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一关 中国文字篇——汉字与中医医理
第二关 中国文化篇
第一节 寻找中医的源头——河图洛书
第二节 《周易》与八卦图揭示出五行的秘密
第三节 古代天文所展示的逻辑关系对应中医脏腑生理结构
第四节 中国古代历法揭示“日月系阴阳”
第五节 古代音律阐释五行与六气的关系
第三关 解悟篇
第一节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第二节 天明则日月不明
第三节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第四节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第五节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第六节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第七节 七损八益
第八节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
第九节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第十节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第十一节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第十二节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第十三节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第十四节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第十五节 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
第十六节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第十七节 冬不按跷,春不鼻衄
第十八节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第十九节 阳予之正,阴为之主
第二十节 三阴三阳之离合
第二十一节 形藏四,神藏五
第二十二节 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
第二十三节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第二十四节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第二十五节 开鬼门,洁净府
第二十六节 风为百病之长
第二十七节 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
第二十八节 春脉如弦
第二十九节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第三十节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第三十一节 异法方宜
第三十二节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第三十三节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第三十四节 肾气虚则厥,实则胀
第三十五节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第三十六节 胃不和则卧不安
第三十七节 命门者,目也
第三十八节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第三十九节 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第四十节 脾者土也,治中央
第四十一节 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
第四十二节 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
第四十三节 治痿者独取阳明
第四十四节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第四十五节 夫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
第四十六节 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藏
第四十七节 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
第四十八节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
第四十九节 百病生于气
第五十节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第五十一节 邪在胆,逆在胃
第五十二节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第五十三节 肺者,五藏六府之盖也
第五十四节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第五十五节 胆移热于脑,则辛鼻渊
第五十六节 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
第五十七节 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第五十八节 气至之谓至,气分之谓分
第五十九节 清者上注于肺,浊者下走于胃
第六十节 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第四关 实践篇
第一节 五脏六腑所出之处
第二节 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第三节 本输
第四节 水俞五十七处
第五节 热病五十九俞
第六节 肺朝百脉
第七节 根结、终始、标本、气街
第八节 皮部、筋经、经水、经别、经脉
第九节 是动则病……是主(某某)所生,病者……
第十节 秋取经俞,冬取井荥
第十一节 泻必用员,补必用方
附录 我学习《黄帝内经》的方法
后记
参考资料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