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当代中国法学研究中的阶级分析方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65362
  • 作      者:
    杜建明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杜建明,男,1980年11月生,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民盟盟员,内蒙古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2003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法律系,获法学学士学位,2006年考入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2008年获法学理论专业硕士学位,同年继续攻读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我国青年法学家姚建宗教授。主要从事法理学、人权法学和法学方法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一项,主持教育厅课题两项,在《法制与社会发展》《求索》等刊物发表文章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阶级分析方法是我们所熟悉的一种认识方法和研究工具,这一方法被广泛使用于包括法学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当代中国法学研究中的阶级分析方法》以“当代中国法学研究中的阶级分析方法”为题,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当代中国法学研究在运用阶级方法时所呈现的基本状态、基本特点、理论优劣的全面把握,从而形成对该方法的学术史的检视、学术史的反思和学术史的前瞻。
展开
精彩书摘
  《当代中国法学研究中的阶级分析方法》:
  而延展的成熟之作,即1848年初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指出:“每一个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因此人类的全部历史(从土地公有的原始氏族社会解体以来)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因此,无论阶级的存在还是阶级的斗争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之上,生产的不足使人与人之间不仅产生显著的差别,同时形成具有某些基本经济、社会特征的人类群体——阶级。人之所以会隶属于一定的阶级,是因为经济生活乃是维持和延续其存在的物质基础,经济生活中一定的生产方式会使人们处于某种共同的生存条件、利益关系和经济地位之中,即处于某种共同的生产关系,特别是生产资料的某种所有制关系之中。某一群体依据生产关系和生产结构中的独特优势对另一群体进行剥削和支配,其结果造就了一定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而绝大多数和比较明显的表现形式即阶级斗争关系。而马克思不仅在其历史唯物主义中对这一历史现象进行客观、准确的描述,同时,超越了以往的经济学家在其政治经济学中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并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对这一现象的产生根源进行了科学阐释。鉴于马克思并没有明确地表达阶级的概念,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阶级做出了明确的定义:“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集团,这些集团在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
展开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阶级与阶级分析方法
第一节 阶级
一 阶级的概念
二 阶级的多重面相
第二节 阶级分析方法
一 阶级分析方法概述
二 阶级分析方法的功能和应用

第二章 社会科学研究与阶级分析方法
第一节 社会科学研究与阶级分析方法的必要性
一 社会科学的基本性质决定了社会科学离不开阶级分析
二 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离不开阶级分析方法
三 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离不开阶级分析方法
第二节 社会科学研究中阶级分析方法的助益
一 阶级分析方法有助于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
二 阶级分析方法有助于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比较研究和预测性研究
三 阶级分析方法有助于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定性与定量研究

第三章 当代中国法学研究中阶级分析方法的学术史检视
第一节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的引入
一 20世纪初期非马克思主义者对阶级理论的引介
二 20世纪初期马克思主义者对阶级理论的传播
三 毛泽东思想中的阶级分析方法
第二节 苏联法学研究中的阶级分析方法
一 列宁法律思想中的阶级分析方法
二 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法学研究中的阶级分析方法
三 维辛斯基法律思想中的阶级分析方法
第三节 当代中国法学研究中的阶级分析方法的问题与困境
一 阶级分析方法使用中的教条化和标签化
二 阶级分析方法使用中的政治意识形态化
三 法学阶级斗争范式的形成及垄断地位

第四章 法学阶级分析方法的现实主题转向
第一节 法学阶级分析方法主题转向的原因分析
一 阶级存在的妖魔化
二 阶级关系的片面化
三 阶级结构的简单化
第二节 法学阶级分析方法的观念更新与主题转向
一 由单一的政治意识形态分析到综合的社会分析的转变
二 由纯粹的理想分析到现实的利益分析
三 由片面的权力分析到包含权力在内的全面的权利分析
四 由简单的阶级对抗和阶级斗争到复杂的阶层差异和阶层合作的转变
五 阶级分析方法与其他方法的结合运用

第五章 当代中国法学研究阶级分析方法的科学应用
第一节 当代中国法学研究中阶级分析方法的地位和意义
第二节 法学阶级分析方法的科学应用
一 注重研究对象的历史与文化传统的复杂性
二 注重研究对象的现实复杂性
三 注重阶级分析中定性与定量分析的结合
四 注重阶级分析方法中描述方法与比较方法的结合
五 保持阶级分析方法的开放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