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影像背后1991-2005:吕克·达内电影手记:suivi de Le Fils, L'Enfant et Le Silence de Lorna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7534933
  • 作      者:
    (比)让-皮埃尔·达内(Jean-Pierre Dardenne),(比)吕克·达内(Luc Dardenne)著
  • 出 版 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影像背后》一书收录了两次获得戛纳金棕榈大奖的比利时著名导演达内兄弟的电影创作手记和三部获奖电影的剧本,不仅有助于电影爱好者更好地欣赏达内兄弟的电影作品,更可供导演、编剧乃至电影学者进行研究、讨论和借鉴,作为“作者电影”的第一手文献,甚至是研究欧洲现实主义电影的一个切入点。
展开
作者简介
达内兄弟(让–皮埃尔·达内 和 吕克·达内),比利时著名电影导演,与英国导演肯·罗奇、迈克·李等齐名的欧洲社会电影杰出代表。 1970年代开始联合执导纪录片与剧情片,但直到1996年,才凭借影片 《一诺千金 》在世界影坛崭露头角,并奠定自身的独特风格:影片多描述移民、失业者等社会底层人士的生活状态,其视觉语言简练、直接,与内容完美切合。之后的 《罗塞塔 》(1999)、《儿子 》(2002)、《孩子 》(2005)、《罗尔娜的沉默 》(2008)受到国际影展和评论界的一致认可,而《罗塞塔》和《孩子》在戛纳电影节上两度夺得金棕榈大奖——达内兄弟由此成为比利时迄今为止唯一获此殊荣的导演组合。近几年,其作品《单车少年 》(2011)和《 两天一夜》(2014)也荣获多个国际奖项。

王恬,浙江桐乡人,南京大学法语语言文学学士,巴黎三大(新索邦大学)现代文学硕士,电影学博士。曾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法语系,现居巴黎。译著有《<美女与野兽>拍摄日记》《亚瑟与禁忌城》《克洛岱尔情结》《可怕的孩子》《奥岱翁街》等。
王瑛,黑龙江哈尔滨人,凡尔赛大学电影学在读博士。
展开
内容介绍
《影像背后》一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的电影创作笔记,记录和分享了达内兄弟在构思创作《一诺千金》、《罗塞塔》等知名影片过程中,对于剧本方方面面细节的思考、修改,对于演员的选择、机位的运用,以及电影发展的现状与未来的思索等等,其中亦包含了面对观众、媒体意见的反思和创作过程中汲自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各领域的灵感源头。
第二部分是笔记中提到的三个剧本:《儿子》《孩子》和《罗尔娜的沉默》。第一部分的思考与探索在这一部分中得以具体呈现,即便没有观看过影片,读者也不难通过剧本文字,感受到达内兄弟的影像魅力及艺术造诣。
展开
精彩书评
达内兄弟把真实的琐碎生活带回大银幕,故事令人感伤而又发人深省。
——菲利普·波米耶(Philippe Paumier)( Ciné Live 杂志总编)

达内兄弟真诚执着地拍摄影片,如同外科医生一样剖析社会……
——皮埃尔·瓦瓦瑟尔(Pierre Vavasseur )(著名作家、评论家)
展开
精彩书摘
一诺千金,不忘初心(代序)
舒浩仑
(电影导演,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硕导)
达内兄弟是谁?
他们是比利时电影导演,拿过两次戛纳金棕榈大奖。
两次金棕榈是个什么概念呢?
到目前为止,华语电影界只有陈凯歌一个人拿过金棕榈。
我看的第一部达内电影是《罗塞塔》,他俩凭此片第一次拿金棕榈。刚看完后,我的感受是故事超级简单,但导演怎么能拍得这么真实,这么富有戏剧张力。有评论就说这是因为他们用了手持摄影机、长镜头、非职业演员的缘故,还说非职业演员那种天然的质感是专业演员无法企及等云云。那么,问题来了:这三板斧似乎并不难学啊,为什么模仿达内兄弟风格的电影看上去都那么假,更谈不上什么戏剧张力?
后来,我携自己的电影《黑白照片》参加马拉喀什电影节时,遇到了达内兄弟,就和他们讨论起他们拍电影的方法。当时,他们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每天早上先和演员在片场排练,排到我们觉得差不多时,我们就会把摄影、灯光等制作团队成员喊进来实拍。”这和先前外界的想象完全相反,大家以为他们就像拍纪录片一样即兴拍摄,拍到什么算什么,以此来呈现所谓的“生活的质感”。电影节过后,我就收到了达内兄弟寄来的他们电影作品的DVD套装,其中大部分电影都看过,唯独没看过他们的处女作《一诺千金》。
今年6月,好友王恬(本书的译者)从巴黎打来电话说,她把达内的创作手记译好了,想请我为中译本写个序。看了手记后,我才知道《一诺千金》实际上并不是他们的处女作,他们之前还拍了两部故事片,是那种大兵团作战在工业体系下拍成的电影,但他俩对这两部电影很不满意。
1992年6月25日,兄弟俩一番长谈后,确定了此后拍电影的方向——“小成本,(故事、背景、服装、照明、团队、演员)的全面简化。有我们自己的团队,找真正想与我们一起创作的演员,不会因其职业性而妨碍我们的创作”。然后,他俩开始写《一诺千金》的剧本。经过三年多的等待和挣扎,终于在1995年年底开拍。该片后来入围戛纳的“导演双周”单元,但更重要的是,兄弟俩找到了自己创作电影的方法。
达内兄弟寄来的DVD套装中正好有《一诺千金》,看完后,我被电影深深地打动了,尤其是小男孩把父亲的脚拴在铁链上的那场戏,导演处理得太好了,把父亲的恳求和男孩的不忍拍得淋漓尽致,但又那么真实。而且,达内兄弟也真的是从这部电影开始履行自己的电影诺言,到今天仍然不忘初心,依旧用全手工、个人化的方式来拍电影,真的是一诺千金。
在一次访谈中,达内兄弟说,拍电影时他们一直在寻找戏中人物的生命力(life force),如果在一场戏中看不到这种生命力,他们就会找出问题在哪儿,然后重拍,直到这种生命力自己跳进摄影机。这种生命力到底是什么?他俩在访谈里没有详说。
看完本书后,我想斗胆替他们哥儿俩来回答。
其实,这种生命力就是一种戏剧张力和艺术真实(比实际生活更真的真实)的混合体。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一、剧本自己写,只拍自己喜欢的电影。
二、有固定的创作团队。
三、所有的电影都是按剧本顺序拍摄,而不是为了省钱按场景、地点来规划拍摄。
四、每天早上他俩先和演员排练当天要拍的戏,直到他们和演员找到了感觉,才会把摄影、灯光、录音等工作人员喊进来开拍。
五、因为他俩要求摄影师去捕捉演员的表演,而不是演员去迁就摄影机的机位,所以他们要求灯光全部采用大散光,从而让演员在戏中毫无顾忌地走动。
六、一部看起来可能很简单的电影,他们往往要拍三个月,而且拍完后场景不拆,因为他们在剪辑时,一旦发现哪里不对就要补拍。
七、他们会把有些对话戏放在不同的场景下尝试,直到他们需要的“生命力”从表演中跳出来。
这就是所谓的“魔鬼都在细节里”。
换句话说,达内兄弟并没有手握什么电影拍摄秘笈,而是老老实实地把每一个环节做到极致,所以他俩坚持电影的情节可以简单,但戏必须要有生命力,而且还要关注社会问题。比如,电影《罗塞塔》的上映,令比利时政府意识到中小城市青少年失业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制定了新的劳工法案,被称为“罗塞塔计划”。
本书的后面还附了达内兄弟三部获奖电影的剧本,这也是他们的电影剧本首次在华语世界出版。因此,无论是对欧洲文艺电影的粉丝还是专业电影的工作者来说,本书都堪称弥足珍贵的一手资料。我尤其要把本书推荐给那些在影片中追寻生命力的有志电影人。

2015年7月13日
展开
目录
一诺千金,不忘初心(代序) / 1
影像背后(1991—2005) / 1
剧本 / 191
儿子 / 193
孩子 / 269
罗尔娜的沉默 / 337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