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碑读析》:
实方孔圆钱的“货泉”是小篆书体,其“泉”不能分解出“白、水”二字。但可以想见,在新莽前后的简帛之上,已经开始使用“白水泉”了。武威医简的“泉”(图4)字,便是一个佐证。就目前掌握的资料看,“白小泉”的形成早于“白水泉”,走的不是以“小”代“水”、由繁而简的渠道,而是为了伸张字的本意,才改“小”为“水”的。所谓以“小”代“水”,或称为混用,完全是以今人的眼光看汉碑。
以同样的切入点看“小”可代“乡”,如《曹全碑》之“参”(图5)、早在睡虎地出土的秦简《日书》乙种中即有其形。《孟孝琚碑》之“珍”(图6,《郑固碑》《鲜于璜碑》亦同)、《曹全碑》之“谬”(图7)、《鲜于璜碑》之“胶”和《张迁碑》之“缪”,在汉碑中基本是如此而书,这种写法也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产生于隶变过程中的草书或称草隶。只是《鲜于璜碑》《王舍人碑》等碑中的“操”字,其右部的写法如果认为与图5完全相同,这很不妥,一是易混于它字,二是与字源相悖,篆书中的“臬”字,表示“一棵树上加三‘口’字,像众鸟齐鸣”。可见,此等混用实不可取。
有关俗字研究的著述中,时常提及的“黄头小人”,指的就是《张迁碑》这种写法的“恭”(图8)字,表面看来是“小”与“小”的混用,也可以理解作是“心”字部首因不同位置而不同写法的内部调整。
并叠来束通
标题中的“并”,是指两个“来”的并列之字(图1),出于《封龙山颂》“平棘李音”句中,汉官印“平棘长印”(图2)与此同形;“叠”指两个“来”的重叠之字(图3),出于《肥致碑》“君常舍之枣树上,三年不下,与道逍遥”句中,铜铸汉印“酸枣右尉”(图4)与此同形。以今人的文字概念看汉碑之字,两字本为左右双“束”为“棘”,上下双“束”为“寨”,却均以“来”字代之。如果把视线再向前推一推,先秦的睡虎地简,西汉的虎溪山、马王堆、银雀山、武威简等墨迹与《说文》上亦是多如此而书。只是容庚《金文编》(489页)收录的两字中,其“棘”则与今字相同,是并列的“束”字。尽管目前仅此一例,但“来”本为麦,麦有芒,“束”为木刺,亦泛指枝上带刺的草本植物,或许是与麦芒、枝刺皆可扎人的共性意符有关,“来”、“束”当属于通用、通假的关系。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