沙小刀,雕花皮靴。红尘最懂得女人的肠肠肚肚,她在书中将爱美,爱自然,爱陶醉的心情抛洒得一路都是。
本质上,这本书带着我们这些整天坐在书房里写作,坐在办公室里写公文,立志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却从未出发的人,对新疆文明来了一次朝圣。
当然新疆的美景更是不一而足,但是在她笔下的风景不再单纯地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她的笔墨间流淌着“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博大与精致;也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回肠荡气;也有“宝剑配英雄,红粉赠佳人”的侠女豪情与潇洒。
她将我们印象中有关西域的所有印象都铺天盖地地写来:金庸笔下的汗血宝马,张骞出塞的故事、逐水而居的胡杨林、大坂城的姑娘、火焰山、魔鬼城……也有少有人知的云中部落图瓦人,元朝时繁华一世的莎车古城,新疆的“杀人石”,边塞诗人的古轮台,还有哈萨克毡房的一夜……
当她埋头于那些探险家的文字时,她已跟随探险家的脚步深入地探访了一次新疆,亲历,不过是一一去见证那些在脑海里重复千百遍的地方,用自己的感官、呼吸去更深刻地感受那片土地的质感、重量。
所谓的远方,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地方,当四轮驱动出发的那一刻,当回到书房里任心底流淌的文字再次倾巢出动时,当那个远方跳跃在纸上,一次次地重复、上演,那些远方就成了她的伙伴,融于血水,进入骨子,在璀璨的古文明和现代人的生活中交相辉映合奏而来。
红尘在书的开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世界上有一种美丽,它超越时空的界限,带着生与死的忧伤,而那种美丽就叫遥远。”这是她内心对远方的定义,如她所说:“旅行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会让我们一生都认同善待、宽容、坚韧、勇气等品质。”
红尘写这本书时,时断时续,因为母亲身患癌症,病情时好时坏,而她一边陪伴母亲一边希望能将这本书奉献给母亲,是母亲赐予她一生的力量去飞翔。她一直叫身患癌症的母亲等待她将此书出版奉于她床前,而母亲在该书出版的那一天晚上悄然离世,带上了女儿给她的最好的礼物。
我想,每个人的一生,都需要有一次越狱的勇气,越过自身设置的藩篱,在自由中呼吸。而最奢侈的自由,是灵魂的自由。当我们的灵魂与一本书的灵魂合拍而动时,我们的羽翼拍打在了同样的频率上,我们在这样的频率上,看见彼此。
红尘之旅,让所有无法拔冗而出的人,去了远方,实现所有人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