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清实录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2568413
  • 作      者:
    谢贵安著
  • 出 版 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谢贵安,湖北襄阳人。1962年生。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国学院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师从张舜徽先生,获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致力于中国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和明清文化史的研究,出版《中国实录体史学研究》、《明实录研究》、《中国史学史》、《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与冯天瑜合著)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结集为《中国史学史散论》、《明清文化史探研》和《中国传统史学探究》三部论文集。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实录体史学研究”、“清实录研究”和教育部重点基地重大项目“实录修撰与中国传统史学流变”。其关于实录体史学的研究,受到海内外同行学者的关注和重视。著作曾获湖北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展开
内容介绍
  《清实录研究》是迄今为止公开出版的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清实录》的学术专著。它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承前人的学术结晶,揭示他们的研究成就,同时弥补其研究之不足,对前人讨论较少的部分则予以补充和充实,对其尚未研究的领域,则予以耕耘和探索,在此基础上,对清代实录进行系统勾勒和全面研究,形成一部近70万字的专著。在史料上《清实录研究》尽量竭泽而渔,在结构上,也有自己的布局和特点。《清实录研究》用大量篇幅探讨《清实录》在清朝的致用问题,此为前人关注不多者。《清实录研究》蕴含大量的个案研究及新颖观点。如对《清实录》的很多记载,逐一进行考订和辨析,从而弄清该书的信实部分和不实之处,准确判断其史料价值。《清实录研究》还从《清实录》的具体研究,上升到对整个东西方史学的比较。可以说,这是一部研究《清实录》的集大成著作。
展开
精彩书摘
  清朝皇帝根据实录改正自己的决定,表明实录是政府的重要成宪,具有指导性作用,同时也反映它具有修正政策失误、校正行为偏差的功能。
  第四,不遵实录,因时制宜。
  清朝皇帝偶有不遵实录所载祖宗圣谕,因时制宜,自行决断的情况。
  仁宗一次“恭阅皇考《高宗纯皇帝实录》”,发现内载乾隆四十六年查办各省武职名粮,裁添养廉,挑补实额一事。当时大学士阿桂奏称,鉴于费用太大,要求只在边疆实施,腹省免议。但高宗却下谕旨道:“国家经费,原当量人为出,而足兵卫民,又不得稍存靳惜之见。”将直省所裁名粮,悉行挑补实额。虽然仁宗对高宗的决定非常佩服,但是,却仍然认为阿桂“通盘计画,逆料及数十年后经费难继,其深识远虑,亦不愧老成谋国”。因为“计此项经费,自乾隆四十六年,至今三十余年,所用已逾于所存。且自嘉庆元年以后,办理军务河工,以及各省蠲缓赈济,每岁度支经费之外,所出又岂可万亿计”!因此,仁宗决定不遵高宗的处理成案,而遵循“立政之道,贵在因时制宜”的方针,裁汰高宗所增名粮额数②。仁宗还在是否将正一真人与朝臣同列的问题上,打破实录所载的成例。他曾谕内阁道:“朕恭阅皇考《高宗纯皇帝实录》,内载乾隆十二年十二月大学士等议覆梅珏成所奏.将正一真人改为正五品秩,缺出由该抚咨部袭补,照道官例注册,朝觐筵宴,均如所奏停止,奉旨允行。正一真人系属方外,原不得与朝臣同列。嗣后仍照旧例,一应朝觐筵宴,概行停止。”③这是仁宗难得的不依实录成宪,而强调因时制宜的事例,反映了一遵祖制的嘉庆帝之微弱的变通思想。
  宣宗道光帝也有不遵实录的事例。他在宣谕军机大臣时,指出自己“恭阅皇考《仁宗睿皇帝实录》”,发现嘉庆四年,高宗纯皇帝奉安裕陵时,仁宗特派文武大臣侍卫等,敬谨守护。嗣于嘉庆九年,“复有旨将年老十余员,加恩令其来京”。宣宗决定不按实录所载成例,自行决断,“朕思此项人员,先经派往,旋又撤回,其中且多衰老之员,既于守护难期得力,即可无庸派往,此例着永远停止,交军机大臣敬谨存记”①。然而,这种不遵实录的记载比较少见,难以否定清帝将先帝实录视为成宪的事实。
  清帝对祖宗实录的阅读和借鉴是一个优良的传统,但中期皇帝如仁宗对实录的过分依赖,又反映了清室惰性的滋长,缺乏创新意识和求变能力。自咸丰以后,皇帝阅读实录的记载日趋稀少。这可能是由于西方逼临,需要关注的外部事物太多了,面临的困境也非祖宗实录所能解决,因此便减少了对《清实录》所载圣训或历史经验的借鉴。但综合而言,《清实录》在清代的地位都极为崇高,直到溥仪被赶出宫,都还不忘遵制阅读《清实录》的替代品《东华录》。
  第二节丰碑典范:《清实录》的炫目与荣光
  一、业绩载体,人生丰碑:载人《清实录》史册的荣耀
  先帝死后,常由当朝皇帝为之建立丰碑,勒刻其丰功伟烈,同时诏修实录,以成盖棺定论之史。在某些清帝心中,纂修实录的意义可代替建立丰碑的价值。据《清文宗实录》卷五五载,咸丰二年三月壬子,文宗谕内阁道,本来先帝宣宗安葬山陵礼成后,应该恭建圣德神功碑用垂不朽,但皇考“圣怀谦抑,遗训谆谆,不得建立丰碑,颂扬功德”。因此,自己不敢有违。并且特别强调:“伏念我皇考功德之盛,天下臣民共闻共见,况《实录》、《圣训》,炳若日星,朕即竭虑阐扬,讵能仰赞万一!”这反映文宗对实录地位更加看重,即认为先帝事迹既已载诸实录,即使不建立丰碑,也没有太多的遗憾。
  实录实际上相当于丰碑,甚或超过丰碑。它是记载重大事件和重要业绩的宝典,如果发生了什么大事,都有载入实录的愿望和要求。
  ……
展开
目录
绪论
一、《清实录》的研究现状
二、本书的研究特点

第一章 《清实录》在清代的特殊地位
第一节 治国成宪:《清实录》在清代的重要位置
一、日阅实录:清帝多读祖宗实录
二、动遵成宪:清代皇帝对待实录所载经验的态度
第二节 丰碑典范:《清实录》的炫目与荣光
一、业绩载体,人生丰碑:载入《清实录》史册的荣耀
二、溯念前劳,激励后嗣:《清实录》对清帝的精神激励作用
三、修纂有功,生平有幸:《清实录》预修者的人生辉煌
第三节 思想绳墨:《清实录》在史学意识形态上的作用

第二章 清实录馆的设置、管理与运行
第一节 《清实录》修纂机构设置与演变
一、从内三院之国史院到内阁实录馆
二、实录馆的设置及其地点的变化
三、清代各衙门在实录修纂中的相关义务
四、实录馆的职官建置
第二节 实录馆的业务、人事与后勤管理
一、《清实录》修纂的业务和质量管理
二、修纂官员的人事管理
三、实录馆的考勤、考绩制度与后勤管理
四、实录馆及其管理上的弊端
第三节 实录馆的工作程序
一、实录馆的开馆与修纂人员的任命
二、征集史料,调阅档案
三、实录修纂的具体程式
四、从《翁心存日记》看实录馆的运作情况
第四节 实录馆的其他功用

第三章 《清实录》的修纂主题与体例
第一节 《清实录》的修纂主题
一、显亲尽孝
二、宣扬忠义
三、劝励风俗
四、资治之鉴
五、保持满洲精神
第二节 《清实录》的修纂体例
一、《清实录》修纂体例的确定
二、《清实录》对档案的改写
三、《清实录》体例的其他体现
第三节 《清实录》的特殊体裁
一、去附传的事实与原因
二、《清实录》人物事迹的记述形式
三、《清实录》载录人物的标准

第四章 清代历朝实录的修纂过程
第一节 清前期实录的修纂过程
一、《太祖实录》与《满洲实录》的成书过程及二者的关系
二、《清太宗实录》的修纂
三、《清世祖实录》的修纂
第二节 清中期实录的修纂过程
一、《清圣祖实录》
……
第五章 《清实录》修纂的善后流程
第六章 《清实录》的版本与收藏
第七章 《清实录》修纂与清朝汉化
第八章 《清实录》的史源与史流
第九章 《清实录》的不实与信实
第十章 《清实录》的文献史料价值
第十一章 《清实录》的经世致用(上)
第十二章 《清实录》的经世致用(下)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史料与史籍
二、专著
三、论文
四、未刊学位论文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