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华语电影新世代:地平线/症候群:第20届中国电影学博士论坛文选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9007584
  • 作      者:
    张艾弓,李晓红,张文燕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文联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近年来,随着大陆、香港、台湾两岸三地电影领域合作的加深,三方助力下的大陆电影市场呈现几何级膨胀的发展态势,电影的艺术呈现也日趋多元化,一个以资本作后盾、人才与创意自由流动作支撑的华语电影概念正日益深人人心。华语影坛的大整合已然是大势所趋。然而,悉心探之,这种整合尚停留在表面,文化层面的融合相对迟缓甚或有背道而驰的迹象。如何在产业整合的同时不失各方自身的艺术特质与文化个性,且涵养“和而不同”的活力?这是一个重要问题,诸如此类。为了进一步发掘和开拓华语电影市场、提升艺术品质和文化价值,促进华语电影在国际社会的文化传播力和竞争力,《华语电影新世代:地平线/症候群(第20届中国电影学博士论坛文选)》以“(两岸三地)华语电影的产业融合与个性重塑”为题并就以下分议题准备论文并展开论述:(1)两岸三地华语电影产业整合新态势,(2)产业整合下两岸三地电影的机遇与挑战,(3)香港、台湾电影的本土“回潮”及其生存策略,(4)“北漂”港台电影人研究专题,(5)当代华语电影的跨境传播。
展开
目录


主题(一) 两岸三地电影的多重参照与互动(上)
两岸电影发展与可能性未来
内外观照之维:两岸民族类型电影研读
——以《红河谷》与《赛德克·巴莱》为例
跨域景观中的身份位置
——从“北上合拍”华语电影的地域空间看文化身份认同
跨地性、情感旅行与想象性救赎
——评台湾影片《这儿是香格里拉》《转山》
港产合拍片中内地女星银幕形象的嬗变
——以周迅为例看港片北上的困境和出路
从本土意识到家国想象
——论陈可辛电影的文化身份流变

主题(一) 两岸三地电影的多重参照与互动(下)
从《爱·love》看台湾与大陆合拍片的表达策略与文
化路径
求生抑或自由:杜琪峰的七年北上之路
从华语电影在两岸三地的票房差异再论“文化折扣”
——以两岸三地2013票房前十名为例
论两岸三地华语电影领域中的文化适应性

主题(二) 两岸三地电影的“在地”特色
台湾电影的“在地化”现象及其背后
台湾电影“造星”机制初探
纪实、想象与影像书写
——“后直接电影时代”的台湾青春纪录
艺术杀死电影
——论台湾艺术电影对电影产业的影响
华语电影时代与香港电影元素
全球本土化
——日据时期台湾电影传播形态研究
从怀旧生产到青春再现
——香港电影的本土化书写新趋势
香港电影的文化呈现:从归属焦虑到中心焦虑
消失的乌托邦
——从《顽主》到《私人订制》
从6部《警察故事》看香港身份认同的变迁

主题(三) 当代华语电影的跨境传播与跨文化研究
21世纪中华电影东南亚传播:新问题与新视域
如何在文化多元化时代求同存异
——对华语电影跨境传播的再思考
莎士比亚和华语电影:《哈姆雷特》的跨文类改编与跨
文化演绎
华语电影的美国发行现状及对策
华语电影跨境传播中的西方误读
——基于2002_2011西方媒体文本分析
试论“联华模式”及其启示意义
“北京遇上西雅图”:当代电影的想象地理
杨雪团 个人自由意志与社会道德律令交织中人类的
悲惨处境
——电影《Legend of Fau(燃情岁月)》解读
软性电影:理论与实践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