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剧作观念的衍变》:
2.真实:怎样的“真实”
有一个悖论一直以来都困绕着动画电影,这也是喋喋不休争论的焦点,即假定与真实的关系,这也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当然,实拍电影常常也面临这样的困境,但是对于动画电影来说,这个难题显然有些更让人值得深究的意味,动画电影可以表现什么?究竟动画能不能表达真实?毕竟动画的制作工艺注定了这门艺术不能简单等同于实拍电影。
电影以连续摄影作为影像再现的手段,以鲜活的色彩、声音、光影等方式,基本还原和记录着现实生活中人和世界,并以此来调动观众的视听感知经验,达到逼真的银幕影像的幻觉体验。甚至在很多时候,电影往往通过对场景、道具、化装、服饰等的把握来追求原生态的现实质感和逼真效果。这种以时间性、运动性的视觉影像具有高度的假定性的艺术特征,它排斥一切装饰或表演的虚假,排斥人为的痕迹,试图通过与现实世界的接近赢得观众的认同与接受,可以说电影具有的真实效果是任何其他艺术都难以与之比肩的独特优势。所以,正是在这样的层面,巴赞和克拉考尔等倡导纪实美学的电影学者都提出了“摄影影像本体论”等观点,巴赞认为“外部世界的影像第一次按照严格的决定论自动生成,不需人加以干预、参与创造”,他强调摄影影像的独特性在于其本质的客观性,这些理论也进而形成了20世纪60年代一大批高举纪实美学旗帜的电影新浪潮。
但电影的这些优势到了以动画为创作手段的电影门类面前,就显现得有些让人困惑,动画是一门从无到有、纸上谈兵的艺术,在正式面对观众公映之前,所有的一切都只是假设,包括视觉形象、面部表情、运动方式、环境布局、声音特效等,甚至在此之前的剧本创意、前期演员声音表演等同样充满了假设的特点,更进一步说,观众的观影过程都与电影有些不同,观众不是被与再现现实的逼真性的画面所打动,观众的欣赏与读解是建立在更为自觉基础之上的心理认同,他们明明知道观看的形象不是真实的生命,却自愿搁置陌生感,而被动画营造的视听画面以及由此产生的幻觉而感动,自愿的信以为真地接受与认同。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