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书法与古文字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40704
  • 作      者:
    胡长春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胡长春,又名西江嘉碚。现为西南大学教授,书法学、古文字学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中国文字与书画艺术”一级交叉学科博士点学科带头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古文字学会会员,重庆市书法篆刻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曾任安徽大学教授、古文字学博士生导师、书法学硕士生导师,《书法之友》杂志责任编辑(编委),友声书社社员,安徽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安徽省黄山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书法师从著名学者、书法篆刻家徐无闻、荀运昌、秦效侃先生,1994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古文字师从著名古文字学家何琳仪教授、黄德宽教授,2004年获文学博士学位。主研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重点规划项目《中华大典》之《石经部》《四书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字发展通史”子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商周金文字词集注与释译”子项目;主持教育部、全国高校古委会和安徽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出版专著一部,编著六部。专著《新出殷周青铜器铭文整理与研究》获安徽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论文《邓石如书学师从考论》入选全国第八届书学讨论会。
展开
内容介绍
  自20世纪初以来,随着掩埋在地下的古文字材料不断出土,王国维先生提出著名的“二重证据法”,主张将新发现的考古资料与传世文献互相验证,从而取得研究方法和研究观念的重大突破。从古文字的释读,到出土文献的整理,在历史学、哲学、古典文献学等学科已取得丰硕的成果,而将出土文献的整理成果运用到书法学中则显得相对滞后。《中国书法与古文字研究》是作者对文字学和书法学进行交叉研究的成果结晶。第一部分“传世书法文献研究”重点研究了朱熹、赵孟頫、程瑶田、邓石如、林散之、齐白石、陶博吾等人的书法理论及艺术实践;第二部分“出土书法文献研究’,对甲骨文、殷周铜器铭文、楚系简帛文字、汉代简牍石刻书法艺术进行了专题研究;第三部分“古文字考释与汉字形体演变研究”则是在对近十年来新出土的殷周青铜器铭文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对“鷔鷔雝雝”等古文字进行了释义,并从中考察古代汉字形体的演变。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书法与古文字研究》:
  隶与八分
  隶变是今古文字的分水岭,也是书法笔法演进过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捩点。隶、八分名实关系、体用关系一直是书法理论和文字学理论所关注的问题之一。历代书家、金石家和文字学家都对此问题进行过深入探讨和研究,其中尤以启功先生《古代字体论稿》和裘锡圭先生《文字学概要》在学术界影响广泛。两位先生均结合新出土材料对古代字体进行全面的疏理,新见解、新观点精彩纷呈。如裘先生认为“战国晚期是隶书形成的时期”,“解散篆体、改曲为直”是隶书改造篆文的最重要的途径等。但两位先生对八分的认识不无商榷之处,如启功先生《古代字体论稿》认为“‘八分’为隶书的诨号”,“有新隶字(按:指真书的雏形),于是旧隶字必须异名或升格,才能有所区别,所以称之为八分。八分者,即是八成的古体或雅体,也可以说,‘准古体’或‘雅体一。裘先生《文字学概要》认为“也许我们可以把武帝中晚期看作隶书发展的前后两个阶段的过渡时期。前一阶段的隶书既可以称为早期的隶书,也可以称为古隶。后一阶段的隶书既可以称为成熟的隶书,也可称为八分”;“在宣帝时代的简上,出现了相当标准的八分书,如居延的本始二年(前72年)水门燧长尹野简和敦煌五凤元年(前57年)简等”。上述两位先生对八分的观点基本相同,即均认为八分就是汉隶。然居延本始二年简、敦煌五凤元年简和东汉晚期的华山碑、熹平石经及三国魏时的受禅表、上尊号奏等标准的八分书在形态上差别还较大,因而此两简上的字体还不能称之为八分书。1997年出版的《尹湾汉墓简牍》一书中刊布了十方名谒木牍,木牍上规整的八分书引起了笔者的重视。很显然,尹湾名谒木牍上的字体有别于居延二年简和五凤元年简上的字体,这两类字体应是隶书的两种形态,尹湾名谒木牍的出土为我们进一步研究隶、八分这一问题提供了契机。
  一、秦汉隶书的三种形态
  就目前资料来看,我们可以从宏观上将秦汉隶书划分为古隶、汉隶和八分三种形态:
  一是古隶。古隶的存在时间很长,大致流行于秦武王时期至汉武帝晚期,现今已出土大量古隶资料,如青川木牍、云梦秦简和马王堆帛书等。古隶的特征为:纵向取势,横不平,竖不直。
  二是汉隶。广义地说,所有汉代的隶书都是汉隶,包括汉初的古隶、汉隶(狭义的汉隶)和八分书。狭义的汉隶是指西汉使用最广泛的隶书体,五凤元年简和定县汉简是其成熟的形态。汉隶较古隶规范,又不像八分那样具有装饰性,是自西汉直至汉末的通用书体。汉隶的特征为:取横势,突出横画,横平竖直。其结构类型类似于沙孟海先生总结的平画宽结类。
  三是八分。尹湾名谒木牍(第18号木牍反面为汉隶体除外)是有别于古隶和汉隶的一种新出现的形态。在已出土的隶书资料中,与其形态相近的还有居延阳朔元年牍和敦煌始建国天凤元年牍。有意思的是这三批资料均书写在木牍之上,这也许不是一种巧合。尹湾名谒木牍从形态上看应为八分书无疑,八分是隶书中的标准书体(其性质类似于小篆)。八分书的特征是:取左右分布之势,突出挑画和捺画。其结构类型类似于沙孟海先生所总结的斜画紧结类。
  从隶书的发展阶段来看,汉武帝时期是其发展的转折时期。此时隶书由古隶阶段向汉隶阶段过渡,至汉宣帝时期,汉隶完全成熟。五风元年简和定县竹简是其典型形态。大约于汉成帝阳朔年间,隶书又产生一种新体——八分。西汉末年的尹湾名谒木牍中,八分已相当成熟。八分在西汉末年形成,但不是隶书的主流形态。此后,八分书在东汉广泛流行。汉隶和八分是隶书的两种形态(也可以代表两个阶段)。这两种形态从西汉末年八分形成至汉末一直长期共存。在东汉,汉隶还广泛使用,并不因八分的流行而完全取代汉隶,最明显的例证是书于公元186年的《张迁碑》和书于公元185年的《曹全碑》。前者为汉隶,后者为八分。
  ……
展开
目录
中国文字与书画艺术(代前言)
第一部分 传世书法文献研究
理学家的书法观
赵孟頫的书法艺术
邓石如邂逅程瑶田于桐汭考
邓石如书学师从考论
邓石如传
论林散之诗、画与书的关系
再论林散之诗文与书的关系
吴昌硕称赞的合肥书家刘泽源
邓包书派的重要传承人陶南华
篥室松下
却羡渊明归去来
温和醇厚,潇洒劲健
植根在篆籀,润泽赖诗骚
守护传统,守候经典
禅是书家切玉刀
书法与文化养成
当代书法亟待文化滋养

第二部分 出土书法文献研究
甲骨文书法史年表(1899-1999)
20世纪金文书法史年表
新出殷周铜器铭文的史料价值
与《甲骨文编》、《金文编》鼎足而三的《战国文字编》
楚系简帛文字及其书法学价值
战国文字研究的一次全面总结
从尹湾汉墓名谒木牍谈关于隶八分的一些问题
隶与八分
字帖:现状、问题及走向
书法创作的良师益友
珠联璧合的集联书法
第三部分 古文字考释与汉字形体演变研究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