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金融思想学说史 第三卷》:
马寅初认为,有四种因素导致战时货物供给不足,推动物价上涨。一是战时国境因被敌人封锁,进口产品来源逐渐减少,甚至断绝,使原本依赖进口的产品减少。二是因交通运输工具多被政府占为军用,或运输通道由敌人所占领和封锁,货物难以在地区间余缺调剂,导致部分地区无法及时补充物质。三是国内农工群众为军队所吸收的不在少数,工厂开工不足,农村耕地无人耕种,更加使货物的供给减少。四是市侩奸商囤积居奇,货物私藏不出,也导致了市面上货物的供给不足。“凡此种种,无不使物价飞涨,引致通货膨胀”。刘絮敖认为,战时我国物价上涨的原因之一是由于物资的绝对减少引起通货的相对增加,具体来讲,生产减少、输入减少、囤积居奇、运输不便和消费集中(主要是指战时大量人口转移到西南各省)等原因引起了物资供给的减少,而外汇资金不充裕也影响军需产品和民用物资的进口,加剧了物资的贫乏。胡寄窗认为,战时的信息和交通都不通畅,随着港口的封锁程度日益加大,物资缺乏更加严重。加之后方交通工具非常落后,使得物资运输不畅,相对丰裕地区的物资不能输送到物资短缺的地区,物资无法实现余缺调剂,从而加剧了物价上涨的趋势。政府一方面无法增加物资供应,另一方面也无法加强交通设施,从而物价问题一直持续加剧。王亚南认为,一切的原因,都是在生产不足的基础上发生提高物价作用的。“我们抗战的经济基础,原来就是生产不足物资奇缺的。一到战时,自然更感不足。所以我们战时物价高涨,尽管原因很多,但无一不是在这生产不足的基础上发生提高物价作用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